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婚姻就会幸福吗?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一本跟幸福相关的书。人人都在追逐幸福,人人希望自己幸福,希望自身的家人幸福,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朋友和其他人都能幸福,但是,到底什么是幸福呢?
这个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可能有的人觉得夫妻恩爱就是幸福,有的人觉得事业有成才是幸福,另有的人觉得看着孩子每天健康的成长,自己就很幸福。如果不是这样,大家可能就觉得不幸福。
事实上,本书作者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就说,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单单地夫妻恩爱、事业有成、子女懂事,真正的幸福是没有一套非此即彼的幸福标准。
夫妻恩爱让你觉得幸福,但是夫妻拌拌嘴依然会让你觉得很幸福;事业有成让你觉得很幸福,但是如果正处在努力的过程中,或是处在事业的至暗时刻,你也依旧觉得很幸福;孩子乖顺懂事,你觉得很幸福,但是当孩子有些小叛逆或小异样的时候,你还是觉得很幸福,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幸福。
作者说我们不幸福,就是因为这种非黑即白的幸福观,才让我们与真正的幸福失之交臂。当咱们有了这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幸福标准以后,我们就失去了感知幸福的能力了。
尽管大量的数据显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这种绝对的标准和原则,但对于幸福的简单化理解,依然受到了这种普世文化的巨大影响。
人的一生是会遇到一些巨大的挑战,比如不理想的工作,差强人意的人际关系,不太乐观的体检报告等,这些确实是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作者说这些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力,主要是取决于我们的反应。无论你遇到什么境遇,环节在于你要如何面对。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关于幸福的10个误区”,作者从10个方面来帮助我们梳理,会对哪些幸福存在误解。这10个误区归纳一下,大致是说了婚姻、事业、财富这三大主题,接下来我们把每个主题展开说一说。
一提到幸福的婚姻,大家就会想那一定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的,假如不是这样,似乎就差了那么点意思,反之,就是不幸福的。
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几乎每个人都对爱情和婚姻有过美好的憧憬,都期盼着有一天能遇到那一位,谈一次甜蜜的恋爱,经营一场美满的婚姻,从此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但是,往往梦想是丰满的,而现实却是骨感的。
当我们步入婚姻以后,你会惊奇的发现,之前的激情渐渐没有了,彼此的交流慢慢变少了;以前有谈不完的话题,说不尽的思想碰撞,如今剩下的只有柴米油盐和一地的鸡毛。
由此,那种情感上、精神上、肉体上的知足感,似乎瞬间变得灰飞烟灭,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此,有的夫妻会感到厌倦,彼此的抱怨也开始增多,然后是冲突不断、争吵不断,婚姻之内矛盾重重;还有的夫妻是轮廓看不出彼此的厌倦,但就是没话说、没交流,关系不咸不淡,情感不冷不热,有点搭伙过日子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的原因是咱们对自己的婚姻期待过于理想化。
研究发现,尽管婚姻能够提高我们的幸福感,但最多只能维持两年。不管你起初的爱情有多么地热情澎湃,有多么地美满幸福,这种感觉最多维持两年,然后彼此的情感就会恢复如初。
对待彼此的时候,都习以为常了,就像我们常说的,好像左手摸右手的感觉,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吃苦适应”,就是指当环境的改变给我们带来快乐后,我们通常会很快的习惯,然后恢复正常的快乐程度。
网图,侵删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享乐适应”的现象挺多的,比如涨工资或者拿到丰厚的奖金,或者中了彩票等,都是只会让我们高兴那么一会儿或是几天,然后幸福感又回到原点了。
是不是面对我们心里这种“享乐适应”所带来的激情减弱,幸福感降低的现象,我们就无能为力了?事实上肯定不是,有一些方法可以进行调节的。不过在这里我们要知道:
首先,“享乐适应”本身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我们不能一直处在那种激动、亢奋的超幸福状态,如果那是一个常态的话,我们情感、理智、身体都会受不了的。
其次,激情之爱是一种充满了渴求、欲望和两性吸引的状态,而夫妻之爱则更多地包含了深深的情感、亲密和接纳,而且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说,那种激情之爱都不会持续太久。
大量实验证明,经常体验欣赏或感激的人,会更幸福、更健康。如果你的婚姻经常地相互指责,彼此从来没有相互感激之情,你们的婚姻幸福感可能会比较低。
丈夫下班回来,兴致勃勃的告诉你,自己升职加薪了,可你却来这么一句:“那你是不是得经常加班啊?这以后还有时间陪孩子吗?”如果你这样一说,无疑是给丈夫泼了一盆冷水。这种担忧和抱怨,直接破坏了你们之间的幸福感和信任感。
相反,你听了丈夫的话,能心怀感激的说一句:“亲爱的,为了这个家你努力工作,真的付出了太多。”如果你能再给他一个热情的拥抱,此刻,你的老公会比升职加薪更加幸福,而且持续得更久,这样你们的关系才会更加的亲密。
我们常说夫妻相,就是一对夫妻在一起相处久了,就会越来越像对方,这就说明在婚姻中,夫妻相互的影响是巨大的。
对于夫妻彼此来说,最能影响对方的并不是你要去改变对方,而是你所展现出来的对彼此的信任和支持。你的信任和支持将会最大限度的去塑造你的配偶,帮助你的配偶实现理想和自我,这会让彼此获得婚姻的幸福感和持久的活跃力。
第三,增加身体的接触。轻轻地拍拍后背、搭个肩、拉个手,或者来个拥抱等,这些轻微的身体接触,可以让婚姻绽放精彩和活力。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样做既是一种情感的联结,也是一种潜意识中,安全感的激发;这样做会激发我们在婴儿期的时候,在父母怀里的那种安全感和舒适感。因此我们说,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婚姻缺少热情的时候,你可以试试每天增加一些身体的接触和爱抚。
亮了红灯的婚姻还能幸福吗?
