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史学习方法的一点儿个人见解
大概去年出成绩的时候,就想把这里做成一个帮助和指导历史学考研复习的地方,但由于自己忙于毕设、找工作和在实习期间多多出力以求得留用机会,再加上当时自身水平所限,寥寥数篇则中道崩殂。今年考毕,除了日常工作,再无外务繁忙,故重拾初心,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进行总结,希望能对备考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
一、学习观:用接洽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史
混迹历史考研群期间,我发现有一种现象,即有些同学在学习中国史方面还比较得心应手,但一旦进行世界史学习则便显得束手无措。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考研中国史(仅针对考研)的历史脉络比较清晰,随着朝代的更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边疆、人口、土地、赋税、户籍等诸多方面进行整理和发展脉络的串联即可,以抽象思维来说,中国史是以线性思维进行理解和学习的。
相对而言,世界史是一种图的思维,学习世界史更好的方法是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举个简单的例子,匈奴的西迁是致使公元4-5世纪欧洲日耳曼人大规模向罗马境内迁徙的重要原因,从匈奴这一条线,除了匈奴西迁至顿河,打败当地阿兰人和东哥特人,进而引起日耳曼人的迁移外,还可串联起来的知识点有不限于以下若干:
1、其发展壮大时期东击东胡,使其盘据为乌桓、鲜卑,后鲜卑在匈奴式微并西迁后不竭壮大,最终在魏晋时期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
2、西击月氏,迫其西迁,进而在与匈奴的奋斗中不断向西迁徙,分裂为大月氏和小月氏,大月氏即张骞第一次出西域,准备联络夹击匈奴的那个大月氏,未进行西迁而留住的小月氏,后被羌人同化。
3、南侵汉地,终究使刘邦陷入白登之围,后近百年西汉始终与匈奴支柱和亲关系,直到汉武帝时期。
4、大月氏西迁后,在中亚康居一带假寓,并灭亡了大夏王国(巴克特里亚王国),从此由游牧文明开始转变为农耕文明,后其中一支贵霜部建立了贵霜帝国。
5、汉武帝伐匈奴后其开始式微,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降汉,北匈奴在东汉的进攻下遁入漠北,并受到东鲜卑、北丁令的夹击,三面受敌,被迫西迁,其路线为:悦般-康居-粟特-顿河,粟特即安禄山的粟特。
由此,除了西欧史、罗马史,希腊化中亚史(大夏)、印度史、佛教发展和传播史(贵霜)、中国史、西域史(两汉、鲜卑)都可以从匈奴这条线中找到与其的联系,如果考到其中任意的一点,那么匈奴对其发展的影响,就是我们在论述中完全可以进行表达和引申的内容,在答卷中展示出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举一反三:
其实中国史中的内容同样也可用类似的方法,例如论述唐中期财政改革,其改革目的是缓解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其财政危机的根源在于土地兼并失去控制进而导致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崩坏,从均田制的崩坏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1、均田制的崩坏进而造成了府兵制的崩坏,从此唐王朝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同时也给了安禄山、史思明可乘之机,引发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除了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外,其导致了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导致:a、割据性强的藩镇财政不受唐中央管制;b、吐蕃、南诏等造成边患加剧了唐中央军费支出;c、在募兵制下,唐中央平藩过程中亦需支出相当的军事费用。
此外,从唐中期的财政改革中,我们可以发现,除杨炎的两税法外,漕运、盐税是第五琦、刘晏改革的重点,从侧面是不是可以反映出,唐朝时期工商业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从而使工商税也成为了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呢?
这就是除了改革内容之外,我们在论述中可以侃侃而谈的内容。论述论述,既要有论,也要有述。
二、方法论:教材为主,教辅为辅
在部分同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即管他教材如何,将市面上的教辅奉若神明,视若圣经,拿到便是一通乱背,这有一部分原因是高中应试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十一本教材量的恐惧,相比起来,寥寥三五百页的教辅就显得那么亲切动人。
其实相对于教辅,教材的编者皆是学界泰斗,学术权威,教材中不仅有对历史现象的描述,更重要的是编者对这些现象的评价,对这些事件性质、影响、意义的总结,这才是教材的精华和其价值的体现。其中以朱绍侯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对今古文经之争、魏晋玄学和牛李党争的评述对我印象最深。
此外就是教材对历史事件的串联,如上述关于匈奴的论述,是在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下)》中的一部分,当时读完民族迁徙这一内容后如茅塞顿开,同理,通过匈奴可以打通公元前1至5世纪的中西方历史,那么阿拉伯、蒙古、奥斯曼是否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串联起欧亚大陆的历史脉络呢?
虽然教材中没有如匈奴这般明晰的论述,但我们同样可以借助教材,逐渐搭建起来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即我将在下文中提到的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体系搭建起来后,才是教辅应当体现其作用的时候,如改革内容、政策内容、制度内容、工商业发展的表现、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现象等,都是可以直接通过教辅的整理辅助和充实知识体系的。
三、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需要的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人才,更需要的是具有历史思辨能力、逻辑理解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的人才,就考研而言,我认为作为准研究生需要的能力有:
1、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在单位时间能阅读更多的内容,并尽可能对已读内容消化吸收是决定备考阶段学习效率和学习内容多寡的关键。
2、系统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能力即上述所言,将零碎的知识点加以联系,形成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知识点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系统,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就是全面系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逻辑梳理能力
与系统思维能力类似,能将各个具体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进行梳理,凝练成历史具体事件的原因、影响、意义、性质,通过逻辑推理形成体系内容而非单纯背诵形成肌肉记忆。
4、资料查阅能力
在梳理知识体系,或者说在以应试的方式刷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知识盲区以及只有模糊印象的内容的时候,能快速定位到各种教材和资料中该知识点或相关时间线的部分,并通过百度等方式,完善这一知识空缺,并吸收进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中。
四、知识体系的丰富
除了教材、教辅的内容,我认为作为准历史学研究生,更需要在其基础上获取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可通过百度百科、大家著作、国别通史、史学文献,以及知名博主视频和高校名师网课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阅历。
就像今年313统考的最后一题,论述二战后非洲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异同,如果不是小约翰可汗的奇葩小国系列,也许我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我并不认为所谓考研只需要掌握好教材内的知识即可,这只是个基本盘,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长久以来积累的学识,而非一朝一夕抱紧的佛脚。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48207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