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困难就退缩,这样的孩子怎么办?| 养娃必知法则(三)
之前,在孩子学游泳前,很多爸妈都忽略了这件事文章里,提到朋友家孩子怕水的事情。
很多童鞋留言说,自家孩子也很怕水,甚至一下水就会出现全身肌肉僵硬、手脚不协调的症状。
还有的孩子由怕水泛化到了怕游乐场的玩水项目,即使知道不危险,也不敢玩。
害怕”本身并不是件绝对“不好”的事情。有时,它反而是一种保护机制,让孩子远离危险。
但当他们对水的害怕超出了合理的“危险警报点”,无论危险存不存在,都会本能地感到害怕,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只是需要选择:是接受孩子的害怕、尽力帮助他避免令他害怕的事务,还是push他克服恐惧、直面挑战?
接纳孩子,接收他的求救信号
表面上看,接纳和push似乎是相互对立的两个选择。
接纳孩子的害怕、退缩甚至放弃,就不要push他、强迫他,要耐心等待、尊重孩子的内心、珍视他的需求,静观他的成长。
但其实,接纳和push并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并不是说,我们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就不能去推着他往前。
因为,当孩子陷入持续的困扰、害怕、焦虑中,自己无法摆脱,又无法用语言表达时,他的内心诉求绝不是“请接纳并等待我的成长”,而是“爸爸妈妈,现在我需要帮助”。
当我们意识到这点后,就知道,接纳孩子,其实并不是对他表面行为的被动接受,而是对他内心需求进行准确反应。
所以,当孩子深处沮丧、焦虑、恐惧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理解孩子的内心,并且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感受到、接收到来自我们的理解、接纳、爱与信任,然后再去帮助他克服恐惧、战胜害怕。
所以,当孩子情绪要快失控时,不要尝试跟他讲道理、提建议,他们根本听不进去。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把他们拉回“安全区域”,并且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抚和疏解,让他们感受到包容、接纳、尊重和共情。
有的孩子害怕洗头,甚至怕到情绪失控、大哭大闹。
这时,就不要再跟他强调“洗头很舒服,绝对安全”类似的大道理,要先停止洗头、把他从水里抱出来,安抚紧张情绪、帮助他放松心情。
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的害怕、体谅他的情绪。
轻推孩子,直面恐惧、战胜害怕
然后,我们可以尝试push一下孩子,让他去直面自己的感受,迎接挑战。但这里的关键词是轻推,不是强迫、不是威逼利诱。
强迫和威逼利诱,表面上看有时很有效,比如孩子确实下水游泳了,但实际上,孩子内心的担心和恐惧并没有真正的消除。他们只不过咬紧牙关,暂时压抑了自己的情绪,痛苦也许正以级数速度在累积。
轻推就完全不一样了。
1. 轻推时,我们会保持跟孩子的联结
强迫或威逼利诱会将孩子一把推开,特别是在心理上,留他自己去尝试挑战,我们远远站着旁观。
孩子在一次次回望中,因为看不到父母的支持而失望,甚至开始怀疑父母是否真的爱他。亲子关系的裂痕就此可能产生。
相比之下,轻推时,我们依然紧紧站在孩子身边支持他。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要一起去喽!放心,我会一直握着你的手,直到你自己准备好。”
或者这样说:“我能感觉到你在发抖,是啊,这是挺可怕的。我会一直握住你的手,等你准备好了,我们再一起过去。”
孩子知道我们会时刻陪着他,支持他去面对困难,在一次次共同“战斗”中,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密。
2.轻推时,我们先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孩子直面恐惧,战胜害怕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可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害怕的情绪。
强迫、威逼利诱的时候,我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只看到了事情,例如“你为什么不下水”,而不是“你害怕吗?害怕什么?”
