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倒数男孩被爸爸夸成第一!夸孩子的三个全能公式,快跟我一起用起来!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测验一直排倒数。
但他的爸爸从未责骂他,每一次都赋予充分鼓励。
男孩考倒数第一,爸爸说要起劲。
男孩考倒数第二,爸爸一听立刻表扬: “有进取!下次再上一个名次好吧?”
爸爸的想法很简单:
孩子排名多少不重要,紧张的是要有进步。
结果,就这么进取着进步着……
一不小心,男孩就从倒数第一逆袭成为全班第一。
在为这个孩子点赞的同时,也衷心地想为他的爸爸竖大拇指。
他的鼓励,不光是激励娃儿有了一个好成绩。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的内心充满自负和力量,这会让受益一生。
千万不要小看了夸赞和表扬的力量,说它能扭转乾坤都不为过。
前提是,要夸对,夸欠好的话,当心适得其反。
Part.1
夸奖的力量有多大
前段时间,杭州一位父亲“抄袭”女儿画作并大卖的事情上了热搜。
这位父亲从小就给女儿洗脑,说她是个画家,于是女儿疯狂爱上画画。
看到女儿的画很有个性,他就提取里面重要的元素,进行二次创作。
没想到,这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灵魂,一下子爆火大卖,五家美术馆抢着让他做展览。
不就是夸奖嘛,为什么有这么神奇的力量?
日本心理学家定藤规弘做过一项研究,他把受试者分为三组,让他们学习一种特殊的手势。
第一组人,被实验人员称赞做得很好。
第二组,看着别人被称赞。
第三组,需要进行自我评估。
然后让三组人分别表演这种手势,结果显示,第一组的人完成得更为出色。
而且,实验仪器也表明:
孩子受到称赞后,大脑的纹状体就像一只调皮的小兔子,变得非常活跃。
这会激励孩子将事情完成得更好,更有积极性。
简单来说,就是称赞=快乐=积极行动。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其貌不扬的杨迪,以幽默和高情商在娱乐圈脱颖而出,这离不开父母对他的赞扬和肯定。
他曾在一档节目中跪谢父母:
是父母的鼓励和称赞,帮助他完成了梦想。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过这样一句话: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孩子最初的生命动力,就来自于父母的鼓励、赞赏和表扬。
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极大地提升自我价值感,获得从容底气和成长动力。
这样的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Part.2
夸不对,效果适得其反
一位妈妈分享了她遇到的情况
某天,她正在做家务,儿子过来说要帮忙,虽然也帮不上什么,但是妈妈很开心呀,儿子可以主动来帮忙做事情了。妈妈说:“你真是个好孩子,真棒!”孩子听了,也很开心。妈妈也认为,要经常这样夸奖孩子,孩子会更懂事。
有次,孩子从学校带回了手工劳作,妈妈和孩子一起工作制作灯笼,可是没工作一会孩子就会问她:“妈妈,你看我棒不棒?”如果妈妈没有及时的回应孩子,没有夸孩子棒的话,孩子就停下来,不愿意再继续了。
还有次周末,一家人去公园玩,走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孩子很安静的坐在草地上。难得见到儿子这么乖的样子,妈妈忍不住夸了儿子一句:“宝贝你真乖!”谁知道孩子听了这句后,就把旁边的花草连根拔起。妈妈当时发飙,忍不住教训了儿子一顿。
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难道说夸奖孩子没有用了吗?
现在儿童教育观念里,常常说要肯定孩子。于是,很多父母会把“好棒、懂事、真乖”挂在嘴边,认为这么夸奖可以让孩子更棒、更懂事、更乖巧。然而,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夸奖,孩子不但没有变得更积极主动,反而各方面的表现,成绩和能力都下降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做过一个经典研究。
要求大学生们将一些枯燥无趣的动作重复整整一个小时,比如把螺丝拧紧了再拧松。实验者为此付给一些学生1美元,而付给另一些学生20美元。并要求他们告诉下一位受试者,骗下一位说这个试验很有趣。
在实验结束后,实验者请所有的学生评价“拧螺丝”的有趣程度。
结果,那些得到足够多钱(20美元)的学生认为“拧螺丝”非常枯燥无聊,而只得到1美元的学生则认为,所做的事还挺有趣。
为什么才拿1美元,重复做无聊的事情的学生会觉得有趣?费斯汀格教授对此解释说是内在动机影响了那些学生的想法。
在那些得到20美元的人之中,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这20美元,而有合理的借口对下一位受试者说谎;而得到1美元的人,外部理由不充分:“我不可能只为了1美元就撒谎的”,于是,他们只能转而寻求内部理由,只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这个工作是有趣的。
这么做,是为了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减少内心因此产生的冲突。
同样的,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懂事听话,我们可能会给孩子各种夸奖、物质赞赏等等。有了这些,孩子可能会因此像你所要求的那样去表现。但是当夸奖消失的时候,孩子还会主动去学习和努力吗?
这,其实是在抹杀孩子成长的动力。
Part.3
夸孩子的三个“万能公式”
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所以夸奖一定要谨慎适中。
-
公式一:肯定行为+表扬态度
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肯定,再表扬孩子的态度。
比如,孩子遵守了约定,再玩10分钟就回家,可以这样夸赞:
“说好了再玩10分钟就回家,你就只玩了10分钟,你遵守约定,说到做到,是个言而有信的好孩子。”
-
公式二:陈述事实+进行比较+表达感受
先陈述孩子的行为(事实),然后进行比较(适当夸张),再表达自己的感受。
比如,孩子主动帮忙刷碗,可以这样夸:
“宝贝今天主动洗碗,还洗得这么仔细,比妈妈洗得都干净,妈妈感受到你的关心和认真,真的好开心啊!”
一位叫@小薇不坏的网友,对孩子的表扬方式,就非常赞。
她每天晚上都会手写一封“肯定贴”,在孩子上学前交给孩子看。
-
公式三:提出疑问+表达好奇和惊讶
一句认真的提问,更能表达出你对孩子的关心和由衷称赞。
比如:
“哇,你做的这个飞船模型也太酷啦,它翅膀那里看起来好复杂,你是怎么搭建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46143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