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高中历史全三册紧急结论和章节知识整合

【备战高考】高中历史全三册重要结论和章节知识整合


Chopin: Nocturne No.1 in B flat minor, Op.9 No.1 【备战高考】高中历史全三册重要结论和章节知识整合

肖邦一生总共创作了21首『夜曲』,『作品9』中共有三首夜曲,这首《降b小调夜曲》是肖邦夜曲『最初之最初』,作于1830-1831年间,旋律婉转优美,情绪极为丰富。

《降b小调夜曲》为三段形式,第一段充满柔和而朦胧的魅力,节奏处理十分自由;中段由八度音奏出降d大调的旋律,异常甜蜜,此曲之所以能使人迷醉,也全在于此。
『夜曲』在传统上主要用于表现深夜的宁静,旋律通常如梦般清幽柔美。肖邦的『夜曲』并不只是单纯地继承传统的表现风格,而是形式趋向自由,内容趋向多样,更加热情婉转。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考点1:早期政治制度

一、历史结论

①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同姓亲族是的主体,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宗法制保障了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同时也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③分封制和宗法制都体现了血缘性和等级性,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于权力的“分配”;宗法制重于权力的“继承”。

④分封制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宗法制适应了西周时期的统治,巩固了政权,宗法观念对中华文化有重要影响

二、总结整合

①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②特点:分封制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宗法制体现贵族内部的权位分配

③关系:宗法制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内核

考点2: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一、历史结论

①秦始皇创了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②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进行有效控制

③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二、总结整合

①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②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既配合又牵制;形成了一整套地方官僚体系。

③作用:成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历史结论

①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之间牵制监督,又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从汉到元,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再到一省两院制的发展,体现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③科举制把读书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民素质。

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⑤古代选官制度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强化专制统治的手段。

⑥历代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为基本准则,体现了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家天下”思想。

二、总结整合

①中央制度:汉代中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元一省两院制

②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宋代文臣做地方官;元朝行省制。

③两个趋向:皇权加强,相权衰弱;地方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进加强。

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历史结论

①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②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③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专题二:近代民族危机和军民斗争

考点1:民族危机

一、历史结论

①鸦片战争是英国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近代列强历次侵华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决定的,两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甲午中日战争是为了寻找资本投资场所。

④八国联军发动侵华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高涨,而是西方列强企图瓜。

二、总结整合

①四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②三大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③两个阶段:商品输出阶段、资本输出阶段

④结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造成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促使中国由农耕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

考点2:抗日战争

一、历史结论

①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日本侵华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②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军民共同抗战,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击日军,领导中国军民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二、总结整合

①时间:1937~1945年。

②两个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③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④四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中流砥柱作用。

专题三:近代民主革命

考点1:太平天国

一、历史结论

①《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原望,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战争环境下,它也没能实行。

③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二、总结整合

①背景: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自然灾害严重。

②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是其失败根本原因;战略失误,偏师北伐是其失败又一主观因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是其失败的重要客观原因。

③作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考点2:辛亥革命

一、历史结论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②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二、总结整合

①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③五个第一: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辛亥革命完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巨变。

考点3:五四运动

一、历史结论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②五四运动促使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二、总结整合

①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②特点:彻底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③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解放。

④意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考点4:国民革命

一、历史结论

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②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及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二、总结整合

①时间:1924~1927年。

②性质: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联合、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③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

④事件: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⑤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奠定了革命发展的基础。

考点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一、历史结论

①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②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胜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总结整合

①时间:1927~1937年。

②事件:“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集体;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考点6:国共关系与解放战争

一、历史结论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

②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总结整合

①时间:1945~1949年。

②两种命运: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

③两个回合:重庆谈判、政协会议,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④主要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⑤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七届二中全会)。

专题四: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历史结论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建国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③“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

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逐步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形成。

二、总结整合

①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②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③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④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专题五:新中国的外交

一、历史结论

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②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二、总结整合

①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国内政策的延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

②“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另起炉灶”解决的是对外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③“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专题六: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

一、历史结论

①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②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其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③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创造了辉煌的希腊文明。

④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范围狭小,只适用成年男性公民。

⑤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二、总结整合

①形成和发展:梭伦改革引上民主的轨道——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民主制度——伯利克里时期发展到顶峰。

