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叛逆,我该怎么办?

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叛逆,我该怎么办?



孩子的“背叛”

叛逆不是儿童的问题

也不是很难办理的问题


想要改变儿童?

需要读懂他们的“背叛”

父母和孩子,也都市越来越好!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叛逆”头痛不已。总想找一点儿什么办法来“修理”孩子。

实际上,孩子叛逆是好的开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对儿童受益一生;如果没有把握好,可能就会害了孩子。

深夜12点,朋友发圈:气得肝颤!


朋友的孩子自从上了初中,突然像变了个人日常,各种难管,常常把朋友折磨得要崩溃。

你说东,他偏往西。欢喜唱反调,专做父母不喜欢的。

说不得骂不得,脾气特别大,动辄不是把本人锁屋里,就是离家出走。

对父母越来越不耐烦,顶嘴,甩脸,回绝交流沟通。

有一次,朋友一天被气哭了三次!

心理学上将这种,孩子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出现情绪不稳定,举动冲动,思维偏激的现象,称为进入“叛逆期”。

家有“叛逆儿”,如有一个行走的火药桶子,迟钝、情绪化、一点就爆。

可是这一切,真的只是“反叛期”作祟吗?

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每精打细算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诉求。

孩子叛逆的背后,你果然读懂了吗?

提起叛逆期,第一反应是青春期的叛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一般来说,孩子会面临三个叛逆期。

而在叛逆期内,怎么管教是大问题。


01

两岁左右——宝宝叛逆期

两岁左右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英语中有个专门的词——Terrible Two,中文叫做可怕的两岁。

不管是喂饭、穿衣还是洗脸刷牙,孩子都鬼哭狼嚎,稍有不满意就摔东西,撒泼打滚。几乎所有的妈妈都能在孩子2、3岁时,感受到这样的烦恼。

小湘最近就深有体会,女儿是越长大越难带了:

每天都闹着要出门,一到超市,各种玩具都想买,不给她买就当众嚎哭,完全听不进去妈妈给她的解释。而且很调皮,爱捉弄人,吃饭更是,把自己搞的一身都是,还不能批评,一批评又开始大哭大闹……

总而言之,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不懂礼貌,每天都在说着各种不要,而且有着莫名其妙的规则感和固执。

2-5岁,是父母与孩子打好亲子关系基础,这个时候父母面对叛逆的宝宝,应该学会读懂孩子行为,理解,相信他,让孩子喜欢和信任你! 


02

七岁左右——儿童叛逆期


当孩子到了6岁之后,又开始迎来独立意识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他们离开了幼儿园,开始了小学生活,新的环境,新的学习内容,孩子慢慢觉得自己长大了。

最重要的是,他的世界中心不再是爸爸妈妈,而是自己。

具体表现为唱反调、顶嘴,而且自尊心很强,很多事情想由着自己性子来,做事混乱、拖延、冲动,玩手机,占有欲强。

比如,这个时候孩子会把玩耍看的比学习更重要,每天回家,写完作业,中心全部在玩上,周末更是如此。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如此疯狂地玩儿后,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气在肺腑之上。

因为很多家长非常不情愿看到自己给孩子设计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被孩子们就这样玩掉。

于是家长们便会阻止孩子去玩儿,或者把孩子关在家里写作业,不允许随便出去玩儿,或者不允许看电视,或者不允许用电脑等。

结果呢,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自由时,在父母的严格的督促之下,也只好不情愿地呆在家里,没有自由和活泼做为吸引和动力的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

于是便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边写作业边玩儿,这还不算,作业中经常会发现有错误,字也会写的很潦草,橡皮擦留下的痕迹让作业总显得邋里邋遢。

这个阶段的孩子,叛逆的源头在于对父母设立的规则的不满。

6-11岁儿童叛逆期,家长必须培养起孩子的4大核心品质,这个时候,父母学习如何与孩子做朋友,如何合理的和孩子立规矩非常中还要,尤其这个阶段,父母必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懂感恩,让孩子有责任感同时,具备安全感 。

03

12岁之后——青春叛逆期

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叛逆,我该怎么办?


如果三个叛逆期,一定要排个名,那么青春期的叛逆,无疑是最令家长头疼的。

我不止一次看到父母留言抱怨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多难管教。

“孩子经不起批评,说几句就夜不归宿,对父母很不耐烦!”


