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八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重心知识梳理(2),备战期末考试!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一词多义
1.戒:往送之门,戒之(告诚)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谨慎) 2.居:居全国之广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住所)
3.之:母命之(代词,她,代指女儿)
住送之门(动词,去、到)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老实、真诚
2.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耿介,正义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诱惑)
2.贫贱不能移(“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五)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
《富贵不能淫》一文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俊迈的人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 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分别概括景春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观点。
景春认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人就是男子汉大丈夫。孟子认为大丈夫既要胸怀天下,不畏强暴,坚守仁义道德的原则,又要有正确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二)古今异义
1.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比方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 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 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国内 今义:进入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国外 今义:出去
6. 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士官
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
1.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舜发于畎亩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在
2.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3.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显露、流露
4.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才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才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四)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
1.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2.劳其筋骨:使……劳累
3.饿其体肤:使……饥饿
4.空乏其身:使……穷困缺乏
5.行拂乱其所为:使……受到阻挠
6.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
7.然后知生于忧患:使……生存
8.而死于安乐也:使……死亡
B.名词作动词
人恒过:过:犯过失,犯错误
C.动词作名词
1.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
(五)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也是被动句)
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六)问题探究
1. 主题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任重大任务的名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这篇短文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2.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3. 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4.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5.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从反面论述的句子) 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
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 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归纳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引出“故天将……”的结论。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
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 以君之力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 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 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扛, 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苦:古义:愁 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五)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六)一词多义
1.方:
(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
2.固: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2)穷凶极恶(极端)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4.许:
(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
5.通:
(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政通人和
(顺利)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
(七)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 “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 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八)课文内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 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 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 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 寓意:*有远大抱负并不畏艰难险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最终会走向成功。
5. 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这样写,可以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表达人们美好愿望。
6. 本文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愚公和智叟,一愚一智,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愚公有实现“直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大众和后世子孙的伟大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在命名上特意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一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另外以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衬托愚公的气魄和移山之艰巨, 以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衬托愚公不可动摇的决心。
7. 鲜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他大智若愚。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周亚夫军细柳》
(一)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三)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
2.改容式车 “式”通“轼”,扶轼。
3.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四)词类活用:
1.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2.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
(五)一词多义
1.使 |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名词,使者、使臣 |
2.使 |
使人称谢 |
动词,派遣 |
3.军 |
军细柳 |
动词,驻军、驻扎 |
4.军 |
上自劳军 |
名词,军队、守军 |
5.军 |
至霸上及棘门军 |
名词,军营 |
6.诏 |
不闻天子之诏 |
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
7.诏 |
使使持节诏将军 |
动词,宣告、告诉 |
8.为 |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
动词,作为、封为 |
9.为 |
天子为动 |
介词,被 |
10.之 |
已而之细柳军 |
动词,往,到……去 |
11.之 |
不闻天子之诏 |
助词,的 |
12.之 |
称善者久之 |
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
13.以 |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
介词,把 |
14.以 |
以备胡 |
介词,用来、来 |
15.以 |
将以下骑送迎 |
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 |
16.以 |
请以军礼见 |
动词,用、行 |
(六)古今异义
1.将军亚夫持兵揖 兵(古)兵器 ;(今)士兵
2.将军约 约(古)规定;(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
3.军中闻将军令 闻(古)听从;(今)用鼻子嗅
4.使人称谢 谢(古)告知;(今)感谢
5.其将固可袭而虏 固(古)必定;(今)坚固,顽固
(七)重点内容
1.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答: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2.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 ——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 ——军规松垮,守备松懈。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 ——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 ——军纪松弛。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 ——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将以下骑送迎” ——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
3. 汉文帝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军营中常备不懈、严阵以待的景象,可见军队训练有素,周亚夫治军有方。
②文帝到细柳营,“也要遵循军令,按辔徐行。可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军令畅达)
③面对天子,亚夫的言行可见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守军礼。
除了以上三点原因外,霸上及棘门军提供了反面例子作为对比,而在“匈奴大人边”的背景下,文帝需要的正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周亚夫这样治军有方的将军。
4. 人物:
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明(有方)、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凛然不可犯、堪当重任的“真将军”。
文帝是以天下为重(识大体)、体恤民情、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识才、敬才, 知人善任的明君。
(八)探究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周亚夫军营的情形和周亚夫的情形,表现周亚夫的优秀品质。
侧面衬托:文中还有大量侧面描写,如写细柳军士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侧面衬托的写法避免了单一从正面写来的直接,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也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5415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