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何林芳: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

【观课】何林芳: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教材解读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人文主题,选编的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从文章的地位来看,《伯牙鼓琴》处于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则,全文虽然只有80余字,但极具画面感和震撼力,根据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充分体现了音乐之美和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为后面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读音、注释、工具书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领会“高山流水”的音乐之美。

3.理解“知音”,明白伯牙、子期互为知音的原因,感受他们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领会“高山流水”的画面美。

教学难点:理解伯牙、子期互为知音的原因,感受他们的深厚情谊。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发言,了解古琴

1.播放古琴演奏视频

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

2.介绍古琴

知道视频里的艺术家弹奏的是什么乐器吗?(古琴)

介绍古琴的历史、由来、文化价值……

3.今天就让我们跨越千年,走进一个与古琴相关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本堂课由“琴”入手,悠扬的古琴曲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随后出示古琴图,引导孩子们认识古琴,了解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为后面伯牙和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做铺垫。】

二、单元统整,导入问题

1.学生齐读课题

2.了解第七单元人文中心

出示第七单元篇章页,放大人文主题,一起读。

3.梳理单元知识结构

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启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梳理:我们通过学习《书戴嵩画牛》,进入书画站。和古人聊一聊绘画里的学问。假如你想看京剧艺术的奥秘,可以在戏曲站下车,读一读《京剧趣谈》这一课。

《伯牙鼓琴》在哪个站?预设:音乐站。这是本次旅行的首发站。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欣赏音乐里的传说。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课题。

《伯牙鼓琴》鼓是什么意思?弹。是的,那鼓琴呢?鼓琴即是弹琴。

【设计意图:单元知识的统整能够帮助孩子们更直观、清晰地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此环节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人文主题,开设多种艺术形式的“站点”,激发学生的学习习兴趣,在单元课文学习中开启一段美妙的艺术之旅。】

三、初读课文,感悟音乐之美

1.借助注音,读通顺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读好文言文。请娃儿们打开语文书第102页。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重点学习有多音字的两句话。

出示句子: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强调:“少”是个多音字,在这句话中要读第三声。你也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指名读。字正腔圆。强调“以为”“复为”这组多音字在句子的读法。

评价:不仅读正确了,而且停顿得恰到好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把课文读熟,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的效果。对于难读的字,尤其是多音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掌握,为下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2.结合注释,读明白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反复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交流汇报

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小结:这篇课文讲的是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以及伯牙痛失知音的故事。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大意,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引导学生在概括时抓住主要任务和事件,并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清楚,为学生后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2)了解伯牙

那伯牙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介绍资料)

想不想领略一代琴仙伯牙的风采?(播放音乐《高山流水》片段)

伯牙可是著名的琴师啊,听他弹琴的肯定不在少数。有当时的皇帝、大臣、贵族等等。想象一下,他们听了这首曲子,会怎么评价?指名答。

评价:都觉得这曲子好听,却说不出好听在哪里。

3.透过文字,想画面

连皇帝、大臣们都听不懂,有人能听懂吗?是谁?你从哪里看出子期听懂了?

 (1)交流汇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生齐读。

善哉乎是什么意思?预设:好啊!相当于一个赞叹词。

听了子期的赞叹,让你脑海里产生了什么画面?

(2)理解“巍巍”的含义

文中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山的高大?“巍巍”在文中的解释是高大的样子。把你的想象读出来。

(3)朗读想象的画面

小结:我们透过文字想象到如此壮观的画面,文字带来了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一起读这个句子!

你还能从哪里看出来子期听懂了?指名说。

(1)交流汇报

“伯牙鼓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生齐读。

读着这些文字你又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2)理解“汤汤”的含义

哪个词让你感到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汤汤”在课文中解释为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3)朗读想象的画面

请把你的想象读出来。指名读。

小结:这就是伯牙心中的流水。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一起读。

(4)回顾单元学习任务

孩子们,第七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


小结:是呀,看着子期的评价,我们展开想象,也仿佛看到了高山流水的画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子期听伯牙鼓琴时赞叹的语句,想象画面,感受音乐之美,并在个人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

四、读悟结合,感悟知音之情

伯牙和子期一个善谈,一个善听,真是——一对知音。


预设1:“少选之间”。预设2:“方。”

小结:是啊,不用等待,不用解释,你弹的,我都懂,这就是——知音。齐读。

2.课件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列子.汤问.伯牙鼓琴》

这里的念,相当于课文中的志。表示心志,情志。

伯牙鼓琴,还可能想到什么呢?请你仿照例句说一说。

3.为什么不写明月、清风、杨柳,而是写高山流水呢?

高山象征伯牙高远的志向。流水象征伯牙宽广的胸怀。

小结: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不仅能听懂,而且懂得快,懂得深,这样的“懂得”才是真正的知音。

4.现在,我是伯牙,你是子期,我们对读,要读出知音的默契哦!

5.配乐背诵这段话。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品读,感悟知音的心有灵犀之情。在此基础上,引用《列子》中“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句,理解“志”的含义,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模仿文本句式的特点,对大自然中的景物进行描写,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深入领会“知音”的内涵。】

五、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情深

就这样,一人弹琴,一人听,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两人一见如故,约定第二年中秋还在老地方见面。第二年中秋,伯牙不远千里来赴钟子期的约,然而,等待他的却是“钟子期死!”


1.伯牙破琴绝弦,为什么?

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就是——“以为世无足复鼓琴者。”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足:值得。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意味着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意味着再也不弹琴了;等同于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自己的灵魂。

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以及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小结:原来,知音无关身份地位,可以是志趣相投,有时候还可以是——生死之交!一起读故事的结局。

   3.借助图片,想象画面,尝试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理解“破琴绝弦”体现了伯牙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更表现了伯牙和子期之间深厚的知音之情。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颂,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六、拓展链接,传承知音文化

1.了解资料袋的三首古诗。

知音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最温暖的慰藉。而这一切,都来自一个古老的传奇 ——伯牙鼓琴!

2.勾连单元课文。

这个单元主题,还有一个和音乐有关的故事——《月光曲》。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期待下一次的音乐之旅。

【设计意图:此环节对接课后资料袋,补充孟浩然、李白、王安石的诗句,对“知音”作了进一步的拓展,潜移默化中将“知音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体现了本课的人文价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的就是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以及伯牙痛失知音的故事,文章充分展现了音乐之美和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1. 书声琅琅,以读促思。学习文言文,读是根本。我围绕“读”,创设了三个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借助注音,读通顺”;“结合注释,读明白”;“透过文字,想画面”这几个朗读任务的过程中,读准了知音,读出了韵味,读好了节奏,也读出了画面。

2. 方法引领,学以致用。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选编了《司马光》、《守株待兔》等经典的文言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许多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如朗读、借助注释、查工具书、想象等。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巍巍”、“汤汤”等词的意思,查工具书理解“方”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方法已经内化为学生的经验,帮助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灵活运用。

3. 拓展运用,突破难点。“志”的理解是本堂课的难点。我先拓展《列子》中“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句,理解句子中的“念”就相当于课文中的“志”,表示心中所想。然后引导学生模仿文本句式的特点,对大自然中的景物进行描写,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深入领会“知音”的内涵。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尽管如此,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自己的表现过于拘谨;语气词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学生对于“志”的感悟过程,缺少探究,教师急于给出答案。这都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简介




何林芳,海盐县城西小学教师,曾获海盐县先进教师、海盐县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多次执教市、县级公开课,多篇论文在市、县级评比中获奖。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47156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