“女儿上了6年纪,性格完全变了,她不是以前那个乖乖女了”


“好几次孩子把我气到,骂他,打他巴掌,事后又后悔怎么办?”


更严重的还有一些厌学,沉迷网络,早恋,更有的喝酒抽烟,完全就是问题青年。

可以说,十几岁的孩子叛逆起来,最让父母困惑和无助。

这个年纪的孩子,生理到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更加向往独立和自由。

04

不轻狂怎能是年少?不放肆怎么称天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心发生巨大的变化。叛逆就像一颗等待萌生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体深处蠢蠢欲动。


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认同,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随便操纵的“棋子”了。


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孩子。


一般人都承认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就好像毛毛虫不经过破茧而出,就无法变成美丽的蝴蝶。


而,对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长们大多不能像对待毛毛虫那样宽容,能够同情他的挣扎,期待他的成长。反而觉得万分苦恼,深怕这种叛逆,不只是打破成人惯有的权威,更能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


于是,就有了“面对叛逆的孩子怎么办”的问题。


其实,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

从前他无法意识到这种束缚与限制,就是意识到了也无力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我在迷蒙中跃跃欲试。


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的严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长的力量又还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识的束缚。


这时候孩子正承受着蜕变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会产生种种叛逆的举动,只是想以此来显示自我的存在。



在我们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时,我们也正好暴露了这叛逆的根源过度呵护所演变的控制和压制。


正是这种看似善意的温柔的束缚,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


所以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缚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理解。


要知道,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而不是让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庭。


所以,在这特殊的时期家长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许多父母都会感到烦恼无穷,因为孩子大了,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这时,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么都听父母的,有时甚至顶撞父母,做种种父母无法接受的事。使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经常感到又气又恨。


在这个阶段来临之前,作为父母,如果想通过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孩子听话,那么,十有八九会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强。


因为时代在变化,孩子在成长,他们的叛逆始终是有根源的。而真正的关心、沟通、理解才则是找到问题的根源。


所以,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就需要我们彻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我们的童心,才能面对所谓的叛逆。因为“强权”解决不了问题,更无法抚慰孩子的叛逆。


05

叛逆的背后,是爱的匮乏

曾看过一个视频,原本乖巧可爱的姐姐性情大变,动不动就撒泼打滚,打父母,揍妹妹,变得不可理喻……

原来,自从家里添了妹妹,所有人都冷落了她,姐姐仿佛成了多余的人。


于是,姐姐也要求抱抱,却被责怪你都多大了。

她开始一次次表现自己,却都被忽视了。

她甚至学着帮忙干活,却成了理所当然。

失落,委屈,难过,姐姐强烈的意识到“妈妈只爱妹妹,不爱我了。”


所以当她发现不听话才能引起妈妈注意时,不听话就成为她绑架父母的惯用伎俩,消极但有效。

因为妈妈批评她时,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她身上。

因为妈妈每次失控揍了她后,会因为愧疚而对她特别好。

就像视频最后,教育家兰海老师说的:“孩子的问题,不是他的行为,而是内心需要。”

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孩子叛逆的情绪和行为,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

《解码青春期》书中提到一个“推压杆效应”:

即人们在坐木质的过山车时,会反复的推压杆,检验压杆安不安全。不断挑战父母底线的孩子,就就检查推压杆一样,需要反复试探确认父母的爱。

该书的作者乔西·西普曾经也叛逆得厉害,作为一个孤儿,他需要被送往合适他的家庭。

但每次被送到寄养家庭里,他都会不断的捣乱,做各种坏事惹怒家长。然后暗中计算,多少天就会被赶走。

直到他遇到了一个无论怎样恶作剧,捅窟窿,都包容接纳他的养父,他的生命才有了转机。

有一次,他因无证醉酒驾驶被捕,父亲说了一句影响他一生的话:

“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

感动之余,他开始悔过上进,最后他成为了著名的青春期方面的研究专家。

爱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所有顽固的坏习惯和叛逆行为背后,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

如果每个父母都能听到叛逆背后的呐喊,就不会简单的跟孩子对立,堵死沟通的情感渠道了。

中国青少年报告曾对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75.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父母都过于强势:

孩子渴望独立,父母却事事包办。

孩子想要自由,父母却将孩子紧紧拽在手中。

孩子试图规划自己的人生,父母却强行设计孩子的未来。

可见,孩子的“逆”,往往源于家长的“叛”。

教育家尹建莉分享过一个故事。

饭桌上,一个男孩要喝可乐,妈妈却一把抢过可乐,递去一瓶杏仁露。

孩子生气的吼道:“你从来都不让我喝可乐,光让我喝酸奶和杏仁露!”

