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教练严厉纠正了几次,一点毅力没有,回家就难堪地说不想学了;
老师布置做手工,捣鼓几下就说太难了,我没帮她,做着做着还给急哭了;
妈妈们越说越着急:“啥都不敢争夺,这种性格,长大了多吃亏呀!”
但耐着性子一顿鼓励,孩子还是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实足没有要挑战的意思,看着把人愁死。
如何才能让孩子积极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衅呢?父母们真正要做的关键是什么?
李松蔚老师有一个9岁的女儿,身为爸爸,他一般会遇到养育问题。
例如,他发现女儿在学游泳的时候,非常怕水,总也学不会。锻练越告诉她不要害怕,越适得其反。
他回想一开始,女儿对游泳确实没有这么怕,但在经历过呛水、教练纠正,她才变得越来越怕,有次还急哭了。
“如果这时我跟孩子说「加油,你可以的」,她会怎么想?”
她可能会暂时压抑自己的恐惧,但很快就会看到别人游得比她好,自己手势又错了、继续呛水……
她开始会想:我试过很多次,这真的很难,为什么爸爸还在说可以的?我真的很差吧?
而是悄悄告诉女儿:每个人学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现在已经害怕十几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学会了。
结果,李老师的女儿不仅很快学会了,而且在水里像小海豚一样自在。
原因在于,女儿害怕的情绪被接纳后,又得到了重构,当她知道「害怕」其实是个好东西,反应就不一样了。
这种「赋能式沟通」既承接住了孩子恐惧的情绪,又让她在面对困难中获得了克服挫折的体验,从而在孩子内心种下“我可以”的种子。
1岁多的幼儿,离他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个玩具,他要得到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大人走过去拿给他这个玩具;另一种方式是,他连滚带爬地挪了十几米远,拿到了这个玩具。
只是,前一种方式会让他觉得“噢,大人太厉害了”,后一种方式则让他感知到“我太厉害了”。
后者会让孩子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用大白话说就是:“我能行!”,并逐渐催生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在孩子摸爬滚打过程中,父母的任务从来不是替孩子去达到目的,而是作为孩子情感体验的容器,时刻稳稳托住孩子的挫败感。
自信,从来不是简单的口头夸赞或批评就能实现,而是源于孩子在每一件小事不断获得掌控感的体验。
这种信心是要建立在能力之上的,也就是孩子内心坚信他有能力做成某件事。
正确示范:我发现你对熟悉的人说话很大声,跟不熟的人很小声。
每一句简单的话语,都可以拉近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断在孩子催生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56183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