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种管教方式,最容易把孩子逼成仇敌,可惜每天都有人再用

这2种管教方式,最容易把孩子逼成仇人,可惜每天都有人再用





吓唬孩子、贬低孩子,并不会让孩子乖乖听父母的话,反而容易把孩子逼成仇敌。当孩子不听话时,使用文中的方法,真正实现管教的目的。






作者丨C妈

来源丨cc爸妈( id:cc-bama)



昨天,见一个奶奶带娃儿下来玩。


那孩子正是对什么都好奇的时候,总是喜欢走马路沿、爬休息椅,奶奶反复提醒“小心摔了”有效后,在孩子再次踩路沿时,直接推了孩子一把,孩子一下摔倒在草丛里,大哭起来。


奶奶把孩子扶起来,一边拍孩子身上的土一边说“让你不要踩边,你不听,再踩就会果然这么摔你!这让你摔得都是轻的。”


看到后我大为震惊。


让孩子怕,虽然在很多事情的管教上立竿见影,但是并不克不及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来看还存在很多弊端。


今天咱们就说说,家长普遍喜欢,但同时也伤娃儿最深的2种教育方式:


一个是畏之,一个是辱之。


“畏 之”

让孩子害怕

就是通过让孩子“怕”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表面是教育,实则是以教育之名,行控制之实。


不想让孩子冒险,受伤怎么办?

—别摸小狗,一会把你手指咬掉。


出门不想让孩子惹麻烦,怎么办?

—再瞎折腾,下回绝不带你来玩。


我知道,有时候带孩子我们想要省心一些,听话一些,不乱动、不乱跑,最好对所有危险都敬而远之。


所以,我们总是习惯用严重的后果,去吓退孩子的行为。


甚至有时候,像开篇的事例一样,故意制造恐惧来吓唬孩子。


因为我们知道那不是真的,哪有家人会真的打死自己的小孩、不管自己的小孩、伤害自己的小孩呢?


但孩子是会当真的,长此以往,最终只会有两种结果:


1、孩子真的怕了,做任何事都变得畏畏缩缩


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人对某些事物的抗拒与恐惧、做事风格的犹豫与踌躇,大多源于小时候被吓唬的经历。


一个被吓惯了的孩子,总是被 “未知的恐惧”紧紧包围,习惯性地放大事情的严重后果。


童年根植在他体内的这种感受,长大后随时会被唤醒。


在这种暗示下,他慢慢的就会形成“外界充满危险,我没能力保护自己”、“那些事情超出我年龄/能力/认识范围,我没能力完成” 的认知。


将来做任何事都会变得畏手畏脚,永远学不会勇敢和自信。


这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具毁灭性的。



2、孩子根本不怕,只是暂时屈服


等他有能力反抗后,他会彻底地反抗你,变得不服管教、极具挑战性、攻击性。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说,小时候弟弟偷了父母的钱,被父亲吊起来打,说小时候就会偷,长大了也得进少管所。


后来弟弟真的是越走越偏,打架、赌博、偷家里、邻居的东西,每次爸爸发现都免不了一顿暴揍。


但弟弟行事越来越过分,最终弟弟还是因为聚众斗殴进了监狱。


犯罪心理学表明,恶性罪犯都有着严厉的“超我”。


他们的童年往往经历了父母非常严苛地对待。


他们内心有多惶恐惧怕,外在反抗就有多过激,这样就容易形成难以抑制的暴力犯罪的冲突。


这两个结局,无论哪一个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这2种管教方式,最容易把孩子逼成仇人,可惜每天都有人再用

“辱 之”

否定和贬低孩子

就是否定、贬低孩子,以打击孩子的自尊心、积极性为特点。


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常会陷入两种误区


一是说着说着就上升到孩子的人格:


“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笨死了”

“学习都学不好,将来你能干好什么?”


