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重在倾听(二)

与孩子沟通重在倾听(二)

  点上方    一键关注    

思维导图 学习能力 亲子教育 | 梦想励志 | 传统文化 | 国学经典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 大脑王者®|学霸之家



//听说爱学习的人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


 和孩子沟通,重在倾听 

科学而有效的沟通,80%的时间应该用来倾听,只有20%的时间用来讲话。而这20%的讲话时间又有80%不是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用来提问,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思考,让对方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外,说话时采用自在的态度与缓和的语调,对方更容易接受。

很多家长之所以沟通失败,往往是因为自顾自地说话,不让别人表达,或者在别人正说话时随意打断。而理想的做法是保持倾听的姿势,等到对方停止说话时,再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说白了,跟别人沟通时切忌做“机关枪”,说个不停。因为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都希望别人认可自己,都喜欢说话。所以,多给对方留时间和机会说,会促使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和信赖,从而增加沟通的效果。同时,让对方多说,也可以让自己全面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意图,从而更好地掌控沟通的局面。

家长与同事、领导和客户说话时能够做到倾听,但是跟孩子沟通时可能就做不到了。有的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喜欢“倾倒”信息,即不管孩子是否愿意接受,先把想说的话一股脑儿倒过去。孩子若说一句反对或不耐烦的话,家长就会想:“孩子是在反对我,还是不尊重我?”

其实,家长越注意倾听,孩子会越尊重家长。因为孩子和成人一样,也希望表达,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和肯定,希望别人认同自己。而家长的倾听让孩子有了一个展现自己价值的机会,他只会在心里感激家长。孩子把自己的观点说完了,家长再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孩子一听家长说得有道理,也就很容易接受了。

 怎样倾听才有效 

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倾听呢?家长不妨注意三个要素:体态、精神和言语。

所谓“体态”,简单地说就是身体状态。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稍微注意一下体态。

第一,距离要合适,主要是沟通时不要相隔太远。有的家长为了保持威严,总习惯和孩子保持较远的距离,生怕太近了“给孩子阳光他就会灿烂”。实际上,和孩子的距离近一些,容易让他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有利于沟通的进行。

第二,身体稍微前倾。前倾的身体姿势比后仰看起来更积极,使人更容易投入到倾听中去。同时,能够让孩子觉得家长是重视自己的谈话的。

第三,与孩子保持目光接触。家长以慈祥、赞许、欣赏的目光看着孩子,会让他觉得有安全感,同时也激励孩子说下去。

第四,身体要放松。有的家长一和孩子谈话,就像是领导召开紧急会议,言语紧张,身体僵硬,条条框框一条不落。孩子一看这架势就起了戒备心,一边听一边就开始想对策。

建议家长把谈话时间当成最幸福的时刻,珍惜和孩子的交谈,气氛上尽可能温馨和放松。

所谓“精神”,也就是精神面貌。良好的精神面貌无疑可以促进沟通。

第一,家长要保持精神集中,排除杂念,全身心地倾听孩子说话。

第二,在没听孩子说完之前,不要着急根据听到的部分内容来猜测或者下断语。比如,孩子说今天放学送了一个女生回家,家长立即就想孩子是不是恋爱了,瞬时焦急和愤怒起来。而事实上是那个女生崴了脚,孩子就送她回家。

第三,保持聆听的姿态。

所谓“言语”,指的是家长和孩子的言语交谈。

第一,在沟通时要对孩子适当地回应。家长注意聆听,不代表一言不发。相反地,要注意配合孩子,必要时做出回答。

第二,善于提问。提问能够引发孩子思考,并提醒他不要“跑题”太远。

第三,表示兴趣和鼓励。有时孩子可能不够自信,说着说着就不好意思说下去或者没信心了,此时家长要给予鼓励。

 有效倾听的障碍 

要做到有效倾听,可能会有哪些障碍呢?

第一,假听。表面上在听,实际上并没有听。有些家长有时候缺乏足

够的耐心,觉得孩子说的事都“太不是个事儿了”,加之自己可能还会有很多工作或生活上的事要处理,也就免不了应付孩子。

第二,偏见。家长凭借之前的经验,在听孩子讲话时只依靠听到的部分信息就作出判断。

第三,作假设。作假设也就是只听到一部分信息就开始推测下面的内容。

第四,过于关心自己的应对策略。有时与孩子的沟通不是很顺畅,甚至存在被顶撞的情况,所以家长也容易产生“防御”机制,边听边想对策。但是过于关心应对策略,会让家长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而不是孩子身上。

第五,过于感性。家长和孩子沟通是带着疼爱的。当孩子诉说委屈或挫折时,家长往往会无限夸大孩子所遭受的痛苦,情绪上表现出过于感性,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对孩子的指导和帮助力度也就跟着下降。

 沟通不为证明孩子是错的 

请家长想一想,我们在和别人,比如同事、家人甚至菜市场上卖菜的人沟通的时候,有没有争吵起来以致不欢而散的情况?我想肯定有。之所以会争吵是因为有矛盾存在,彼此的观点不同,每一方都试图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的或者不合理的,都想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然而,沟通的目的不是去证明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沟通不是争吵,它的另一层含义叫交流。产生分歧的多数事情其实都无所谓对和错,只是适不适合自己而已。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尤其要避免这一点。孩子年少气盛,容易冲动,对事情的看法往往存在偏激。家长即使认为孩子说得不对,也不要直接说“你说得不对,太片面了,你应该这样想……”。可以说“嗯,你的看法很有创意、很新颖,我赞同你的看法,但我认为……你认为怎么样”。

在肯定孩子的同时,家长表达正确的观点,不知不觉间就引导了孩子,沟通的效果也收到了。相反,一味地和孩子据理力争,努力地证明他是错的,只会使沟通走向糟糕的境地。

 如何打破和孩子之间的僵局 

有的家长问:“假如我现在和孩子的关系已经很僵了怎么办?我说什么他都不听。”有的家长甚至说:“我和孩子已经冷战好久了。我想和他说话,但又拉不下来面子,干着急。”

如何打破和孩子之间的僵局呢?首先要分析原因。家长可能无意之中做了“机关枪”,或者习惯居高临下地跟孩子说话,或者老是指责孩子,等等。孩子和家长冷战,可能也是因为家长不愿意妥协,彼此都硬撑着。

第一步,家长要改变观念,认识和孩子沟通的意义和目的,以结果为导向。

第二步,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无论他是什么反应都全盘接纳,不能有任何负面情绪。

第三步,主动寻找和孩子之间的“灵犀点”,创造机会重新打造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第四步,寻找孩子的兴趣点,多谈论他感兴趣的事情。在孩子愿意交谈的情况下,注意多倾听,把沟通的局面一点点扳正过来,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里我想特别提醒一下:在孩子备战大考的关键时期,家长尤其要注意沟通问题,以免沟通不畅导致孩子心情烦躁,影响成绩。很多时候孩子跟家长倾诉,也许并不一定需要家长帮助解决问题,而只是想说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减压的方式,家长只要倾听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