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为什么这样难?
年全市共有248所高中学校、72所中职学校参加招生。初中毕业生报考人数为7.51万人,参加招生录取人数为7.37万人,其中提前招生批次共录取近1.96万人,高中录用0.79万人,中职校录取1.08万人,国际课程班上海生源录取812人;统一招生批次共录取5.32万人,其中高中录取4.31万人,中职校录取1.01万人。
实际高中录用比例只有57%。这个数字远远低于目前高考本科录取比例。考高中比考大学难,这是个事实。如果进一步再算笔账,高中学校中,进入大学的,越发集中在比较好的区、市重点。目前真正做到减负的是小学和初中的低年级。而初二以后,真正的竞争才开始了。差距就此拉开。
三个原因导致中考难,难于上大学。
第一、招生方式:裸考进入名校机缘甚微、进入一般市重点是小概率
今天读到这篇文章《自招过后,中考裸考生还有多少机会进市重点?》。该文本意想说明:裸考进市重点还是有机缘的。但是——当然了,同样的数字,你可以说它多也可以说它少。我们不妨引用其中几组数据:
上海市重点高中的招生比例,40%来自自招,15%来自名额分配,15%左右来自零志愿,剩下的30%左右来自区内平行志愿。四大名校较为特殊,60%来自自招,40%来自零志愿和平行志愿,交大附中和华二没有平行志愿,四校都没有名额分配。
……
闵行区去年中考人数大约6500人左右,去除自招已经录取的750余人,还剩下5700多人争夺1183个市重点席位,那么其裸考进入市重心率也在20%左右,如果我们考虑人数误差的话,那么进入市重点率也应该在18%-23%之间。
那么很清楚:如果你不是自招、不是名额分配等等,那末,四校中你只有两所学校的机会,只有20%的比例留给你。这意味着:几万人争抢几十个名额都是大概的。退而求其次,市重点则只有30%留给裸考生(平行自愿)。
下面是裸考进入市重心比率的大致统计:
浦东区:14%上下、黄浦区:32%上下、闵行区:20%上下、静安区:20%左右、徐汇区:16%左右、宝山区:15%左右、杨浦区:17%左右、普陀区:14%左右、松江区:14%左右、长宁区:18%左右、青浦区:16%左右、虹口区:15%左右、奉贤区:12%左右、金山区:13%左右、嘉定区:12%左右、崇明区:10%左右。
以上数值为各区中考人数去除自招预录人数后,通过裸考渠道进入市重点高中的比例数。从中可以发现除了黄浦区数据特别高(因为区内14所高中有一半是市重点),其他各区的水平基本都在13%-20%之间。各区学生的机会都不少。
所以我们可以说:真正的中考,其实是一模考。因为这一次,就已经把优质资源瓜分的所剩无几了。
二、学校垄断:名校自招人数,基本被各自的嫡系初中瓜分的所剩无几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几十年前,大部分高中都是初高中同校的“完中”模式,本世纪初开始初中“脱钩”,变成独立高中,上海仅存的完中只是个位数。近几年好像又有“分久必合”的趋势。原因很简单:适合自己的生源。
上海所谓“好初中”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身份”:升学率高的初中,都是各大名校的“子学校”。
【上中系】张江集团、上宝、华育三校被统称“张宝华”。年预录取总人数235人,上中系4所学校共计177人,占比75.2%。其中,华育中学有33.44%的学生能被上中预录取,上宝中学有13.44%,张江集团有9.17%,上中东校稍微少一点,暂时仅有2.22%。
【华二系】华二的数据:2016年,闵行华二初中预录取四校八大共计30人,13人被预录到华二闵行分校的高中部。嘉定华二预录取四校八校共60人,有18个预录取华二本部。
【复旦系】复旦附中年预录取总人数221人,复附系2所学校共计87人,占比39.35%。其中,兰生复旦有31.5%的人被复旦附中预录取,复旦二附中有15%的人被复旦附中预录取。
【七宝系】七宝自招生源39.8%来自集团初中,文来和上宝两校考生占据了七宝近40%的名额,其次为华育。
第二是“民办”:择优录取、层次整齐,教学较少受行政干预。
之前,民办学校可以提前跨区划招生;可以测试入学;可以收费、从而吸引优质师资。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用一个网友的评价:“所谓的民办都是公办的下属三产企业,一个是把钱给国家,一个是把钱给自己,公办的怎么可能搞得过民办。”
所以上海的名校高中相继都成立了自己的优质生源基地——各大集团化民办初中,为的就是为本校输送更好的生源。而民办初中凭借高中背景,还可以另外收取学费,不用招地段生,会获得更好的小升初生源,然后就是良性循环,同时这也是上海民办学校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自主确定”的招生方式能“掐尖”到好生源,生源好了,中考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考取顶尖名牌高中及市级示范性高中的比例自然就高,反过来又会拉升报考民办初中的热度。
按上海市教委历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小学和初中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文化测试选拔并按照测试成绩分班;不得将招生入学工作与奥数成绩、英语星级考等各类学科竞赛、等级考试证书挂钩,不得以竞赛、等级考试证书作为选拔和录取学生的依据”,这一刚性规定同样适用于民办学校。但,依照国家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民办学校“可以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这是否矛盾呢?)