②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流执政。人民主权指主权属于人民,主要表现为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民众法庭)等机构。“轮流执政”指管理形式,主要表现为选举制、任期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③实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

考点2:罗马法

一、历史结论

①《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②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③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二、总结整合

①核心内容:维护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两个标志:《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权》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

③三个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

专题七: 近代欧美民主政治

考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

一、历史结论

①《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在“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③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二、总结整合

①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②含义:君主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议会掌握国家实权。

③发展:内阁制度形成、两党制出现、1832年议会改革。

考点2:美国总统共和制

一、历史结论

①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

②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确立了两大制度,即联邦制度和共和体制,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前者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而后者则以三权分立为指导思想,划分各权力主体的职权及相互制约关系。

二、总结整合

①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

②理论依据:启蒙思想。

③三大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④三大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⑤意义:在一个大国创立了共和制度,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考点3:法国共和制

一、历史结论

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法国共和制体现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②法国历时百年才确立共和政体,是其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

二、总结整合

①确立标志:1875年宪法。

②一项制度:共和制度。

③两大权力:行政权和立法权。

④运作方式:总统、议会。

考点4:德国君主立宪制

一、历史结论

①德意志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思想意识浓厚,最终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是一种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②英、美、法、德代议制政体的确立,都受到了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及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其历程充满了长期性、曲折性,但是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近代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总结整合

①确立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②内容: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

③权力中心:皇帝和宰相。

④特点: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专题八:《共产党宣言》与巴黎公社

考点1:《共产党宣言》

一、历史结论

①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②巴黎公社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革命,但在客观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总结整合

①标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②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提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③意义: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考点2:巴黎公社

一、历史结论

①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具有自发性、偶然性的起义,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②巴黎公社是世界无产阶级暴力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

二、总结整合

①措施——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公职人员选举产生;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②失败原因: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原因)。

③经验教训: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必须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政党领导;必须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广大农民支持。

考点3:俄国十月革命

一、历史结论

①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俄国革命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也经历了从和平夺权设想到暴力夺权实践的转变。

③十月革命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方向。

二、总结整合

①一个人物:列宁。

②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③三大文件:《四月提纲》《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④四个事件:二月革命、“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专题九:由两极走向多极

考点1:两极下的冷战

一、历史结论

①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②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

二、总结整合

①两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②三个对峙: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③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④影响: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造成部分国家分裂(德国和朝鲜);导致国际局势紧张(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考点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历史结论

①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②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目标。

③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④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民族独立,于1961年举行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二、总结整合

①一大趋势:多极化趋势出现。

②两极格局: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③三大力量:西方(西欧、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壮大。

考点3:两极格局瓦解

一、历史结论

①苏联解体: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以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根本的是长期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②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源在于实力的增减,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于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全球化。

③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其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二、总结整合

①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多极化趋势表现: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及扩大;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可与美国抗衡;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高。

③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

考点1:古代农业

一、历史结论

①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②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小农经济的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⑤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总结整合

①经营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③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④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⑤地位:立国之本。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考点2:手工业的发展

一、历史结论

①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②中国古代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③代表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二、总结整合

①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②主要行业:冶金、陶瓷、纺织等。

③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考点3: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

一、历史结论

①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来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

②两宋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对两宋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古代城镇的发展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二、总结整合

①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②发展历程:商朝人善于经商(“商人”一词由此而来)——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③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考点4:经济政策

一、历史结论

①“重农抑商”对于保护农业生产、抑制富商大贾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相对稳定,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政策,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也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下近代前夜的危机。

二、总结整合

①时间:“重农抑商”政策从战国商鞅变法开始,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②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基础。

③根源: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专题二:近代民族经济 

考点1: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历史结论

①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②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③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终陷入绝境。

二、总结整合

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强迫清政府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同时又获得了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特权,急剧增加了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考点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及特点

历史结论

①背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根本原因);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的诱导。

②特点: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③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因素;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专题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

考点1:过渡时期

一、历史结论

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②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总结整合

①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②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③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考点2:曲折发展

一、历史结论

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②“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

③“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二、总结整合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三个“一”:①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②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③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

③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考点3: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历史结论

