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生会抑郁:大学终归跟高中有什么不同?

——吉大秋果
我一直认为相对“幼小衔接”,“大高衔接”要重要得多,但是却被无情的忽视了。由于高中到大学之间状态切换的不好,导致很多成绩优异、特别优秀的学生都出现了相应的心理题目。如果我们能够在高中时间(甚至更早)意识到基础教育是为大学教育做铺垫,需要与大学生活进行衔接而又有所准备的话,孩子到大学的不适应甚至由此引发的心理障碍会大大降低。
大学生活和之前18年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它最主要的特色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转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独自面对自身的学习:大学的学习和高中的学习截然不同,大学之前,老师、家长再捆绑上各种辅导班恨不得把知识点嚼碎了喂给学生,那些所谓成绩好的学生只不过是相当于幼儿园吃饭比较乖的宝宝,阿姨喂饭的时候知道张嘴配合吃得很好。可是到了大学就不是这样了,没有辅导班,没有父母紧逼,更没有老师高压强迫,下课老师拎包就走了,学不学的会是先生自己的问题。这时候,只有那有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节奏,就像幼儿园里那些不用阿姨喂饭,自己能主动吃饭并且吃得很好的孩子。尽管他们有时候把米粒撒了一地,嘴边和衣服吃得脏脏,但是这是一种难能可贵自我管理能力。而大学生,需要这种独立的学习能力,因为没有人喂饭吃了……
2.独自面对自身的专业:在中国,我们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没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帮助他们建立起清晰的职业观念,因此在高考报志愿——这个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未来职业方向的重大决策上,都是他们的父母帮忙做的决定。上了大学之后,专业学习和高中的通识学习又不一样,通识学习强调记忆和理解,专业学习强调思维和应用。很多学生会有很多不适应,他们于是开始厌倦自己的专业,甚至想要摆脱(其实,任何专业都是这样的,不改变思想只换专业也解决不了题目)。据统计,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会在某个阶段认为自己的专业不适合自己,出现这种情况,大学生也需要自己有正确的专业学习观念,要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专业。秋果在某省招生的时候,很多家长上来就问我这个专业就业怎么样?我只能苦笑,哪个专业你做到top10你都是全国的大牛,而且专业给你带来最宝贵的东西是一种思维,透过这种思维你可以观察周围的世界,而不仅仅是谋生。但是很多大学生是没有办法这么客观冷静地看待专业带给他的困扰。
3.独自面对自身的生活:中国的父母最流行说一句话是,你只管学习,其余的你不要管。这就造成了在大学很多学生是没有办法独立生存的,然而,大学又只能独立生活,不能带着父母。这就导致了那些擅长学习的孩子在生活上总是遇到困境,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室友的袜子都破了,每天露出个大脚指头,我实在看着难受就帮她都补上了,她自身连穿针引线都不会,上大学的时候,她妈也没个她预备这些东西。大学开学的第一个学期,往往都是最热闹的,新生们不是想家,就是丢饭卡,丢钱,丢手机,钥匙挂在门上,晚上忘记关窗一屋子人都感冒……哦对,还有要独自面对自己生病,没有人会无微不至像妈妈那样照顾你……
4.独自面对自身的人际关系:在大学之前,学生是没有独立的人际交往,也发展不出独立的人际关系。一旦到了大学,学生会跟室友、同学、上下界师兄弟、老师、恋爱的对象发展处多种类型的人际关系。这个在头18年也没人教,大学生们凭借自己的本能跟这些人打交道,他们自己并不能判断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得体,也不知道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尤其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生活条件比较好,由于学习也比较优秀在家里能得到偏爱和优待,也没有养成包容、独立、客观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现在大学生跟室友、同学、甚至跟老师之间的瓜葛也相对比较原生态,比较任性,不具有社会交往的普遍客观属性。在人际中比较重要的是恋爱关系,通常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对情感也有一定的需求,他们的父母也会鼓励孩子在大学谈恋爱,但是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第1-3段恋情是很不容易成型的,都是用来增加经验和磨练心性的(这不是三观不正,是客观事实,别喷我)。但是很多大学生又认识不到这一些问题,通常会把相恋、失恋、暗恋、单恋等问题看待得比较单纯和极端,甚至容易引发对自己认知的偏差。
5.独自面对自身的未来:从小学到大学是一步一步紧密相连的环节,你不用担心自己迷失,比如在中考的环节,你的选择不会令你太迷惑,因为你必定要上高中,只是重点和普通的区别。可是大学毕业之后,就没有类似之前的紧密相连的环节,大学生必须要踏入社会,可是这个社会从横向讲有国内国外、国内还有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从纵向讲还有一线、二线以及若干线都会的区别;还有一般意义上,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也会有伸缩性,可以选择的职业很多,比如以法学为例,可以成为公务员(国家或地方),可以成为企业法务,可以成为自由职业,可以成为大学老师……还可以创业,我们有个同学做红木生意做的很好的呢……那好了,大学生应当怎么思考自己的未来,这么大个社会,要把自己定位在什么位置上?
这些可都是头18年没人教过,而且今后可能也不人教的,一切都靠学生自己思考,如果你的孩子只是一个坐等喂食的“乖宝宝”,你觉得他怎么才能在这么挑战的大学生活以及日后的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呢……所以,在学习之余帮孩子构建起一个健康的人生观,恐怕才能在大学的起跑线上跑赢小伙伴。(其实这也不是目的,主要是孩子在大学过程中别抑郁,别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能享受难能可贵的大学生活并为自己未来的发展积聚力量。)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50151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