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分享】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个教学指导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指导
语文
原来这么有趣
#指导视频#
单元内容解读
第七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人文中心,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其中前两篇为精读课文,第三篇为略读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但三篇课文的内涵又不仅限于艺术。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既有情趣,也有理趣,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习作要求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习作内容紧扣单元学习内容,先从课文阅读中感受艺术之美,习得方法,进而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技能方面的感悟。
教学实施建议
(一)聚焦课后习题,精心设计单篇教学,落实语文要素
1.《文言文二则》
本课由《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组成,讲的都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课后习题: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设计和思考: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后习题,设计教学任务。
任务一:反复朗读,读懂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根据情况示范朗读,指导字音。如,少选、汤汤乎、以百数、曝书画。然后学生借助注释、结合生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大意后,提醒他们根据句意、文意,读好停顿;遇到语气词,要根据情感用重读或慢读等方法读出重音。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任务二:结合“资料袋”说感受。
出示习题二,结合“资料袋”,了解“知音”“高山流水”的意思和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交流感受“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那种孤独与决绝,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之后悲痛欲绝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两人无比深厚的情谊。
任务三:想象补白说故事。
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展开想象,对课文进行补白。通过想象补白,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具体。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讲故事。
任务四:创设情境,读好课文。
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伯牙和锺子期相遇、杜处士晒画遇牧童的情境,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情感和神态。反复朗读后,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方鼓琴——少选之间——锺子期死”的顺序,背诵《伯牙鼓琴》,完成课后习题一。
2.《月光曲》
《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1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4)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课后习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3)选做
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教学设计和思考: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后习题,设计教学任务。
任务一:关注三次对话,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第一轮是皮鞋匠兄妹俩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的手足情深。第二轮是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贝多芬听到兄妹二人的对话,他同情兄妹俩,也被兄妹俩的手足之情打动,进屋弹起了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第三轮是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知音,不由得产生了创作激情,想再给盲姑娘弹一首曲子。三次对话饱含情感,内涵丰富,揭示了贝多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
任务二: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品味艺术之美。
第9自然段借助皮鞋匠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一是让学生读描写乐曲的部分,交流“看”到的三幅画面;二是从文字中想象描绘的画面,读出乐曲旋律的变化;三是想象当时的情境,读出句子的意境美,感受乐曲的美妙;最后,配上乐曲指导学生背诵第9自然段。可以按照乐曲旋律的三次变化来背诵,还可以想象着乐曲意境的三幅画面来背诵。
第三题是选做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闭上眼睛,感受自己脑海中想到的画面,也可以由歌词或旋律生发出某些联想,把自己的想象或联想记录下来。需要注意的是,选做题并非需要所有的学生做,教师要视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3.《京剧趣谈》
课文由两篇与京剧相关的小短文组成,可以根据学习提示,落实学习任务。
学习《马鞭》,先自读课文,发现课文写了实在的和虚拟的两种道具,实在的道具主要写了马鞭。通过勾画、交流发现马鞭成为舞台道具的原因和马鞭使用的妙处。然后用学习马鞭的方法,了解虚拟的道具。最后归纳总结: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实相生的特点。
学习《亮相》,找出文中介绍的两种亮相方式,静态的亮相和动态的亮相。关注两处质疑,想想这样表演的妙处:表现了京剧化实为虚、动静结合的特点。
学完课文后,可以引导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开展一些活动,进一步激发对京剧的兴趣。
以上课例实施建议重点关注的是语文要素和能力点的训练。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老师们还要重视第一课时的教学,注意生字、词语等基础知识的落实。
(二)依据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倾听、表达或应对能力
“聊聊书法”这个话题,体现了与本单元人文主题的关联。根据教材编排的内容,建议教学时关注以下三点:一是确定交际话题,教材提供了四个话题,学生确定自己打算交流的话题,提前进行资料搜集;二是明确交际要求,教材第三部分和小贴士提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要点,表达方面,要清楚、生动,可以分点说明,可以用图片、实物进行辅助,交流方面,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交谈;三是分层展开交流,及时互动点评,要设计好个人及小组的活动方式及内容,做到人人有机会参与交流。全班交流时,老师及时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
(三)利用习作教学,联系生活,表达感悟,巩固语文要素
本次习作题目“我的拿手好戏”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教材的提示,打开思路,确定要写的拿手好戏;然后回想拿手好戏的练成过程及其间发生的故事,明确写作要点;再仿照教材中给出的例子,列出习作提纲;最后根据提纲完成习作,做到顺序清楚、重点突出。写完后,要围绕是否通顺、重点部分是否具体进行修改,继续培养学生自觉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修改习作的水平。
(四) 借助语文园地,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和练习,强化语文要素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以《开国大典》《月光曲》的课堂笔记为例,围绕“如何做课堂笔记”展开讨论和交流。上本单元课文前,提醒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教学这个板块时,先让学生交流自己平时怎么做课堂笔记,做课堂笔记的好处;再默读教材,梳理出做课堂笔记的几个要点;最后,鼓励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于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一组与传统戏曲有关的词语。先让学生把词语读正确,如,行当、压轴、行头;再了解并交流词语的意思;然后创设一定的语境,指导学生选一两个词语练习说句子。
第二项内容是一份写得不清楚的说明书,并配有图片。学生先自己阅读说明书,图文对照,发现错误:图中把“灯泡”装在了“灯罩”的外边;说明书里的第三点说法不够严密。然后对说明书写得不清楚的地方进行修改。修改后,全班交流如何把话写清楚,让别人看明白。还可以拓展迁移,进行修改、补充说明书的练习。
“日积月累”编排了一组与音乐、绘画、书法、文学等艺术相关的成语。第一步,学生自读,把成语读准、读通,教师检查。第二歩,学生结合本单元内容和生活实际了解成语意思,不常用的成语,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来理解。必要时,老师提供资料,给学生进行讲解。第三步,尝试给成语分类。注意,有些成语与多方面相关,如,“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最后,熟读成诵,默写成语,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48167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