①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对中国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是如何应对。

②改革开放促使经济腾飞,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上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逐渐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生活时尚在不断更新。

二、总结整合

五个转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专题五: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考点1:新航路开辟

一、历史结论

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②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掠夺的财富并没有形成资本,而是流入荷兰等西欧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站在世界历史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哥伦布和麦哲伦对世界的探索和开拓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殖民扩张的属性决定了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总结整合

①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们对黄金、香料的强烈渴望;《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商业危机;传播宗教;人文精神的鼓舞。

②条件:葡、西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增加。

③影响:引发早期欧洲殖民扩张活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由相对分散孤立的状态逐渐走向一个整体;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2:殖民扩张

一、历史结论

①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了世界性的商业帝国。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②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的形成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

③西欧国家对殖民地的暴力掠夺,是欧洲发展和兴旺的重要条件,迎来了工业革命,同时它也是亚、非、拉美灾难的根源。

二、总结整合

①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

②主要方式: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奴。

③影响:对西欧: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技术革命的到来;对落后地区:带来灾难,经济停滞,与西欧的差距逐渐拉大。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考点3:工业革命

一、历史结论

①18世纪,英国开始了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并逐步向其他国家扩展,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将人类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②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总结整合

①18世纪中期的英国具备了资本主义经济腾飞的三个基本条件:自由劳动力、资本积累和市场的开拓、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是生产技术革新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科学技术研究取得突出成就,转化为生产力的结果。

③从文明史观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专题六: 经济危机和生产关系调整

考点1:经济危机

一、历史结论

①1929年经济危机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由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因素共同导致的。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②它在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在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由于各国转嫁危机,它还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总结整合

①原因: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②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③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

考点2:罗斯福新政

一、历史结论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二、总结整合

①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三项内容:救济、复兴和改革。

③四项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

④意义: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考点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一、历史结论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罗斯福新政,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

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应运而生。

二、总结整合

①表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出现;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发展。

②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③评价:资本主义发展在五六十年代出现“黄金时代”,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七十年代出现“滞胀”局面。

专题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历史结论

①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②内容: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推行工业国有化;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③实质:用军事管理办法实现社会主义,以全面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总结整合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②内容变化: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企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除关乎国计民生外的企业;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

③结果:使俄国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考点2:新经济政策

历史结论

①内容: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上,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上,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②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③作用:巩固了工农联盟,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考点3: “斯大林模式”

一、历史结论

①主要表现: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二、总结整合

①形成: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②特征: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

③评价: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长远看,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考点4:赫鲁晓夫改革

历史结论

①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内容: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经济上,加大对农业投入,鼓励垦荒,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

③改革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考点5:勃列日涅夫改革

历史结论

①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②改革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考点6:戈尔巴乔夫改革

历史结论

①前期主要进行经济改革,后期进行政治改革,放弃了苏共的执政党地位。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总结整合

①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突破,最终失败。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改革为突破口,也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而失败。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政治领域根本性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专题八:经济的全球趋势

考点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一、历史结论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美元为中心,美国为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

②《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但它也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一个工具,美国成为这个国际贸易体制的中心。

③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战后世界贸易、货币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它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二、总结整合

①基础:二战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②构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③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④作用: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考点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历史结论

①欧盟使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是世界上经济区域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化经济集团;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集团化经济合作组织。

②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矛盾的统一体。

二、总结整合

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和国际竞争的加剧。

②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③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1月,欧元正式诞生。

④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加、墨三国在1994年成立的。

⑤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考点3:经济全球化

一、历史结论

①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经济联合组织,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②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

③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和风险是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又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二、总结整合

①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其决策采取“完全协商一致”的方式。

②基本规则:多边贸易规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③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专题一 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百家争鸣

一、历史结论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

②孟子的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

③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法家呼吁改革,墨家讲求实用。流派纷呈,学术活跃。

④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总结整合

①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教育上学术下移。

②主要学派:道家——无为而治;墨家——兼爱、非攻;法家——以法治国;儒家:孔子、孟子、苟子。

③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历史结论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②“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强化了君主的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树立有效的统治秩序。

③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总结整合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汉武帝肯定新儒学(董仲舒)的思想;起用很多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以“五经”为教科书。

