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材,怎么样才好

一年级语文教材,怎么样才好
一年级语文教材,怎么样才好

一年级语文教材,怎么样才好


一年级语文教材,怎么样才好?
文 / 福州教训研究院 何捷




坊间闻:秋季一年级教材更换。未曾确认已然引发高度关注。


热议的焦点是“识字”提前,“拼音”滞后。同时,微信中出现了几张教材“白书”图片,发现一年级教材变化中,还有“亲子共读”“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等项目的介入,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单独拼音滞后引发关注”?


先教什么,再教什么,顺序不是重点,也不应该成为热点。拼音本身没有问题,教学中过度,过多,过高的要求才是问题。儿童进入学校教学体系中,开始就遇到难点,就在一个看似熟悉的学习项目中遇到障碍,每日在枯燥的“直呼”与“拼读”中纠缠,直接让儿童对母语学习产生了误解:语文,就这么无聊么?语文,就这么难么?而如今将拼音教学滞后并非取消,如果教学程度或方式不变的话,只不过是将“一结束遇难”变为“一两个月后遇难”,这真不值得鼓与呼。而识字教学“打头阵”如果操作不当,结果也是一样的。识字写字怎么教,起步阶段的教要达到什么目的,做何种要求?这都要在实践中,可能在教师教学操作的刹那间取舍,而这一切,也将决定着儿童对母语的第一印象。毕竟,相对于“拼音”而言,“汉字”学习的难度是更大的。一个字及其所涵盖的容量,需要掌握的知识,运用时借助的技巧等,远远超过拼音。


好的教材,不仅带来“当下快乐”,更重要的引发“丰富烂漫”。对于教材的变化,真正值得存眷的是什么?


第一,教材中透露进去的人性化理念。关注学习者的切身需要,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服务于儿童学习母语的未来的“可能”。顺序调整的背后,更让人欣喜的应是对学情由“漠然”到“因循”的态度转变;教学从“灌输”到“服务”的方法转变;儿童从“接受”到“主动”的认识转变。一年级入学,母语教育承载的“工具性”之余,更多是的辅助学习习惯的养成,满足自学能力的提升,丰富学习的经历。陪同这一切的,应是愉快、欢喜、幸福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特别值得传承与延绵的“学习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