不管旁人怎么劝,妈妈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可乐没营养,喝那干嘛?”

“啪”的把杏仁露打开,而孩子,则气哼哼地拒绝用餐。

尹建莉指出,妈妈的强势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际是保证自己的权威不可侵犯。

久而久之,当孩子攒满委屈,他就会越来越叛逆不听话,导致亲子间的权力斗争。

什么是权力斗争?

在书店,一位妈妈挑了本名著给孩子,说是老师推荐的。

孩子瞥了一眼,没吭声就走开了。

不久,孩子挑回了一本书,妈妈却看也没看孩子挑的书说:“不行,必须买我这本。”

孩子就随手又拿起几本书,生气的问:“那这本呢?或是这本……”

妈妈气不过:“我出钱,我说了算!”

孩子也不让步:“我看的,我说了算!”

这就是典型的的权力斗争。

其主要表现为,父母和孩子针对一件事,彼此都想要争取一个控制权或决定权。

然而,他们不会去想这个事件的一个合理性与正确性,只要自己能“说的算”就行。

孩子认为“我有权利决定”,可妈妈却认为“你必须听我的”。

一边是渴望做主的孩子,一边是不愿放权的父母。

于是,叛逆就这样诞生了。

所以,孩子的叛逆很大程度地来源于父母过多的管束和压制。

叛逆,不过是孩子与父母间权力斗争的一场较量。

06

孩子叛逆是好的开始,家长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



实际上,孩子叛逆是好的开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对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没有把握好,可能就会害了孩子。



对于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经历过,只是身为家长的我们已经无法真正地理解一个孩子的感受。


我经历过上千个关于孩子“叛逆”的个案,有自己的心得和总结。最近,一篇描写少年寻找自己的文章让我深受感动。


其实,孩子叛逆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每个人的内在都会有叛逆的倾向。


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来说,叛逆也不过是暂时的,孩子只有经过了这暂时的挣扎与痛苦,才会慢慢成熟,真正地去理解父母的用心。






寻找自我







这一篇题为《少年》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刚满十七岁孩子的故事。虽然这个少年还是满脸的稚气,但他高大的身体已俨然是个大人。母亲只及他肩头的高度,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


叛逆,已经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倾心交谈,询问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说:“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寻找自我…”


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怎么寻找呢?”


“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们的遮蔽,去寻找自己的坐标。”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妈妈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父亲给了少年500元钱。少年从此离家。开始了他寻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城市。在那里再也没有老师和父母烦心的唠叨。当然,也没有了父母片刻不离的嘘寒问暖。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都市,500元钱像一杯水倒进沙漠里一样,很快就渗透没了。看着日渐干瘪的钱包,少年想到了放弃。但一想到回家可能会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泪水吞进了肚里。


为了生存,这个在家连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开始去一些小店打工。


劳累一天,只为能拥有一顿热饭和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住所——这些他曾经唾手可得而又没有丝毫珍惜过的东西,在那个离家遥远的城市,伴随了少年叛逆的成长。


春去秋来,一年很快要过去了。少年在饭店刷过盘子,在大公司做过保安,在酒店做过门童,在夜市里做过摆摊的小贩…


少年的双手终于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渐渐长满老茧。


少年的心也随着日出日落,饱受了世事,他渐渐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对自己惴惴的爱心。


终于,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少年拨通了那个熟记于心的号码。


电话那端,是父亲激动的声音和母亲喜悦的啜泣。父亲说:“如果找到了你要的东西就回来吧。”在挂断电话的那一刹那,少年泪流满面。


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车。在行囊中,多了两件买给爸妈的内衣,包装得朴实而美丽。这是一个懂事了的儿子,他用自己的双手为父母换来的新年礼物。

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了。


但少年的成长仍在继续,这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虽然短暂,却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从叛逆到理解,心才真正长大了。








为什么要叛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叛逆就像一颗等待萌生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体深处蠢蠢欲动。


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认同,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随便操纵的“棋子”了。


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孩子。


一般人都承认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就好像毛毛虫不经过破茧而出,就无法变成美丽的蝴蝶。


然而,对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长们大多不能像对待毛毛虫那样宽容,能够同情他的挣扎,期待他的成长。反而觉得万分苦恼,深怕这种叛逆,不只是打破成人惯有的权威,更能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