考点3:宋明理学

一、历史结论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②“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

③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④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因此“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

二、总结整合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②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③宋代儒学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完善。

考点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历史结论

①“离经叛道”的李贽:是明末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主张有: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②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②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政治上都反对君主专制,黄宗羲主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经济上都主张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思想上提出“经世致用”主张。

二、总结整合

①李贽的“离经叛道”是商品经济发展与程朱理学丧失活力的结果。

②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君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③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反传统、反教条;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艺

考点1:古代科技

一、历史结论

①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后,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在欧洲,火药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③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它未能使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④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医药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二、总结整合

①成就: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数学、天文、医学、农学等。

②特点:重视经验总结,忽视理论概括。适应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和医学等传统科技长期受到政府的重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没有孕育出近代科学。

考点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一、历史结论

①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从中国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秦始皇时期的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主要字体。

②书法:中国书法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魏晋以前为自发阶段,魏晋以后为自觉阶段。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东晋的王羲之所书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而怀素、张旭之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四大家,都以行书名世。元代赵孟頫,创赵体。明代以文徵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③中国画:中国画又称国画,是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追求抒情写意的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中国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的作品,也有许多精彩之作。

二、总结整合

①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②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③中国画包括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注重写意传神。

④文人画是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其突出特点是写意,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意境是文人画的灵魂。

专题三: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1:睁眼看世界

一、历史结论

①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开始。

②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③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反映出中国人对西方认识进一步加深,由学习技术层面过渡到制度和经济层面。

二、总结整合

①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

③19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主张政治上开国会、设议院;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商战。

④19世纪九十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并实行戊戌变法。

考点2: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结论

①背景: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②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③性质与作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空前解放了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④局限性: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二、总结整合

①《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专题四: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历史结论

①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它的指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②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思想得到新的发展。

④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思想品质。

二、总结整合

①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事业

考点1:科技

一、历史结论

①“两弹一星”是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环境。

②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杂交水稻被西方媒体称之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二、总结整合

 “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使中国的国防实力大大增强;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国家的信息化发展。

考点2:文化

一、历史结论

①“双百”方针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②“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二、总结整合  

“双百”方针给文学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

考点1: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一、历史结论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②智者学派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③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④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总结整合

智者学派①条件:民主政治发展。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③评价: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本质。

苏格拉底①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②评价: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2:文艺复兴

一、历史结论

①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

③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二、总结整合

①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③影响:解放了思想,天主教的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  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考点3:宗教改革

一、历史结论

①马丁·路德的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

②宗教改革实质上是在宗教的外衣下,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权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

二、总结整合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它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考点4:启蒙运动

一、历史结论

①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②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主张民主共和制,思想最激进。

③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思想家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强调理性,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为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蓝图。

④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也对19世纪以后的亚洲国家有很大影响。

二、总结整合

①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核心:理性主义。

③内容: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④代表人物: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⑤作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

专题七:近代科技与文艺

考点1:经典力学

一、历史结论

①近代自然科学革命首先从天文学领域开始,哥白尼“日心说”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②牛顿经典力学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出现。

二、总结整合

①建立: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最显著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②影响:在经典力学预测下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体现了自然科学所具有的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考点2:进化论

一、历史结论

①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生物学理论,它不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规律,尤其是不适用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

②严复在《天演论》中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在知识界引起轰动,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以此作为进行救亡、维新与革命的思想武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总结整合

①过程: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②意义: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以来绝大多数人对生物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给“上帝创造万物说”致命的一击。

考点3: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历史结论

①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家对“理性王国”失望,转而崇尚浪漫主义;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现实主义开始风行。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不断的经济危机带来了大动荡和大变化,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主流。

②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③19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的印象画派兴起发展,20世纪现代主义美术兴起发展,反映了当代欧美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

④19世纪欧洲兴起的各种音乐流派,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日益增强的民族性。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它日益通俗化大众化,轻松活泼,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⑤电影和电视的发明是人类两项重大的文明成果,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二、总结整合

①五大类别: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苏联文学、亚非拉美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②音乐的三大流派: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摇滚乐。

③绘画的五种风格: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现代主义。

④影视艺术产生的两大条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需求。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p=227567&preview=true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