当我们的婚姻亮起了红灯,彼此的情感已经十分倦怠,甚至对婚姻失去了信心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里作者告诉你再糟糕的婚姻,也不意味着我们的人生就此完蛋了,我们依然可以获得幸福。
虽然我们可以选择放弃、离婚,然后重新开始,但是最积极的做法是,要转变我们自己的心态,改善我们和配偶的关系,重新建立婚姻里的联结。
简单点理解就是天天让自己被积极的情绪所充满。有一个管理学理论叫做马太效应,就是指多的让其更多,少的让其更少。放到积极心理学里就是,好的会变得更好,快乐会带来更多的快乐。
相反,坏的会变得更坏,焦虑会带来更多的焦虑。作者说幸福的关键不在于我们一次感受到了多少快乐,而在于我们是否可以经常感受到快乐。所以,有意识的提高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的,也会促进夫妻之间幸福关系。
不过也有的朋友会说夫妻之间,有些矛盾就是不可避免,难道为了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就可以忽略这些矛盾和问题吗?难道明明自己情绪很大,还要一味地压抑着吗?
这里作者说了,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不是说要直接压抑自身的消极情绪,而是要控制,然后有意识地去增加积极的情绪。
我们举个例子说,你和配偶闹矛盾了,你特别的生气,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可能会大发雷霆或者是相互指责,但是这样的做,只会伤害彼此的情感和关系。其实,你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先让自己平静下来,这个选择特别重要,因为很多人在有情绪的时候,就是控制不住或者不能做选择。
用柯维博士的话说:我们在遇到一件事儿,到作出反应的中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能力,就是做选择。如果你不能做选择,那么你往往就是本能地作出回应,如果你可以做选择,就会回归了理智和平静。等你平静下来以后,才有可能向你的爱人表达歉意,或是表达爱意,这才是有意识的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我们在上一本《赞扬与责备》那本书里说,夫妻之间的赞扬与责备的比例要达到5:1才可以,而另一个客观事实是婚姻幸福的夫妻,他们在沟通及情绪的表达中,积极与消极的比例也是大约5:1,就是你要积极了五次,才有一次消极的机会。
就是你们说话的方式,或者遣词造句,甚至表达一件事情的表情都会越来越像。比如你是个东北人,你爱人是北京人,那么你会发现,有时候不知不觉中,你就会来几句京腔,然后你爱人可能偶尔又说出几句东北话,这个就是语言风格趋同;
或者你在北京工作,当你和同事沟通的时候,你会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当突然接听老家父母或是同学的电话时,瞬间转换风格,一口地道的方言脱口而出,这个也是语言的风格趋同。
在婚姻中,如果将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变成有意识的调整,那么配偶之间的同步性语言就会大大地提高。
其实,这个语言风格趋同背后最大的魅力,是因为如果你想这样做的话,就要用心去观察你的爱人,你要把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在你爱人的身上,这个才是让彼此语言风格趋同的核心。
一旦你愿意关注你的配偶了,你们能够提高同步性语言的方法太多了,共同读一本都喜欢的书,一起听一听都喜欢的音乐,寻找一份共同相信的信仰,这都会大大提高夫妻之间的语言同步性。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要学会从旁观者或是第三方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所经历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拉开一段距离去观察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会让我们变得更客观和理性。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事情的经过,也有助于我们情感及理性的回归,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所以,当我们能够做到我是我的观察者以后,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如果我们不能找到自己,我们就容易被痛苦和烦恼纠缠,感觉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消极,这样我们就离能够正确的解决问题会越来越远。
首先,我们要知道婚姻本身就会渐渐褪去激情,回归平淡;
其次,要想婚姻幸福,就要知道幸福的婚姻不是坐享其成的,是要经过经营的;
最后,有了问题的婚姻不会自动痊愈,它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做出选择,重新建立联结。
说到爱情和婚姻就不能不说孩子。很多人认为,有了孩子就会幸福,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认知偏差。因为,孩子既是最大的快乐源泉,同时也是最大的焦虑之源。作者说,他对一百多项研究的分析显示,夫妻对婚姻的满意度在有了孩子以后,会出现永久性的下降。
我们更容易被不好的东西影响,比如孩子身上的一个问题,往往会遮住我们的眼睛,从而看不到孩子的其他优点;如果有几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经常带来让我们焦虑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经常会掩盖其他孩子带给我们的快乐。因此,有了孩子就会幸福的确是一个认知偏差。
其实有了孩子以后,我们能否幸福,不取决于孩子,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孩子,在我们养育的过程中,我们是能接受孩子如其所是,还是要执着于我们的想法,让孩子如我所愿。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孩子的如其所是,我们就会对诸多事情平和许多,不纠结不焦虑。这样父母的婚姻和孩子之间才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会成为父亲婚姻关系的润滑剂,父母的婚姻关系也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榜样。
如何应对工作中的“宿醉效应”?
