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孩子上网课,家长就上头”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什么都要“逼着”才学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写在前面:
疫情让本就因教育而焦虑的父母们再遇难题,频繁的居家网课导致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正被不断的打乱和消磨,即便对教育非常有认知的家长,也再难控制情绪,忍不住斥责孩子,因此而引发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紧张状况正在不断升级。
所以,这一期这一期一土“慢”谈,我们特别邀请了抓马教育创意总监、贝学国际教育文化院执行总监曹曦,与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国内创新教育专家华章就以下话题进行深度探讨:
学习为什么现在变得如此艰难?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要被“逼着”才肯学?
面对“看孩子上网课,家长情绪就上头”的现状该怎么办?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一同走在教育之路上的家长们,带来更多维度的视角与思考。
当下很多孩子都在接触艺术,但是基本学三四年以后好多孩子都放弃了,这大部分可以归因为我们那种普遍意义上的教法。比如很多孩子学钢琴,每天就是按照被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重复性的训练,就拿最普遍的钢琴来说,孩子们其实只是在“对付”钢琴,而不是在学习音乐,于是那种由音乐带来的联接越来越弱,最后孩子就会对弹钢琴这件事,从感兴趣到十分抗拒。

所以首先是选择的问题,其次是动力的问题。现在是一个特别好的时代,有这么多优质的资源,只要想学都可以找到资源,甚至都不花钱,但很多人又没有动力了。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处在一个相对比较被动的状态。
@曹曦: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也是让我困惑的一件事。
▍ 首先构建场域
@华章:
在学校里我们也是这么做,我们希望把节奏慢下来。因为慢就是快,少就是多。现在真的不缺好的教育理念,我更应该做减法,选更好的,更适合孩子的,然后慢下来,给自己点时间,给孩子点时间。慢下来人就松弛了,很多美好的东西才有机会生发来。
▍ 要选更好的东西
@曹曦:
我对你说的“要选更好的东西”特别有感触,每个人的时间都很有限,书本和媒体上的信息太多了,很多时候大家面临的不是找不到“好东西”,而是不太会甄别什么是更好的。
因为以前好东西少,所以看见一个 80 分的东西,都觉得太好了。但现在遍地都是 90 分的东西,如果再不进行筛选我们的信息量就过载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过载对孩子来说有时候是一种伤害,我真的希望在教育里面大家一定要想明白一件事情,教育其实是一个非常冗余的事情。
我们想要培养孩子的很多品格、知识、思维能力等等,无数的教育资源都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我们只要把适合孩子的用好就够了,没有必要让孩子同时学太多种类。因为这最后会成为他的压力,如果孩子过载了,最后反而会影响他的学习效果。
我特别有切身体会。最近我跟我的孩子一块在线上学一些数学、科学的课程。我第一件事就是“选对”,不要一下子给孩子一大堆书本,先让孩子把一本书学好就好。然后就是慢下来,陪他非常缓慢地完成这个学习过程,在过程中让孩子找到他对这门课程发自内心的兴趣。等他有了兴趣之后,就不用天天催着孩子学习了。
其次我觉得大家的专注也都很有问题,现在媒体上的视频越做越短,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家专注力也是越来越短的。现在专注力是特别稀缺的,如果家长给了孩子太多东西,并且还有一个很高的期待要求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对于孩子的专注力培养没有什么好处,现在找到一个能沉静下来做一件事情做很久的孩子,真的是很难的。
@曹曦:
对,我一直在想我作为一个父母,在自己的成长的方式和孩子的成长方式之间,会因为认知不够而产生很大的距离感。在我的经历中那些很多我看不惯的、不接受的部分,有可能也是我的孩子需要经历和重新认识一遍的。但有时候我会缺少耐心,就会替孩子做选择。
如果家长本身的自我认知和对教育的认识宽度不够,孩子就会更加受到局限,比如我们常规意识上认为,一个拉小提琴非常出色的人,就可以把小提琴课教的很好。但其实并不是如此,举例子说明的话,比如我在戏剧学院读书,有一半的老师是不会教课的,他是很好的编剧,但上课的时候这些老师会愁眉苦脸的撸头发,因为他自己可以写出很好的作品却讲不清楚课。
另一半属于“技术人才”就是纯教书的,可能后者教出来的学生更好,这个不光是教学法层面的事情,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人与人的连接,这与教什么无关,而是这个老师是否真正关心他的学生,之后才是数学、语文、音乐和美术等等的学术知识。
但我们当下普遍的教育观就是让孩子直接应对知识,这个音符孩子必须学会,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最终讨厌音乐,其实他不是讨厌音乐或某种乐器,而是讨厌那种重复的、背诵式的、没有连接感的教法。
@华章:
是的,如果学习变得很功利,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我真的觉得所有的教育都是相通的,甚至包括像语文、数学这样的学科,如果孩子面对的就是一大堆知识点,那最后这个孩子可能越学越不想学。如果我们能把学习变成孩子可以享受的东西,那情况可能会非常不一样。
我读过一本书特别有感悟,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这个可能非常反常识,因为大家都觉得有些孩子天生就不是学数的料,但其实数学恰恰是一种需要像盖楼一样,把知识点一层一层往上盖的学科。如果有一个知识点是模糊的、没有搞清楚,那越往上孩子对于数学就会越来越模糊,到最后终于会有一天孩子上课就听不明白了。这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
但如果可以用正确的方法,其实完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学好数学,一般一个班里的数学成绩都是正态分布的,有成绩很好也有成绩很差的学生,但书里记录的那个班,每个孩子的数学成绩都“超级”好。所有的孩子都在这个 95% 以上。
这就很有意思,我觉得其实学任何学科都是一样,底层就是跟孩子构建连接,然后让孩子对这件事情有兴趣、不害怕。孩子是需要有安全感的,当然也需要教育者有专业能力。就是鱼和熊掌都不能丢,如果只是天天跟孩子搞好关系,但是在教育方面没有搞明白这样的教学也是低效的。
从孩子的角度这样是不行的,因为他会觉得大人对他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家长无非就是来查作业看他做的怎样,然后孩子就会应付,应付完了沟通就结束了。
我们真的可以把节奏慢下来,让孩子有空间也有时间,对这些领域自由的探索,并且他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可以被看到,可以得到积极的正反馈。
受当下疫情影响,很多孩子都要面对居家上网课的状态,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上网课的状态不好,就忍不住斥责孩子,从而引发了亲子关系紧张,孩子的学习积极也受到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