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种“爱”让孩子阔别父母

这4种“爱”让孩子远离父母

网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出现危险的时候,第一工夫会去找父母吗?


当我看到的时候,脑海里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固然会!但是网友的回答却让我大吃一惊。


很多网友都说:


“我绝对不会去找他们,因为他们根本不爱我,反而会在我需求他们的时候,一次又一次次让我失望……”


评论区也有父母们跳出来反驳:“自己的娃儿怎么可能不用心去疼、去爱呢?”


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确实不能完全保证,自己所表达的爱果然是孩子需要的,孩子也不一定接收到了父母完整的爱。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都有过“伤害着孩子却不自知”的经历,特异是这 4 种“爱”,也许正在无形中让你的孩子慢慢“失望”。





爱带着“附加条件”


父母们有时候所说的爱,老是会带着要求。


比如:


考试考好了,母亲才喜欢;


再不听话,就不爱好你了;


考上好的大学,母亲就答应你的要求……


每一句话都在表达“我爱还是不爱你,取决于你施展阐发得好还是不好”。


这种爱并不能称为爱,而是一场披着爱的“交易”,它就像马戏团被调教的植物一样,表现得好大家才喜欢。


孩子从三四岁开始,敏感神经发芽,就会有羞愧的感受,一朝孩子被“交易”,长大后只会变得讨好和自卑。


奇葩说节目中有一位辩手曾经说:


自己一定要做到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爸爸才会在暑期的时候对她好,她觉得自己必须达到父母的期待,才配得到他们的爱。


后来,她在情感中非常缺乏安全感,会特别在乎伴侣的看法,对方一不满意她就觉得是在嫌弃自己。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经说:


我们对孩子只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无条件地去爱,我们要爱他们本身,而不是爱他们所做的事。


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这样一种感受:


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他都是我们的孩子,让他有安全感。


永远不要因为孩子做的事而让爱打了折扣。


这4种“爱”让孩子远离父母




经常要求孩子,自己却“破坏规则”


网上有这样一个视频新闻:


姐姐和弟弟因为一个英语单词发生了争吵,一旁刷手机的妈妈,听见之后直接就指责姐姐:“你为什么不给弟弟讲作业?”


但是女孩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就和妈妈吵起来,结果被妈妈扇了一个耳光,还被斥责:“我说一句,你顶十句是吧!”


视频中争吵的声音越来越大,妈妈掐着女孩的脖子,掐完以后又去抢女孩的手机,指着她说:


“天天玩手机,也没见你玩出个名堂来,有这个时间为什么不帮帮你弟弟?”


只听见女孩回吼道:“凭什么你天天回家就知道看电视,对弟弟的作业不闻不问,我就应该什么都做?”


通过这个视频我们会发现,当“父母不停地要求孩子,然后又亲自去破坏这种规则”的时候,孩子必然反抗,因为这样不对等的行为模式,更容易让孩子“违背”父母的管教。


让孩子失望的不是父母的要求,而是要求孩子一个样子,自己的言行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教育并不是父母的一句“你必须这样做”就能成功的,而是用榜样去征服孩子,让他愿意被你管教。


言行不一致,达不到让孩子信服的资本,只有你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才能有更多的能力去要求孩子。


这4种“爱”让孩子远离父母



这4种“爱”让孩子远离父母

甘愿做“盲人”

不愿去相信孩子


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


晚上,一个小女孩哭着来到爸妈房间,说自己被妹妹泼了一身的开水,父母非但没有安慰,反而是质问她:“半夜三更,你惹她做什么?”


女孩大喊道:“我睡得好好的,她就拿开水泼我,怎么成了我惹她了?”


爸爸说:“你没惹她,妹妹怎么可能这样,我看你是不想考试找的借口,还诬赖妹妹!”


小女孩的想法是自己受到了委屈,为什么爸妈不先关心自己的伤势,却一味的偏向年纪比较小的妹妹,还说自己要反省,爸妈说什么都得听着,别给自己找理由……


许多父母总是不由自主做了“盲”人,他们看不到孩子的内心,总用自己的思维去批判孩子的好坏。


不管孩子做错事,还是没做错,父母都会用怀疑的态度去揣测,用高压的方式去处理,强行给孩子一种“你明明有错,还不承认”的感受。


父母打破了“信任”这道关卡,孩子就会失去自我。


父母的不信任,对孩子来说就是全然的“否定”,它会让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于是孩子就在寻找自我和反抗父母之间挣扎。


人类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被相信,更何况是在自己心目中占据最重要位置的父母。





孩子需要父母时,他们不在身边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对自己最大的伤害,不是吼和骂,而是在自己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却没人在他身边给予力量。


当父母忽视孩子的需要时,总会在孩子脆弱的时候连拥抱都吝啬,没有父母撑腰的孩子,也更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最普遍的特征,就是在被欺负的时候,孩子会向内归因或者替对方找理由,在该生气的时候选择委曲求全甚至讨好对方。


久而久之,孩子会在社交中变得“不敢生气”“不敢表达自我感受”,甚至是失去自我。


我们要给孩子需要的爱,关注孩子的情感,而不是考量孩子做的事情符合不符合标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有没有去破坏原则,而不是孩子有没有做到。


不论孩子多大,父母都始终是他们的出路和幸福,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手”把孩子推开。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4918348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