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谁的衣服更贵?这件小事藏着他的未来
现在的小孩可精了:
“为什么咱家房子没别人大?”
“为什么咱家车没别人好?”
“为什么我压岁钱没别人多?”
……
谁都不知道这些问题会怎样猝不及防地出现在你面前。
就比如,年糕问我的是:妈妈,为什么我们不坐商务舱?
1
不刻意让他吃苦或者享福
作为一个经常出去玩的小孩,坐飞机这事对年糕来说并不新鲜。
但自从带他体验了一次商务舱之后,再出去玩坐经济舱,他就有意见了:“为什么我们不坐商务舱啊?那里可以躺着啊!”
果然,小孩都是天生懂享受的。
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有责任教他认清现实。
我是这么回答的:“爸爸妈妈带你出来玩,已经花了很多钱了。我们目前的条件就是够坐经济舱,如果你喜欢商务舱,长大了努力赚钱,可以靠自己去享受。”
虽然有点惆怅,年糕也表示认同。
孩子对“不能经常坐商务舱”这个事实接受得这么顺利,是因为在我们家,向来都是大人过着什么生活、孩子就过什么生活;家里是什么样,就让孩子看到什么样。
我们既不会刻意让小孩吃苦,也不会牺牲自己满足他的要求。
太多的社会新闻告诉我们,“穷人家的富二代”长大后,都把自己的家和家里的老母亲抛在脑后了。
因为从小他们在家庭里学习到,寒门这件事,连父母都不认同,你怎么能指望孩子去认同呢!
2
不以孩子为中心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90%的行为习惯都源于模仿,而最爱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
但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恰恰把该树立的榜样,变成了照顾吃喝拉撒睡的保姆。
于是很多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收获的反而是这样的结局:
所以在我们家,“都是为了你”这几个字,是绝对不允许对孩子说的。
长辈们跟年糕说:“你看爸爸妈妈那么不容易,赚钱都是为了你!”
糕爸和我都会反驳:“不,我们赚钱是为了自己更好地生活,顺带把小孩养大!”
有什么好吃的,也不会先紧着年糕。
比如有天餐桌上有虾饼,小孩很爱吃。
5个人、6块饼,但是年糕想吃3块,怎么办?
爸爸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我们一人吃一块,你最多可以吃2块。”
这时候年糕的眼泪就开始打转了,爷爷奶奶也抢着要把自己的虾饼分给他。
爸爸很干脆地夹起饼,塞到了爷爷奶奶的汤碗里。
想想小时候那个经典“谎言”:妈妈为了把鱼肉省给孩子吃,说自己爱吃鱼头。
我们可不想等小孩长大,把自己不要吃的东西塞过来说:“妈,你最爱吃鱼头了!”
安排家庭旅游计划的时候,我们的原则是全家人参与讨论、一起制定行程。
其中自然包括满足小孩的需求,但绝对不会以他为中心。
比如我们在规划新西兰行程的时候,有一个城市里有老爷车博物馆,年糕当然也是想去的。但那里其实不太顺路、也会浪费一些时间。
爸爸告诉他:“爸爸不想去”,我也投了反对票,面对2:1的结果他也乖乖放弃了。
我们想借此让他知道:家里的很多决定并不是以他为中心的。
后来一个朋友的经历,更让我们觉得这个原则是对的——她为了满足孩子,韩国游的整个行程都泡在乐天游乐场。
结果回来和我们吐槽:“那简直就是花高价去外国的游乐场玩,和国内的没差多少啊!”
不被视为家庭中心,小孩会受伤吗?
不会!
每个人天生都有自我中心的倾向,小孩由于理智脑发育不成熟,这种倾向就更严重了。
让小孩知道,家不是以他为中心的,而是以原则为中心的,反而更能让他摆正心态。
年糕有次跟我一起看之前旅行的照片,掰着手指数一数,“哇,我去过10个国家了耶,我好厉害!”爸爸马上纠正他:“不是你厉害,是你妈妈厉害。是妈妈带你去了这么多地方。”
今年10月我们去美国飞机博物馆的时候,年糕就很珍惜地说:“我居然来飞机博物馆了,好幸运啊!谢谢爸爸妈妈!”
瞧,平时大家都希望小孩萌生的珍惜和感恩,就是从不以孩子为中心的原则锻炼出来的。
3
孩子的东西不能比大人贵
“小孩的东西不能比大人贵”,这是我们家的又一个标准。
比如买衣服,如果我给自己买衣服的标准是千元,那小孩按照衣服比例大约是成人的1/3、价格也最多是1/3就足够了。
印象很深的一次,我们在美国看到Moncler羽绒服在打折,我就心痒想给年糕买一件。
立刻就被糕爸制止了:“你喜欢就给自己买,小孩子不要买这么贵的东西,结实好穿的就可以了。”
被甜到的同时,我也豁然开朗——作为一个辛辛苦苦勤劳赚钱的成年人,最贵的东西应该买给自己和父母。
至于小孩子嘛,安全耐用的普通的东东就好,想要最好的?那是靠自己去赚的。
看起来,我们真像两个冷漠的大人啊。
并不是我们不爱孩子,而是因为知道:我们已经把最好的给了孩子。
我们也非常确定另外一件事:我的孩子以后一定比我更优秀,还用得着我替他操心眼前这一件衣服、一块虾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