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初中物理学习来说,在很多先生眼中电学部分的学习最为头痛。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容量大、概念多、规律多、公式多,对不少学生来讲是个难学的部分。下面就初中物理电学浅谈一点儿方法和技巧。
教材(课本)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是学习电学的依据。在学习时一定要认真阅读课本,特别是一点儿重要的结论,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要逐字逐句地推敲,深刻领会它们的含义及其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指基本功概念和规律。电学知识也不破例。而所学的知识有些是重点知识,有些是一般知识。
电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同学力求做到“四会”:会表述:能正确地叙述并熟记概念、规律的内容,明确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会懂得: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电学中重点有6个概念和4个规律,即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磁感线,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对于以上重点概念,应知道为什么引入它们,它们反映什么物理现象或事实,怎样定义,单位是什么(对物理量),它们与相近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什么重要应用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间的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除以上重点知识以外,还有一些知识属于一般知识。电学中的一般知识有正电荷和负电荷、摩擦起电、电量、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电源、电路、电流的效应、磁性和磁体、磁化、磁极、磁场、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等。对这些知识,要能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它们解释有关的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学习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在运用电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时要着重分析物理现象和过程,理清思路,掌握方法。对于概念性题,要认真读题审题。明确题中所给的前提和要求回答的问题,根据题中陈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对照所学知识选择解题所要用到的概念或规律,经过周密的思考或分析推理,作出正确判断或回答。
对于计算题,应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目条件,明确解题用到的概念或规律;求出正确答案。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是重点,是中考必考的内容,并且难度一般较大(常为压轴题),可以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适量练习,掌握这类计算题的解题的技能、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切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明确欧姆定律应用于某一电阻还是整个电路。
另外还必须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是串连、并联或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重视实验,还应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
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来判断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例如,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发散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关注 ▼
电学综合题历来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在近几年的中考题中屡屡出现。由于试题综合性强,设置障碍多,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往往会感到很难。
下面是一套电学综合问题教学方案,对于同学们突破电学综合问题中的障碍有一定帮助。
在教材中,只给出了“整体短路”的概念,“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而在电学综合题中常常会出现局部短路的问题,如果导线不经过其他用电器而将某个用电器(或某部分电路)首尾相连就形成局部短路。
局部短路概念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可用实验帮助学生突破此难点。
典型例题:如图1所示,开关S闭合前,两灯均亮(较暗);闭合后,L1不亮,而L2仍发光(较亮)。
图1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可将L1比作是电流需通过的“一座高山”,而开关S的短路通道则比作是“山里的一条隧洞”。有了“隧洞”,电流只会“走隧洞”而不会去“爬山”。
电路图是电学的重要内容。初中电学一般只要求串联、并联两种基本的连接,不要求混联电路。区分串、并联电路是解电学综合题的又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
识别串、并联有三种方法,即电流法、等效电路法、去表法。
1.电流法:即从电源正极出发,顺着电流的流向看电流的路径是否有分支。如果有,则所分的几个分支之间为并联(分支前后有两个节点);如果电流的路径只有一条(无分支点),则各元件之间为串联。
2.等效电路法:此方法实质上运用了“电位”的概念。在初中物理中,电压的概念,是通过“水位差”的类比引入的。
3.去表法:由于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并联在电路中时,通过它的电流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在电路中去掉电压表,不会影响电路结构,电压表所在之处可视为开路。而电流表的内阻很小,串联在电路中时,几乎不影响电路的电流强度,因此在电路分析中,可视其为一根导线,去掉后改成一根导线即可。
电学习题涉及的概念、公式多,解题头绪多,容易出错。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整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
表格的列,列出有关用电器的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四个物理量。在一般计算中,用电器多为纯电阻,根据欧姆定律I=U/R、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在4个物理量中只要知道了2个,就可以求出剩余的2个物理量。
表格的行,列出电流等物理量在各分电路和总电路的数值,或物理量在用电器的各种状态下(如额定工作状态、电路实际工作状态)的数值。而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或根据题设,只要知道了其中的2个(或1个),就可以求出剩余的物理量。
典型例题:如图2所示,R1=2欧,R2=6欧,接在电源上时,电压表的示数为0.5伏,求电路消耗的总电功率。
图2
这是有关两个电阻串联的典型习题,有关电阻R1的物理量:I1、U1、R1、P1;有关电阻R2的物理量:I2、U2、R2、P2;有关总电路的物理量:I、U、R、P。
在这12个物理量中,已知3个物理量,就可以求出剩余的9个物理量。
解题分析:从表中“有关R1”的纵向关系可以看出,由于已知U1和R1,故可以求出I1和P1(在本题不需要求出);再从“有关电流”的横向关系可以看出,由于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故可以求出I2和I;再从“有关总体”的纵向关系可以看出,要求P,则除了已求出的电流I这一个物理量之外,还需要在U和R两者之中知道第二个物理量,方可求出。而要求R或求U,则可以从“有关电阻”的横向关系或“有关电压”的横向关系中求出来。在这一步也就可以用两种方法,所谓一题多解。
当开关处在不同状态时,由于断路和短路,接入电路中的用电器及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要发生变化。因此,首先要在原电路的基础上画出各种情况下的实际电路。改画时要根据电流的实际情况,运用“拆除法”。
拆除法要求:(1)去掉被断路的元件;(2)去掉已被短路的元件;(3)用“去表法”去表,其原则是“电压表处是断路,电流直过电流表”。在去掉电压表时,要分析电压表读出来的是哪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可用“等效电路法”进行分析。
典型例题:如图3所示,在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4伏,L1的电阻为4欧,L2、L3的电阻均为16欧。求:(1)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2)S1、S2都接通时,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
例题分析:在题中,当开关处于闭合或断开的两种情况下电路结构发生了变化,可进行电路的改画,见图4。
图4
在用“去表法”去掉电流表电压表后,要分析它们分别测量哪一个用电器的哪一个物理量。电压表可借助于“等电位”进行分析。在图5中,红线、蓝线、黑线分别是三个“同电位点”,L1与电压表V均加在蓝线与黑线之间,所以电压表测量的是L两端的电压。
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有效电阻发生变化了,或是引起电路结构的变化,或是引起电路中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变化。
典型例题:如图6所示,在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图6
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此类型问题,解题关键是:[物理教学云](1)弄清滑动变阻器原理,当滑片滑动时电阻变大还是变小?(2)弄清物理量是否变化,一般来说,电源的电压、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其他的物理量都是变化的;(3)弄清电压表读数读出的是哪一个电器两端的电压;(4)利用表格整理解题思路。
解题分析:从表中电阻的横向关系可以看出, 因R1不变,R2变大,故R总将变大;再从总电路的纵向关系可以看出,R总变大,U总不变,故I将变小(电流表读数);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1=I;再从“有关R1”的纵向关系可以看出,I1变小,R1不变,故U1将变小(电压表读数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