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进鲁迅”大单位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进鲁迅”大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走进鲁迅”大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解读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两篇精读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两篇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此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习作《有你,真好》以及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先看人文主题——走近鲁迅。郁达夫曾在《怀鲁迅》中所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是统编教材中唯一一个人物主题单元,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为中心,编排了四篇各具特色的文章。《少年闰土》是小说,节选自《故乡》,刻画了鲁迅先生少年时的火伴闰土的形象;《好的故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梦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散文,选择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写想得少的特点;《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写的现代诗歌,赞扬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其中,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后两篇略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先生的作品。

      这样的编排,既是为了从不同文体、不同视角和不同表现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的形象,更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认识鲁迅、走近鲁迅,最好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还愿意继续去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感受鲁迅作品及其人的伟大,从走近鲁迅到亲近鲁迅,从认识鲁迅到读懂鲁迅。



单元教学价值取向

      在小学六年级编排“鲁迅单元”,是因为这个单元承载着独特的教学价值。

一是凸显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选择鲁迅,看中的是鲁迅精神,而鲁迅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杂文的开创者,同时他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因此,让学生阅读鲁迅作品、了解鲁迅,就是在传承中华文化。最后是给儿童打好精神的底色。孩子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关键期,学校教育给小学生涂抹上什么样的精神底色,将会影响学生一生。因此,选用什么样的作品让学生去阅读,用哪些优秀的文化去滋养其心灵,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编排“鲁迅单元”,就是要让儿童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的熏陶,进而对其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做好学段衔接。进入中学以后,学生将接触、学习更多鲁迅的作品。过去,小学教材中很少有鲁迅的文章,小学生对鲁迅及其生活的年代没有太多了解,加之鲁迅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让刚进入中学的学生难以读懂,因而备感学得困难。

针对这样的学情、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段间的衔接,统编教材从小学、初中、高中进行了整体、系统、有梯度的设计,专门在小学、初中的过渡年级–六年级上学期编排了“鲁迅单元”。如许编排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个单元的集中学习,小学生能初步感知人物的特点及其作品风格,进而为进入中学进一步学习鲁迅的文章、了解其作品风格、体悟鲁迅精神作好铺垫。这是小学“鲁迅单元”又一个重要的教学价值。

      三是推进学法变革。“鲁迅单元”的编排,可以说是落实新版课标的尝试与探索。学习任务群是由若干个学习项目组成的,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鲁迅单元”是统编教材整体观照下的一个系统设计,是高中“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安排在小学的一个铺垫性项目。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单元的教法,努力尝试让学生运用任务群学习的方法。

大单元教学设计

1

提炼单元主题情境

校园中一直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这一说法不仅形象地揭示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反映出鲁迅作品面临的尴尬局面。由于鲁迅生活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在的语言有差异,所以学生不理解,教师的畏难情绪是“鲁迅单位”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在“大单元、大情境、大活动”新教学理念的引领下,通过整合单元教材资料,创设真实的情境,设计合理的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体会鲁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再看本单元的课文编排,尽管本单元课文有鲁迅的作品,也有别人写鲁迅的文章,体裁不尽相同,但最终都指向了“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这一学习目标。因此,以“致敬鲁迅先生”作为单元主题情境,就能把搜集到的关于鲁迅的资料、品味鲁迅作品的语言、学习先生伟大精神等任务串联起来了。  

2

细化单元语文要素,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学生在五年级时已掌握了“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方 法,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使前一方法得以继续延续与推进。另一指向写作的语文因素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站在大单元的角度,从单元整体出发抓住单元导语、课后习题、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和“交流平台”,细化单元要素,可以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认识“郑、拜”等 25 个字,会写“缚、厨”等25个字和“毡帽、项圈”等29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默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和鲁迅名言。

     3. 借助云平台等网络资源,结合“阅读链接”和相关书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鲁迅先生光辉的人格和不朽的精神。

4. 能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工作写具体,表达出自己对鲁迅先生的真挚情感。

     在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又制定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

3

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设计单元学习活动 

立足单元学习目标,教学设计就要有单元整体意识。为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体会鲁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做有价值的人,我们对第八单元的内容进行了创新性设计和教学。在原有课本编排顺序上做了适当调整,以任务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创设真实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任务和一系列富有人文色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空间。

      下面是我们对于本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包含三个任务五个活动。


任务一 “云游鲁迅纪念馆”


活动一:我印象中的鲁迅

在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时,先指导学生“云游鲁迅纪念馆”,即借助网络平台和相关阅读链接等网络资源,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浏览并搜集鲁迅先生的资料,多角度地探寻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形成对鲁迅先生的初印象。教师可以先提供搜集资料的指向,学生根据要求查找,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身生发对资料的需要,让资料的收集更有指向性、目的性,提高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效率。学生将甄别的有用信息放入相对应的“场馆”:鲁迅生活馆、鲁迅足迹馆、鲁迅作品馆、鲁迅金句馆,以丰富“鲁迅纪念馆”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引发学生主动亲近鲁迅、走近鲁迅作品的兴趣,产生探究与学习的欲望。

      此活动整体分三个阶段进行任务驱动:第一阶段熟读单元文章,借助预习单查询资料,初步了解鲁迅;第二阶段发布单元主题学习任务:“我印象中的鲁迅”主题研讨交流会,然后根据各自不同的探究方向进行小组合作,开始资料搜集整理,小组形成汇报提纲,派代表全班分享交流;第三阶段完成“我印象中的鲁迅”专题探索,伙伴分享后推选到全班交流,进一步认识鲁迅的精神品质、责任情怀。

