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接孩子,为什么家长“很痛苦”?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门口,家长带孩子穿过不红绿灯的马路。(黄佶滢/图)
全文共4919字,阅览大约需要10分钟
-
“那不叫接孩子,明显是抢孩子。”
-
-
在南方周末实地观察的8所中小学中,每所都存在着泊车占道的问题,但这些违规车辆都鲜少受到处罚。
-
-
改变没有那么难。很多情况下,简单的交通管制或临时设备就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无需完全依赖大规模的工程。
-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受权 不得转载
文 |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黄佶滢
责任编辑 | 汪韬
每次接送孩子,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授韩西丽就常回忆起本身小时候:脖子上挂着钥匙独自上下学,不用大人接送。
但是现在,接送孩子已经成了中小学生家长的常态,拥挤、危险、车流量大,“很苦楚,我们像被凝固住了。”
2018年9月12日,一份聚焦北京五环内中小学上学路安全风险的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由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和北京数城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体例,前者是城市与交通领域的智库,后者致力于大数据城市分析。根据报告,北京五环内221所小学、170所中学中,四分之一的上学路存在多处安全隐患。
上学路上的隐患,也千万不只在北京。
“升级打怪”的接儿童模式
韩西丽的孩子曾就读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原北京市海淀区二里沟中心小学),这类坐落于胡同小支路的学校,有着令人艳羡的区位劣势和老北京风景:院落红墙灰瓦,胡同幽深曲折,古树成荫,人家三两,行人不疾不徐,远离高速行驶的车辆。
不过,在放学期间,这种小确幸的感受被堵得按下暂停键。每天下午4点半,韩西丽穿过车公庄小巷进入二里沟中街,这是一个从大步流星到寸步难移的过程。
▲岁月静好的黑芝麻胡同小学,门口终年停着车。(黄佶滢/图)
二里沟中街宽约4米,路的一侧常年停满了车,剩余空间仅能容得下一辆汽车单向行驶。穿梭于卖油炸和冷饮的小贩间,家长的车辆挤挤挨挨地排成长队,一开一停,间歇性地排放温热的尾气。
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内,将有近两千个儿童从校门涌出。
“升级打怪”的战斗模式开始了,韩西丽算是其中的“高端玩家”,她的住处离学校较近,无需开车。不过即使是走路,也要掌握技能:紧拉孩子的手,侧身在车缝里穿行,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到车主们因拥堵发生争吵的场景……“学校虽然教育水平很高,但是上下学的过程给孩子留下了非常差的印象。”
类似的场景,南方周末在南锣鼓巷附近的宝钞胡同同样看到。
▲在南锣鼓巷附近的宝钞胡同坐落了三所学校,小货车、汽车、老年代步车、行人夹杂着吆喝声挤作一团 。(黄佶滢/图)
短短700米的胡同里坐落了北京市第七幼儿园、北京国际职业学院、北京市第一中学三所院校。除了学校,宽仅4米的胡同两侧密布着小商铺、餐馆,小货车、汽车、老年代步车、行人夹杂着吆喝声挤作一团,短短5分钟的步行时间里,通行大军就因前方的堵塞停滞了两次。
▲在南锣鼓巷附近的宝钞胡同坐落了三所学校。(黄佶滢/图)
窄胡同里的拥堵场景,在五环之外和平街一中小学部的宽阔马路上可以看到放大版。校门口宽阔的四车道马路同样成了免费停车场,自行车道与相邻的机动车道均被私家车停满,仅留出一条车道通行。
9月5日下午4点半,南方周末在校外看到,等待的家长挤满了人行道,大量孩子和家长在机动车道上穿行。有家长反映,由于停驻的车辆挡住了限速警示牌与校门,东西向和南北向的车辆相撞,时有发生。
▲和平街一中小学部,校门口宽阔的四车道马路成了免费停车场,自行车道与相邻的机动车道均被私家车停满,仅留出一条车道通行。(黄佶滢/图)
“那不叫接孩子,分明是抢孩子。”一位家长给南方周末留言。令家长担忧的不仅是拥堵,还有快速路与交叉口上飞驰的车辆。
韩西丽的担忧并没有随着孩子升入初中而结束,孩子就读北京理工附属中学东学区,校门位于西三环北路与紫竹院路大型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在这个完全由机动车主导的交通环境中,“孩子们变得十分的脆弱,感觉瞬间都会产生生命危险”。
在北京丰台区,这种现象尤为普遍。丰台二中的学生一出校门就会直面东安街头条与西安街交叉的十字路口。
9月5日下午两点,南方周末在校门口看到,正在进行的下水道建设工程几乎占据了整个人行道,只在部分路段间歇地留出50厘米左右的空隙,被迫绕过工程设施的孩子,需与刚刚从西四环冲下的车并肩行走。
比丰台二中的学生更要经历“生死时速”的,是丰台五小的孩子们:校门紧邻西四环,飞驰的车辆足以令穿行的成人胆战心惊。若需抵达对面的公交车站,孩子们要横穿西四环——先后穿过两段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和一个黑乎乎的路桥洞。
▲丰台五小的学生若需抵达对面的公交车站,要横穿西四环——先后穿过两段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和一个黑乎乎的路桥洞。(黄佶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