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正文 一个孩子带给我的思考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上周日的门诊,有一个在我这里调理身体的小姑娘,刚上小学五年级。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给她摸完脉后我对她妈妈说,你家小姑娘压力很大,要注意让她放松放松,不要给她太大的学习压力。 她妈妈听到后很吃惊,不相信,她一直觉得她家小姑娘没有什么压力,甚至觉得她家小姑娘挺摆烂的,因为他们家在对待孩子的学习方面一直比较宽松,不给她任何压力,小姑娘的爸爸妈妈都希望她能开心快乐地成长。 但是小姑娘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兴趣班,都希望自己优秀,希望自己能出类拔萃,希望自己能成为最好的那一个,所以即便父母不给她任何压力,她也会不断地要求自己,不断地给自己定目标,再加上她还是班级干部,老师对她的期望值也很高,这就导致了她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不优秀,也就造成了小姑娘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因为她很懂事,所以她从来不给父母添麻烦,从来都不表现出自己的脆弱和内心深处的无助,还反而为父母的身体健康担忧。 当她妈妈听我这样说过后,就跟她家小姑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才发现原来她没有真正了解到她家小姑娘的全部,才发现原来她家小姑娘的心理压力这么大,于是她妈妈就把小姑娘带到我这里进行调理。 对于这样的情况,其实药物只是一个辅助,我也只开了一点茶包让她每天喝,而最主要的是帮她疏解情绪,帮她理清思路,以及找到她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在这几周里,我一直在观察她的变化,用“话疗”的方式帮她解除困惑,在这期间,据她妈妈说,她哭过好几次,我说,能发泄出来就是好事,小孩子遇到事情后内心会困惑,会不知所措,会慌乱,由此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是很正常的,当他们有情绪的时候,一定不要让他们忍,而是要帮助他们疏解,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方式发泄出来,帮助他们解除困惑,解决问题。经过几周的“话疗”和适当的中医内治、外治的配合,小姑娘的脉象也趋于平和,我相信,她会越来越好。 这个小姑娘很好,很懂事,很自觉,但是越是这样的孩子,他们的情绪越是容易被家长们忽视,时间一长,家长们就会自动地在他们身上贴上“听话”、“懂事”的标签,当哪一天他们“不听话”的时候,家长们就会认为是孩子本身出现了问题,是孩子的错。 所以,会哭闹的孩子有糖吃,但是懂事的孩子更让人心疼。 所以,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是,在一个孩子本该彰显童真的年纪,本该随心意而哭笑的年纪,本该可以撒泼打滚无理取闹的年纪,是什么让他们变成“听话”、“懂事”、在意别人的目光,不断给自己定目标让自己优秀从而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中医望诊,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望态,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学问。望神,说不清楚道不明,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通常是第一眼所看到的和感觉到的信息;望色,包括不同部位的颜色、色泽以及色泽的变化;望形,包括形状、形体;望态,包括静的姿态和动的姿态,有意识的动作和无意识的动作。而望诊之所以在中医四诊中排在第一位,之所以“望而知之谓之神”,之所以通过望诊就能够判断出一个人的疾病、性格特点,甚至社会关系、所处环境,是因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是因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一个人内在脏腑是什么情况,都会在外部彰显出来,而通过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就能够知道内在脏腑以及气血经络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就能够知道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就自然知道这个人的饮食、作息、运动、情绪等是什么样的情况。打个不是很准确但是很通俗的比方:一个人越炫耀什么,他就越缺什么,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缺,那么他也没必要去炫耀,因为那些东西于他而言都是平常之物。 所以,一个孩子之所以“听话”,是因为如果不听话就会被惩罚,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包括实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我们上学的时候都知道,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被当面批评或者罚站,那么其他的小朋友多多少少都会对被罚的小朋友有看法,而被罚的小朋友也会有内心的自卑感,这并不是小朋友们的错,而是不恰当的方式产生的无形的影响对小朋友们造成的一种感官上的潜移默化,但是在一些错误发生后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惩罚又不能够让犯错误的小朋友认识到错误并且进行改正。这也正是教育的难处,教育不单单是教知识,培养人才,更是培养品德,培养人格,是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一个孩子的“听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信服,而不是表面的顺从,人心向善,但是将一个孩子从懵懂无知教育成知理守理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智慧,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很多的精力,需要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可以看一下只有教育,才能让我们到达我们自己的山这篇文章)。孔子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是我们的“至圣先师”,是因为他对于学生的教育是成体系的,他对学生不仅会进行人才教育,更会启发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即便是批评学生也是非常讲究方式方法的,所以他的学生们对他都非常敬重,这是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的“听话”,我觉得,孔老先生是有大智慧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他身上学到很多学习上以及为人处事方面的智慧,怀着学习的心态向孔老先生请教。 一个孩子之所以“懂事”,是因为没有人可以依赖。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小小年纪就可以把家里打理地井井有条,并不是他们天生就比别的孩子能干,而是他们没有办法,如果他们有人可以依靠,这些事情有大人们去做,哪里就轮到小小的孩子们去做这些事情呢?如果一个孩子过早地“懂事”,那便是他身处的环境让他必须及早地自立自强。 一个孩子之所以要奋进,要让自己变成最优秀的那一个,是因为他希望有人能“看见”,他希望他能被他人认可。说白了,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归根结底,是缺乏爱,缺乏真诚的鼓励和表扬,特别是来自他最依赖最亲近的人的爱和表扬。因为只有爱和真诚的表扬才能让一个孩子充满自信。一个孩子越是在意别人的目光、看法,越是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用别人的“爱”来弥补内心爱的不足。之前就有一个11岁的小男孩在我这里看脊柱侧弯,看诊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孩子不说话,问他什么他都不说,而且在问他问题后,他都要往他妈妈那里看一眼,这个小孩很自卑,坐着的时候整个身子都是往前躬着的,所有的问题都是他妈妈回答的,并且他妈妈还一直说他的诸多不足,甚至当着所有人的面学这个孩子的走路姿势,后来我就让他妈妈在外面等,单独把这个小男孩留下来谈话,在问他问题之前先把他好好夸了一下,然后再问问他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运动,这个时候他就愿意回答我的问题了。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表扬和关爱,如果一个孩子缺乏来自他身边亲人的爱护,那么这个孩子要么会表现得很自卑,要么会表现得不听话、调皮捣蛋来获得关注,要么会表现得很要强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这是他们的本能反应,他们在寻求方法来获得关爱。 所以,我一直觉得,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开拓思维、培养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写作业和考试更重要,获得智慧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而且小孩子在生长发育阶段,阳气旺盛,精力充沛,就是爱玩好动的年纪,如果在这个年纪天天把他们关在屋子里让他们学习反而会适得其反,他们的能量没有地方发泄,就会变得脾气差、暴躁,甚至养成手淫的习惯,如果有手机电视,他们就会把能量释放在看手机、看电视上,他们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思想还比较脆弱,如何禁得起繁杂信息的轰炸和侵扰?《清静经》中说:“动者静之基”,只有让他们动起来,把能量释放出来,他们才能静得下来,所以适当地让他们运动才更有助于他们身心的成长。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