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这一表现,证明你将ta养得很好

孩子有这一表现,证明你将TA养得很好


7、8岁的小孩子,有多能聊。

朋友表示,真的像是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天天叽叽喳喳,废话不停。

你不理他,都能开启自言自语形式说半天。

要是给他一丁点回应,那能怼着你脸聊半天。

直接说得你脑瓜子嗡嗡得直响。

但“聒噪”的背后,有着意想不到的好处!

1
孩子喜欢说废话,证明你把他养得很好

麻省理工大学有一项研究,孩子和父母对话多,互动多、词汇量多,父母尊重、聆听孩子的话,这样的孩子越聪明,大脑更活跃。

所以啊,越喜欢说废话的孩子,可能越聪明。

不信,你仔细观察那些喜欢说“废话”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通常都有以下特点:

好奇心强:

喜欢问为什么,对周围一切的事情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和热情。

想象力丰富:

看到圆形会想到太阳,看到昆虫会想到川流不息的地下昆虫王国,在他们的眼里,好像任何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表达能力强:

总是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阐述出自己观点和对事物的见解。

快乐且乐观:

因为他们随时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也随时在被接纳。

也因为,一个特别爱说话的孩子,大概率证明你把他养得很好。

家庭氛围很好,很有爱,娃儿很有安全感,所以愿意表达自己。

而陪着孩子一起说“废话”,是每一个父母最大的福气。

那有什么比话痨孩子更悲催的?

那就是孩子跟你无话可说。

相声演员于谦曾在节目中被问道:你最怕娃儿和你说什么?

于谦表示:我最怕他什么也不说。

每次想问点孩子关于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回答永远是“挺好的”、“就那样”,再多问几句他就会不耐烦地说“问这样多烦不烦”。

相信,不少父母也有如许的苦恼。

2
为什么你开口孩子就嫌烦?

除去性格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由小八哥逐步走向所谓高冷叛逆的青春期。

他们不是没说过,也不是不想说,但许多时候往往是父母堵上了孩子想要表达的心。

根据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怙恃和孩子存在着很大的沟通问题。

有很多学生反映家长几乎不与自身进行沟通。

其中25.1%的四年级学生和21.8%的八年级学生,反映家长几乎不花时间与自己谈心。

很多父母看完这个数据,可能想大喊一声:冤枉啊~

自己明明经常和孩子交谈,了解孩子近况,但一开口,孩子就嫌烦,把自己满腔的关心都堵了回去。

注意啊,孩子说的是谈心,而非拷问。

这中间差的距离,就是我们对沟通的理解偏差。

孩子渴望的是走心的交流,是情绪的承托。

而家长谈的是什么呢?

我们总是习惯性带着成年人理性的思维去听,习惯了带着长辈、过来人的优越感去说,也习惯性地把自己认为对的理论去强加给孩子。

更太急于做一个好父母,太急于应用自己教育的特权了。

这导致,我们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全是道理、教育和得失。

孩子想和你表达自己的喜好:

妈妈,薯片真好吃。——少吃点垃圾食品吧。

想和你分享学校的生活:

妈妈,我们班的XX同学特别讨厌……——同学间要友好相处,可不要随便跟人家闹矛盾呀。

想寻求你的安慰:

妈妈,我刚刚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哪了?不是一直告诉你走路要小心嘛!

就像,你只是随便和父母吐槽工作上的不顺心,但即便你已到中年,父母还是想讲道理教你做人。

你是不是也不想再说了?

所以,为了避免不被理解或是为了避免和父母产生观念上的冲突,孩子慢慢地不愿开口。

3
避免这3种聊天方式,亲子沟通更顺畅

孩子越大,跟父母越远,如果我们不注意改变聊天方式,只是延续小时候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1、下意识责备、批评和问罪

前阵带俩娃回娘家,DD睡着之后,我临时需要一点水帮他擦一下脸,让CC拧开自己的水杯给我纸巾上倒了一点。

她顺手把没拧紧的水杯放在了床边,谁也没留意。

DD午睡醒了喊人,CC、我 、姥姥一起冲进去,我坐的最靠边,一下把水杯撞倒了,洒的满床都是。

我下意识地就脱口而出“为什么不把杯盖拧上,为什么还放床上?”