于是,就有了“面对叛逆的孩子怎么办”的问题。


其实,所有的叛逆

 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


孩子所面对的,

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

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

从前他无法意识到这种束缚与限制,就是意识到了也无力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我在迷蒙中跃跃欲试。


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的严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长的力量又还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识的束缚。


这时候孩子正承受着蜕变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会产生种种叛逆的举动,只是想以此来显示自我的存在。


在我们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时,我们也正好暴露了这叛逆的根源:过度呵护所演变的控制和压制。


正是这种看似善意的温柔的束缚,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


所以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缚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理解。


要知道,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而不是让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庭。


所以,在这特殊的时期家长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许多父母都会感到烦恼无穷,因为孩子大了,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这时,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么都听父母的,有时甚至顶撞父母,做种种父母无法接受的事。使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经常感到又气又恨。


在这个阶段来临之前,作为父母,如果想通过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孩子听话,那么,十有八九会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强。


因为时代在变化,孩子在成长,他们的叛逆始终是有根源的。而真正的关心、沟通、理解才则是找到问题的根源。


所以,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就需要我们彻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我们的童心,才能面对所谓的叛逆。因为“强权”解决不了问题,更无法抚慰孩子的叛逆。


我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在这方面堪称楷模。她有一个19岁的女儿,母亲和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朋友。


她告诉我,和女儿平时的沟通是平等的,有时候因意见分歧有所争执,若事后想想是自己不对、错误地批评了女儿,便会主动向女儿承认错误。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她从不会不经思索地拒绝和评判。


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会在慎重考虑之后,把它“当做一回事”的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她明白自己的看法。


不仅如此,这位家长还在许多事情上都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见很糟糕,也会认真倾听并与她讨论。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会用“我希望…”或“我建议…”,至少在形式上给她留下自主的空间,让她有学习、思考、省悟的空间,而不是生硬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位母亲实际上是在

施行一种前卫的教育理念。


那就是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

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感觉,

除非在某些情况下

他们自动愿意充当小孩。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表示永远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之后,更是会给予改正的机会,对其改正的态度始终抱持着肯定与支持。


在我们对孩子的教导中,我们必须真正以一个人的态度来对待作为另一个人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孩子。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两个即将成年的孩子,分别向他们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个孩子的父亲说:“咋啦?家里容不下你啦,好好给我呆着!”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却说:“你真的想好啦?那需要我帮什么忙吗?”


谁知,结果却恰恰相反。反对孩子搬出去的父亲不但没能阻止孩子从家庭中走出,还和孩子发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亲反而使孩子留了下来。


原因是:第一个孩子听到父亲那么武断地阻止他,觉得在家里也是没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


另一个孩子则完全不同,当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反而问他需要什么,这让他感到了亲情的温暖,觉得其实在家里也很好,于是决定不搬出去住了。


孩子有了独立的想法,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其实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担忧的事情呢!


试想,一个孩子渐渐长大成人,二十岁、三十岁,仍然“啃老”,仍然依赖依靠父母,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老父母怨声载道,骂孩子是废物、不争气,但也无补于事,孩子已经被养废了!这样的事在中国比比皆是!



但是要了解这一点,

就要舍得放下父母的角色:

“传统的权威”。


也只有暂时脱开了父母的角色,

才能以一个“人”的态度

去面对另一个“人”的挣扎。


有许多父母担心,这样的教育会不会就是放纵,任其为所欲为了呢?其实,我们一点都不必担心我们的孩子不受制约。正如前面例子中所显示的,真正的制约并不完全需要强权或是威严。


由于孩子正在挣扎着长大,最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角色认同,正是自我观念的成形、思想的启发阶段,所以最容易受影响。


不幸的是,许多父母总是奢望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经常使用绝对的压制手段,其结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


于是我们的孩子,被我们的不理解越推越远。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认清事实的真相:并不是谁叛逆了谁,只是有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想“活出自己”而已。


我们当然觉得痛苦,但愤怒则大可不必。如果,他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就该以生命传递者的心情乐观其成;若他误入堕落的深渊,我们就该立即赶过去,帮他从困难中爬起来。


允许自己慢慢放下父母的角色,回到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里来,更多的关注自己、关注伴侣、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


我们并没有什么可失落的,因为他虽然是我们的孩子,但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生命这条旅途上,他终将拥有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