不管怎样,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越是读书好的孩子,上学越是要多花钱,入学越难、越是焦虑(当然,如果你能端正心态,不去攀比、不求“上进”,这些焦虑就与你无关了)。
政府似乎已经意识到这种不公平竞争带来的弊端,开始采取措施。今年起公办招生(按照官方的话语叫“开放日”)优先于民办;同时小学采取等第考,很难从成绩册看到学生学科学习的水平。但是这一系列举措依然令人怀疑,有两个原因。
1、没有分数,择校择生,就只能看小孩子在外边的辅导班记录,这是谁也控制不了的,结果课外辅导会更火热;
2、中考是最奇葩的考试:说他是合格考吧,高中录取要看那个分数,所以它有选拔的作用;你说它是选拔考试吧,他又是完成义务教育的合格证明。
这样一来,公办学校是严格按照地段招生,政府对学校的评价,首先是“合格率”、“均分”、控制“低分率”,那么教学要求必然就低不就高——先兜底再说,否则下一年绩效就没了。所以说普通学校很难满足资优生家长“高标准教学”的要求;因为中考命题没有区分度,所以好的高中要选择精英,只有通过一模考、自主招生,因此这种“专门培养尖子生”的民办学校就应运而生了。这就陷入了一个“公平悖论”:有了民办校、公办校质量越来越差,对于政府的学校来说不公平;但没有民办校,不能满足资优生要求,对精英们不公平。
一个国家在需要高速发展的时候,就需要方方面面拉开差距。所以说,今天的等级撕裂是必须的、必然的。因此未来十年在升学道路上,还会越发惨烈。
三、考题难度:中考命题性质模糊,成为一次逆向淘汰。
中考命题规准化,难度降低、高分扎堆,顶端竞争更激烈。
年上海市高中招生最低投档线575分;比年提高了20分。
了解考试的业内人士都知道,这意味着题目明显简单了。
无论招生制度改革、命题标准化改革,目的都是减负,但是选拔的本质决定了,所有措施,只能到此为止——减去两头的“负担”(顶尖的牛蛙和底层的学渣,前者拼上哪所好学校、后者不用拼,因为反正考不取)。最苦的恰恰是中游偏上这批孩子——这和“中产焦虑”的社会现象是完全一致的。
在上海高考里,总得分率超过85%就有机会进交大复旦了,然而这个得分率放在上海中考里,既535分这个分数,很多区重点都进不去,想在中考裸考进四校,八校,得分率至少要在93%以上。
简单不是好事,是坏事,因为这样必然结果是高分人群扎堆,竞争惨烈——中考上都不允许有一丁点失误,一个失误,2分,3分,孩子就可能直接从市重点,从八校,掉进一所区重点。
中考裸考,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场“逆向淘汰”:循规蹈矩、细心谨慎、熟练记忆的学生受益;而思维太过发散、创造力太强、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孩子,往往粗枝大叶,这类孩子是被淘汰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在普通高中你所见到的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听话、老实、规矩,但是缺乏活力和灵气,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几乎为零。
好学校要选好学生,必然要按照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必然高于普通初中的教学要求。而普通公办初中受限于国家各种政策、生源构成、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等等因素,最终不可能给与学生真正“个性化”的教学。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好的学生无法得到特别关注、差的学生上去一点,最终是平均主义大锅饭。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热衷于民办、或退一步去优质公办特色班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培训机构大行其道的原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高标准的内容要求,弥补公办体制下学校教育的短板。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当今学生的学业负担,是从高到底、逐级下移延伸,高校要掐尖、高中就掐尖,中招则成为分水岭。今天的升学通道,实则成为一个沙漏——上下开口都很大:高考录取率高、而且改革到位,从选好学校到选好专业,“消费”趋于理性;小学以下减负到位,可以充分呵护孩子身心成长。但是正因为如此,所有潜在的压力,实际上越来越集中到中间——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