但姥姥的手速比我的嘴还麻利,她立马抽了大把的纸巾覆在了上面,非常轻描淡写地拿起水杯放在了旁边的床头柜上,说了一句:“水杯放在这里就不会洒水了哦”。

她不知道前因后果,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干的,但她却能这般云淡风轻,谁也没指责,却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错了。

而我,明明知道CC是因为帮了我的忙,才打开的水杯,还差点出言不逊怪她不知道盖好。

我跟我妈,果然还是差太多段位……

孩子有这一表现,证明你将TA养得很好

大人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偏见去看待孩子的行为,一旦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不论原因,开口就想指责:

  • “怎么老是这样,都说了多少遍了!”

  • “你这孩子到底怎么回事啊,都说了让你不要乱碰厨房里的东西?”

  • “笨死了都,这个题说了几百遍了,还总是犯错误!!”

希望我们都能明白,和孩子沟通的目的永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或是逼孩子认错。

2、喋喋不休地讲道理

反复不停地讲道理,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 “你觉得从弟弟手里抢东西对吗?如果别人抢你的东西你开心吗?你不知道好的行为习惯有多重要……”

  • “衣服叠都叠不好,将来能干好什么?任何事都要认真。细节决定成败……”

听懂几个道理,就能干好所有事,过好这一生?(那养一个孩子也太容易了吧?)

如果孩子没明白某个道理之前,你讲道理可以。

但如果确定孩子已明白,反复的讲道理,不过是把“控制欲”披上了一层讲道理的美丽外衣,只不过是做父母的自欺欺人。

回想最近一次你重复N次给孩子讲的道理,你是真的在跟TA解释这个道理,还是只想借此纠正他某一个不好的行为?

你以为孩子没有心吗?他们都懂得。

所以他们才会嫌你啰嗦、嫌你烦。

3、总是带有目的性地提问

很多时候,之所以家长的话招孩子烦,是因为我们总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总是急于问一堆你想知道的。

  • 在学校学了点什么啊?

  • 留的什么作业?

  • 和同学相处的怎么样?

要是再碰上孩子不喜欢的话题,那天就分分钟聊死了啊。

跟孩子聊天,我们最好就是顺着他的话茬跟思路聊。

比如,她说一句,我们班那个谁谁谁今天被老师批评了。

你就借机问问啊,为什么呀,发生了什么,谁的错,你觉得老师批评的对吗?

这你还怕跟孩子没得聊吗?

其实孩子的废话里也藏着很多有用的信息呦。

因为只要孩子跟你说了,TA就是信你,就是想和你交流。

而真正的听,其实是一种简单的,单纯的接纳。

所以,在孩子说的时候,先不要打断他。

因为你打断了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会让孩子放弃了再次交流的欲望。

下次,他就不说了。

你要先听TA说完他想说的,你才有可能问到,你想知道的。

4、否定、忽视孩子感受
  • “多大点事,弟弟要你就给他,自己再找一个不就好了”

  • “有什么好哭的,老师批评你肯定是有原因的,你没做错,老师为什么不说别人光说你”

没有人喜欢一直和只顾自己说话,不在乎对方感受的人聊天,孩子也是一样。

更何况,这种忽视、否定中也往往藏着不信任。

当孩子的感受总是被否认、忽略时,他们会感到难过和愤怒,信号也就自动断开了,慢慢就不说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之前聊过的,孩子总是跟你说“算了”、“我不说了”、“反正你也……”

相反,在和孩子沟通时,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怎么说,那最简单的就是可以多提这两个问题:[为什么呢]和[你觉得呢]。

一句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那些原因。

一句你觉得呢可以随时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只顾着表达自己,甚至强迫孩子接受你的观念。

其实,和孩子聊天,没什么废话不废话,每一句话都有用。

只要我们聊,就是拉近亲子间的距离。

与其说一些让人有距离感的大道理,不如把自己之前的经历、经验分享给孩子,也听听孩子的困惑和疑问。

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孩子越变越好。

往期精彩内容

道理讲7年、规矩立5年,每天还跟娃无数场拉锯战,不改变这点,再7年也没用!

心理学家:如何迅速毁掉一个孩子?不停给他讲道理就够了!

你一开口,孩子就嫌烦?交作业了,5个神回复,完美解决亲子沟通难题!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主治医生;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5220188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