相比之下,轻推孩子时,我们一边瞄着问题的解决,一边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当他再次尝试下水感到害怕时,就暂时停止push他,先安抚、解决他的情绪问题。
3. 轻推时,随时休整但保持持续向前
在直面恐惧、挑战害怕的途中,我们可以时不时地停下来休整一下,但准备好之后,一定要向前迈出下一步。
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会时不时的遇到孩子的“失控”或者“逃避。但不管孩子出现哪种反应,我们都不要着急,只要我们能坚持提供爱抚、给予孩子温柔的拥抱、说一些知心的话语,尝试着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不强迫孩子要看你)就可以很快地让他们安定下来。
等安定下来后,就再继续带着他们向“直面恐惧、挑战害怕”这个目标前进。
一些轻推的小游戏
那具体应该怎么轻推孩子?还是用孩子最喜欢的游戏方式来展开,比如这些:
1. “停走停”的游戏
这个游戏是我从《游戏力》里学的。小川小时候很不喜欢洗头,我要是强迫他,他就哇哇大哭,好几次,都把肥皂水弄到了眼睛里。
后来,我从《游戏力》里看到了这个游戏,我拿到了他身上试了试。
我拿着香波站在了离他大概4米的地方,然后告诉他,只要他喊“停”,我就会立刻停止不动,他喊“走”,我才可以继续走。当然,如果他迟迟不喊“走”,那我也可以行使喊“走”的权利。
就这样,走走停停,我非常缓慢地走向他,让他有充足的时间来面对洗头的恐惧,而且让他感觉到,恐惧感在他可控的范围之内。
最后面对洗头的时候,他既不逃避,也没有崩溃、更没有对抗,而是非常配合地洗完了头。
他说,这样,他感觉到很安全,我懂他的害怕和焦虑,在一步步引导他,而不是强迫他。
2. “想象直面害怕”的游戏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系统脱敏法”。
具体就是:孩子生动地想象出他们害怕的东西,并尽可能地在可控的范围内感受恐惧,然后,借助有关的技巧放松下来。
通过帮孩子在想象的世界里不断地演练,最终帮助他们逐渐具备在真实世界中应对恐惧的能力。
在想象开始之前,我们要先跟孩子商量好两件事:第一个是制作“恐惧测量计”,跟孩子一起按照他对这件事的恐惧程度把刻度标识好。
比如,看着小狗,恐惧程度为1、摸摸小狗,恐惧程度为5、让小狗趴在自己身上,恐惧度为10,等等。
第二就是选定几个放松的方法。比如,深呼吸、倒计数、倒立、听音乐等等。
准备好后,就问问孩子,目前的“紧张值”是多少。如果很高,可以先通过放松技巧让他平静下来,等孩子紧张值降低后,就要他开始想象恐惧程度最低的事情。
等到孩子慢慢进入到想象故事中,紧张感随之增高后,我们就通过温和可控的方式,让孩子逐渐地降低恐惧。
等恐惧值降低下来后,再鼓励他想象一次同样的事情。
如此重复,让孩子去反复地体验它,从而学会努力地去面对它,把控自己的紧张感,等不再害怕了,再去想象更高级别的恐惧事物。
3. 角色置换游戏
这个游戏非常简单,但是,如果要想发挥它的最大效力,就需要我们扮演弱小无助的角色,让孩子来扮演强大、勇敢、无所不能甚至可怕吓人的角色。
让孩子通过换位来充当更有力量的角色处理自己的恐惧和忧虑。
比如,当孩子打完针后,回家跟他玩角色置换的游戏,让他扮演医生,我们来扮演病人或小朋友。
如果要想游戏更完美,我们还要先大肆吹嘘下自己有多么威武、强壮。但是,只要孩子轻轻推我们一下或者看我们一眼,我们就会被吓得浑身发抖,甚至躲进被子里。
4. “暴击”游戏
我们来扮演孩子感到的“焦虑的问题”,可以是一道数学题,也可以是上台演讲这件事等等。
然后让孩子来挠我的痒痒,用枕头来打我,或者冲我怒吼,把对它的恐惧,内心的冲突等等表达出来。
如果把孩子的“害怕”扩大到更宽泛意义上孩子遇到的“困难”,轻推的价值和必要性就更重大了。
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拒绝的孩子,我们在接纳、理解他情绪的同时,可以轻轻地push他一下,陪着他一起直面困难,接受挑战。
以上推荐的小游戏依然适用,帮助孩子释放紧张情绪,让他们明白困难并不可能,自己其实有能力控制困难,并克服它、战胜它。
川妈说说
我们常说要尊重孩子,尊重他的天性,不要push他去做不喜欢做或做不到的事情。
这样说当然是对的,但反过来说,世上哪有什么唾手可得的事情?很多事情刚开始摆在孩子面前往往都是困难和挑战。如果一遇到问题或困难就任由或接受孩子放弃,估计他很难能真正做成事情。
飞轮效应(Flywheel effect)说的是,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必须花费很大的力气,一圈圈反复地推。每一圈都很费力,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的越来越快。到后来,即使不费多少力气,飞轮也会自动旋转下去。
于是,问题的难点就在于我们怎么push孩子克服最初的阻力,开始旋转起来。强迫、威逼利诱也许有效,但往往会以伤害亲子关系为代价。这时,轻推是最好的选择,既能帮助孩子转动起飞轮,又能保护弥足珍贵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