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怎样与孩子有效沟通

【家园共育】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从“心”出发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的法治体现,也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法治保障。作为孩子终身的学校和老师,应该创设怎样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是每位父母需要研究一辈子的课题。

在和孩子沟通时,很多父母会面临一些情况: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为什么苦口婆心的劝说迎来的却是沉默、反驳甚至对抗……如何有智慧地进行沟通,这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



先通情,再达理



孩子因自己养的一条小金鱼死了而伤心不已不停地哭。爸爸走上来说:“别哭,不就是条金鱼吗?爸爸再给你买十条。”孩子听后哭得更厉害了。



这时,孩子哭的不仅仅是金鱼的死,更是由于他的情绪不被接纳和理解。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应该先试着深入孩子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再进行下一步的沟通。如果爸爸这时候能告诉孩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样的,失去一个好朋友是会很难过。”这样,孩子或许会更好地面对现实和自己的感觉。



多描述,少评价

当孩子饭前用娇嫩的小手帮我们准备好餐具时,我们夸他“太棒了”,意味着他以后不帮着做就是“不棒”。长久下去,孩子会更关注我们的夸奖,而不是自己做了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桌子擦得真干净,碗筷摆放得真整齐”,那孩子脑子里再现的是做过的行为,能帮他将来做好同样的事。



表扬或批评都要尽可能的具体,结论性的评价往往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因为幼儿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限,往往会以父母对他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少禁止,多启发



父母明确告诉孩子:周一到周五,不可以看电视,周六周日可以看一个小时;玩具车不是用来扔的,皮球是;床单不是用来画画的,纸才是……当我们禁止或限制孩子某种行为时,要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更要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替代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为孩子制定规则或提要求时,重要的不是去禁止或证明孩子错了,而是告诉孩子如何做是对的,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在明确规则和传授知识,而不是在否定和批评自己。

这里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句式:当(你用手打小朋友),我觉得(很担心),因为(这会给你和他都带来伤害),我期望(你明白,手是用来劳动和表达爱的,不是用来伤害的,如果你不喜欢某人,可以大声说出来)。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4922952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