活动中,待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了解,我们可以将语文、信息、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实现跨学科教学,了解鲁迅先生鲜为人知的设计能力。老师可以做以下介绍:(1)鲁迅先生36岁时,受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设计了北大校徽。(2)很少有人知道,鲁迅年轻时,很喜欢为自己设计服装。1911年,鲁迅给自己设计了一件大衣,样式简单,还带暗扣,挺新潮。(3)鲁迅早在民国就开始穿混搭了。渔夫毛衣开衫里搭配v领毛衣,内搭一件中式立领衬衫,并把毛衣塞到裤子里普及腰线,混搭层次分明,十分前卫。(4)鲁迅先生还是书刊装帧设计大师。他一生设计了60多个书籍封面,既典雅蕴藉,又极具时代感,个个都是中国书籍装帧史上的经典。这本《小彼得》,因为是一本童话集,所以鲁迅先生设计的图案也是童趣满满。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让同学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无论是文学,还是设计,鲁迅先生都做到了“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的地步。去掉那些严肃沉闷的形象后,这样一个活生生的鲁迅先生更让人喜爱。


活动二:鲁迅“金句”分享会

      学生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分享整理的鲁迅“金句”,再次丰富人物形象,加深理解。再借助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鲁迅名言警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对鲁迅的印象,从而进一步增进对鲁迅先生的亲近感,为后期课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任务二 “听先生讲自己的故事”


      创设情境任务: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两篇课文,初步增进学生对鲁迅其人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在少年时期还是在成年以后,不管是身处沉闷的高墙大院里还是昏暗混乱的社会中,鲁迅始终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充满期待和憧憬。接着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营造出“鲁迅文化”的大语境,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同鲁迅先生一同踏上探寻中国美好未来的旅途,体会其内心的美好愿景。


活动一:童年的伙伴

《少年闰土》作为小说,环境、情节、人物是关键的三要素,基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首要内容”和小说的文体特质,本设计将教学内容重组为“内容概括”“语言品味”“表达运用”三个模块。

     1.给少年闰土画画像。填写表格,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2.说说闰土的新鲜事。品读第一节“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抓住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结合插图,感受这段回忆的美好。猜一猜:原作《故里》是不是只写了少年时期的闰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补充《故乡》节选,借助资料,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3.写写自己的记忆瞬间。课后小练笔:回顾自己的生活电子相册,定格一张,说说照片的背景、照片中的人在做什么,并写下来。


活动二:美好的梦

     《好的故事》全文情景交融,“美丽的梦境”与“昏暗的夜”、虚幻与现实形成强烈对比,文章中的一些词语和语句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在教学时建议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利用学生在前一个任务里习得的资料以及课后的“阅读链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设计三个学习活动:

      1.慢慢走进美好的梦。猜猜难懂的词语。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跳读,发现课文中生僻的词语,先猜猜它的意思,想一想是根据什么理由推测出来它的意思的。小组内合作交流,理解词意,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品味美好的梦境。寻找美丽的梦,这个梦美在哪里?圈画有所感悟的词句,结合自己画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感受。

      3.在昏沉的夜里再寻梦。说说自己的疑惑和想法,回到开头和结尾,体会文章主旨。借助之前对鲁迅先生所在的当时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课后资料链接,谈谈对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的理解。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现实和黑暗的对比?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任务三 “先生,我想对您说”


      学生自由朗读鲁迅作品并发表自己的感慨。将别人写鲁迅的两篇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整合成一个任务,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挑选其他人怀念鲁迅的文章一起学习,如周海婴的《记忆中的父亲》、郁达夫的《怀鲁迅》、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等。依靠他人对鲁迅的回忆性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鲁迅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感慨,表达对鲁迅先生的崇高敬意,从而使语文的光亮照进现实,在学生的心灵里埋下精神的种子。再次基础上过渡到本单元的习作学习《有你,真好》,表达真挚的情感。

      总之,这三重学习任务统筹设计,整体推进。整合教材内容,拓展学习资源,学生实际上实现了由四篇文章扩大到两个维度、两个系列文章的阅读与学习。通过阅读不同作家笔下的鲁迅,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也更加完整、立体。同时,把“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穿插在课文教学中进行,让整个单元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开展一系列活动。学生打破一开始的隔阂和距离,认识一个善良纯真、可亲可敬的鲁迅先生,用一颗热情的少年之心,表达对先生真诚的崇敬之情。


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大单元教学注重随时测评,线上线下资源互为补充。每一个活动设计,都考虑到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教、学、评一致,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侧重反馈与激励。

      比如,任务一中第一个活动“我印象中的鲁迅”,学生可以把自己查找到的感兴趣的视频、图片、文字介绍分门别类地上传到班级群,以小组合作研修的方式建设本班的云上“鲁迅纪念馆”。这样的过程,不仅是师生、生生间在学习如何查找相关资料,而且还在学习资料的归类整理。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资料的补充时也可以随时访问。学生也可以实时互评彼此的资料,借助这个虚拟的纪念馆,开展的是真实、活泼的言语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全过程中考察了学生对资料的整理和运用能力。

      每一个活动对应设计的练习测评,围绕阅读的习惯、方法和能力,在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突出思维训练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如为云上“鲁迅纪念馆”制作一段导引词,为鲁迅“金句”绘制精美书签等。这样的测评告别了机械的抄写,枯燥的反复训练,是在真实情境下的巩固、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4722282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