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超级畅销书,才发现平时那么多进修方法,都是错的!
下面进入正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觉得学习也是一样的,方法特别重要,好的法子能掌握得更牢、更透、更深,而且事半功倍!
所以我平时也很爱研究学习方法!今天在想跟大家分享点啥时,从书架上翻了下这本《认知本性》。
这本书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了很长时间做实验,统计分析,总结出来的关于“如何更灵验地学习”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认知科学目前在这个课题上最有含金量的一本著作。
读完后,你会发现很多我们常用到的学习法子竟然都是无效的!
不过,即便这是一本超级畅销书,我并不太推荐大家去读,因为读起来有点儿费力,内里有大量繁琐的数据和说明,而且章节内容给人东一锤子西一锤子的感觉。
但书中所阐述的学习方法,对我来说是尤其受用的,值得和大家来分享一下!
认知离不开记忆
当我们说一个人认知高时,其实是在说ta对事物有独到的、有格局的、有深度的见解。所以,可以把认知看成是头脑中加工生产的一个产品。
想象头脑是一个工厂,要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一定也要有大量优质的原材料。如果没原材料的话,就不可能有产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记忆”就是这样一个往仓库中储存原材料的过程!
现在大家对记忆可能会有一些误解,觉得这个年代了靠记忆已经行不通了,锻炼孩子的创新能力才是王道,就像爱因斯坦也说“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的确不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记忆。毕竟,创新都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如果连基石都没有,那么创新也只是天马行空,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一定是在对牛顿力学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才可能创新出来。
所以,即便是如今在网上可以随手获得知识的时代,记忆依然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这里说的记忆可不是死记硬背哦!
记忆的关键
关于记忆,我们都有一个共识:一些东西时间长了就会忘记,从大脑中消失。
忘了我曾在哪本书中看到一个不同的观点:其实只要在我们大脑中产生过的痕迹就不会消失。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有些东西就是记不住呢?
因为它不是消失了,只是你找不到,而以为它不存在!
还是用头脑工厂来比喻,买来的原材料放进仓库,总不会凭空消失的,它一直在那。只不过当仓库的东西越堆越多时,我们就找不到它了,或者压根儿就不记得仓库里还有它。
我家里也是一样的,这些年买的东西越来越多,很多小物件不怎么用,我就经常忘了自己放哪儿去了
。
工厂进原材料当然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生产,就像我们学习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博学“,而是这些知识能为我所用。
既然如此,那如何才能在需要时为我所用呢?
《认知天性》中提到记忆的三个步骤:编码、巩固、检索。
“编码”就是第一次接触,拿记单词举例,比如red、pink and blue,孩子第一次听到它时,那大脑中就在进行编码,留下记忆痕迹。
接下来还会复习,帮助“巩固”这些词汇在脑海中的记忆。
那当你问孩子“what’s the colour of sky?“,孩子回答”the sky is blue“时,就是大脑在“检索”。
或者可以这么理解,编码就是给工厂进原材料,巩固就是整理仓库,检索就是进行生产。
那想要提高认知的关键,就在于“检索”这一步。
我们学到的知识,其实在大脑中只是一个个独立的原材料,只有通过不断地生产实践,才能在下次生产时游刃有余地用起它们来。
说白了,想要提高生产能力,就得多生产!
检索要费力
道理说起来简单,可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却都忽略了这一步!为了记忆,我们常常只是去巩固,却忽略了检索。
就像背单词时,一遍遍地背,一遍遍地默写;
读一本书,为了让自己理解更通透,读一遍不够读两遍;
这些方法还时常让人产生一种自己已经掌握了的错觉,其实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这些知识却并不能用起来。
什么是检索呢?
记单词,可以用它们去造句、去写作;
阅读时,不断地去联系其他知识、联系实际,去举一反三(阅读方法篇);
自从写公号以来,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每次学到的知识,我都很喜欢写出来和你们分享。其实,写作就是一种深度检索,必须要理解内容,然后和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连接,再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
也因此,写公号这几年来,我成长也特别快!😂
其实,“学以致用”这并不是什么新鲜道理,可是为什么很多人依然不愿意去做呢?还是喜欢一遍遍地去做笔记、给重点画线。
因为“检索”太费力了,用起来太扎心了,人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不喜欢挫败感。相比较而言,一遍遍地往书上画线要轻松得多。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你只是假装很努力!😅
可惜,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大量的研究都表明:正是学习感到吃力,花费的心思多时,记忆才更长久。
如何检索,学习更有效?
我们学习很喜欢搞集中突破,一段时间专门攻克一个知识点,这好像是个毋庸置疑的好方法。
可是大量的研究却表明事实并非如此,集中练习只是让人产生自己展握得很好的错觉。集中练习的时候,每次提取知识都不需要费太多劲,因为它们在脑子里面还新鲜热乎着呢。
这样只能达到短期记忆,而不是长期记忆,很容易学学就忘了!
不过这个方法应付考试,提高考试成绩的确挺有效果,可能也是它如此普及的原因吧🤪。
那书中提倡什么样的练习呢?
间隔练习:
一个课程“四节课一天内上完”,和“每周只上一节,四周上完”相比,后者的效果要好;
一本书一口气读完,和每天读一章相比,后者吸收掌握得更多。
不用担心过程中遗忘,因为正是遗忘后再检索,需要花费更多力气,而进一步强化了记忆。
穿插练习:
在同一个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也胜过集中练习一个主题。
比如娃学习英文,同时学colour和fruit这两个主题,可能进展慢,其实长期效果会好过分开来单独学。
原因也是因为混淆在一起,每次检索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而能强化记忆。
多样化练习:
多样化的练习比单类型的练习更有效。
比如掷沙包实验中,一组孩子只练习3英尺距离投进篮子,而另一组孩子练习2英尺和4英尺投掷。最后只检测3英尺的成绩,结果居然是从来没练习过3英尺的第二组投得更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不论是间隔、穿插还是多样化练习,除了因为检索更费劲,记忆越强化外,都还提高了另外一个能力——辨识能力。
学习时,知识是有规律、有组织、有顺序出现的,而生活中问题却是交织的、混合的,所以我们还需要辨别出“这属于哪一类问题?”,这样才可能选择、应用、制定出恰当的解决方案。
正确看待、利用考试
最后说一下“考试”,虽然我们对测验、考试有些排斥,但不可否认它的确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很多的实验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只不过要划一下重点:考试是做为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检测孩子成绩的工具!
这些年来,国内学校一直都在改革,现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不太了解。不过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是把测验当成是对学习成果的评分。
如果换一个心态来看待考试,它也是一个很好的检索工具,可以帮助孩子强化所学的知识,形成长期记忆,更灵活的应用。
像悠悠小学,其实平时小考不断,但都是临时的随堂测验,完全随机,不提前通知,孩子压根不可能为考试做准备。
因为考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取得高分,而是一方面为了帮助孩子检索平时所学,另一方面也为了帮助老师了解孩子的掌握情况。
好啦,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儿,希望文中的方法不论是对于辅导孩子,还是咱自我成长学习都能有所启发!
悠悠妈说
预告下这周团品~ 周三会有维蕾德专场,这次争取到好多成人系列啊!做为德国的百年老字号,她家的洗护系列全都有机纯天然,我们一家人已经不知不觉用了九年了。冬季护肤特别适合!
上次开团炒锅时,很多朋友说想要平底锅和小奶锅,那周三也会给大家安排上!都是以前开团备受好评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47152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