二是讲着讲着就忍不住翻旧账:


“这题你都错多少次,上次我就给你讲了XX遍”

“怎么总是毛手毛脚的,上次你也是这样洒得水”


这两个误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把一个单一的错误,扩大化了。


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平白无故地增加了很多矛盾和冲突。


郑渊洁说: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做法就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他贬到卑微的地位上。


你的贬低、否定、打击孩子,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不配变得更好,不配被爱。


所以,千万不要把贬低、侮辱、讽刺孩子,当成刺激他上进的方式。


不吓唬、不侮辱,孩子不听怎么办?

很多时候,不管是忍不住吓唬孩子,还是口不择言地评判孩子,不都是因为前边好好说了,但孩子不听呀?


我讲一百遍孩子都不听,我也实在没办法了啊。所以,只能声音越来越大,话越来越难听!


我们首先得明白,我们管教的目的是什么?


一定是让孩子心服口服。


心服口服的前提一定是对方状态在线


沟通中,我们之所以最后走进很多死胡同,都是因为只管自己单方面输出。


你自己叭叭叭说半天,人家连理都不理,你除了更生气,一点用都没有。


那我们怎么知道,孩子是不服气,还是知道自己错了,还是把你的话当成耳旁风?


很简单:观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眼神,确定他的状态,进而确定我们的沟通策略。


第一种,就是你批评孩子的时候,他低头沉默不语。


这个状态就说明他已经知错了,那就应该见好就收,尤其是一些性格温和或自尊心强的孩子,就不要再追着孩子一直说教、输出大道理了。


反而这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宽慰一下孩子。



第二种,你批评他的时候,他眼神里充满了愤怒和抵触。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不服气!不认同你!


这个时候你再多说、不管是吓唬、还是羞辱,都毫无益处。


不如给孩子一点时间来平静一下,同时我们自己也反思一下,是不是哪里误解孩子了?


比如前几天姐弟俩玩,姐姐老是拿一个破木棍逗DD,DD怎么要都不给。


DD三番五次鬼哭狼嚎跑来我这求助,我也烦了,冲CC:“一个破棍子,你给他怎么了,你再去找一个不得了。”


CC当时就满眼的愤怒。


我就知道,大抵是我干预的不太理想,果然,原来是CC早就给过DD好几个了,每次都是她捡一个,DD要一个,这都第4个了。


你瞧,如果是真的她理亏,我批评她的时候,她一定是第一种反应,然后自己找个台阶,“好吧好吧,给你给你,我再找个更好的”。


所以,孩子们对自己的行为,心里其实都是有数的。


最起码他心里是有个对错标准的(也许跟你的不一致),但只要他表现出不服气,你怎么说都不听,一定是因为你的判断跟她的标准有偏差。



第三种,你批评的时候,他眼神游离不定,把你说的话当耳旁风。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对你说的话内容完全不感兴趣,你再继续说,他也听不进去。


这类常见于我催促、批评孩子们干某些事儿:催促写作业拖拉了、批评房间乱不收了。


CC通常就是这种不反抗、不执行的滚刀肉状态,气得人也牙痒痒。


但这种时候,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听孩子的意见。


与其持续单方面越说越上火的输出,不如停下来,想办法让孩子开口说,先把他心里的想法说出来,你才好接着往下聊啊!


如果我看到孩子们满脸不耐烦,我会立马改变策略:“行,那你说,这事儿你想怎么着?”


然后,再见招拆招!


最后,还想嘱咐一点,有些话,有些道理,能少讲就少讲。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听,即便明知道你说的是对的,是因为,他就是想亲自试试。


很多成年人也是这样啊,不管别人再怎么说,也想亲自撞撞那南墙。而有些事情,靠孩子自己经验总结,比你大道理说一万遍都管用。


教育从来就不是讲道理的过程,而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孩子只有自己体验了、感受了,才能真的明白此中的道理,他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但若没有亲身体验过,他们那个简单的脑回路,只会把道理当成你拒绝他的“借口”。


反而亲身体验后才能真的体会到,“原来爸妈说得是对的”,当对你的话多一份认可,他将来就会听进去多一些,反抗少一些。


孩子有时候熊起来确实是要命,永远温柔不生气的妈妈,要么是神仙,要么是后妈。


但生气可以,表达愤怒情绪也可以,但表达情绪≠攻击孩子≠一定要让孩子留下阴影。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5121491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