接下来我们说下第二个主题–工作。相信大多数人认为获得找到好工作,体面地工作,收入丰厚的工作,事业有成就会幸福,否则就会不幸福。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与婚姻一样,在工作上我们也会经历“享乐适应”。
无论多好的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你也会趋于平淡,渐渐地就会把这份工作带给我们的好处,都看作是理所当然。
如果你的工作是体面的,你就开始为了体面而工作,如果你的工作是高收入的,你就开始为了高收入而工作了,由此你就开始失去了工作本身所带给你的快乐。
你开始感到,这份工作既无聊又无趣,但又不能不干,然后你就开始被动的工作,情感上渐渐地冷淡,对工作的热情渐渐地消退,完全变成了一种机械作业的状态,这个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宿醉效应”。如果在工作中,也处于这样的一个状态,我们要如何应对呢?
我们的幸福感降低往往不是因为我们的工作不够幸福,而是我们有了更多的欲望以及不切实际的幻想。
比如你目前年薪百万,可你却觉得这怎么能行,我要年薪五百万;比如你目前开着奔驰住着联排别墅,可你却觉得这怎么能行,我要开劳斯莱斯,住独栋别墅才可以。
作者说欲望吞噬的不单单是你的理性,还有你的幸福感。因为贪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难填就是这个道理。
俗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幸福”这真的是一句有智慧的话,不是阿Q精神。其次,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你想成为一名企业家,像任正非或者马云一样,但是你只看到了这些企业的台前光环,却不见他们的幕后辛酸。
我们一定要知道,聚光灯下的一呼百应,背后一定有着许多至暗时刻的独自前行。如果这些你都看不见想不到,就是一厢情愿做白日梦,你的幸福感一定是消耗殆尽的。所以,有目标当然是好的,但是你要找到一个合适且恰当的目标。
你要想成为任正非,你先要把眼前的公司管好;你要想成为马云,你要先把眼前的团队带好。我们不管做什么,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既要抬头看路,更要低头干活,这样你的幸福感才会渐渐地攀升。
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总会有疲惫的时候,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此刻,你不要过度的来解读这些现象。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人,遇到一点问题,经过他的解读,似乎天都要塌下来了,或者一旦要是赶一个项目,加了班熬了夜,他就开始不满和抱怨。这个就是过度解读了自己的遭遇,这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幸福感。
其次,就是自己的不佳状态。我们每个人体内是有一个生物钟的,正常情况下,你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起床的时候不起床,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那么就会影响你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当我们的状态不佳的时候,往往就会影响我们的心情,我们就更容易变得焦虑,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悲观的想法,这些都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感,所以,当我们的状态不佳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度担心,不要过度解读,我们只需要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你对当下的工作不满意,那么你要冷静一下,认认真真地回顾一下这份工作的所有经历。因为此刻的不满,会让你下意识的把这份工作给你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不分青红皂白地抹杀掉。
所以,你要理智且客观地回顾一下这份工作,看看它带给过你哪些积极和消极的体验,然后你要做选择,是选择放弃,还是选择继续做,这个很重要。
有人可能会说这份工作我不喜欢,我想选择放弃,但是我还有房贷,还要生活,所以我不得不做。当你说不得不做的时候,实际上你没有选择,这件事会让你的幸福感降低,因为你是被动的。
这个时候你可以试试这样去思考:虽然这件事情我不是很喜欢,但是带给了我很多积极的体验,也能支撑我的生活,于是我选择继续做。
当你这样去思考的时候,责任和担当一下就出来了,你的控制感也回来了,这样你的幸福感才会增加。一个主动的选择,让我们脚踏实地,回归本位和活在了当下。
那么对于未来,怀有一颗凡事皆有可能的光明之心就够了,明天的事儿没人知道,既没发生也不可预见,于是一颗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就是面对未来的最佳方法,相信未来一切可期。
事业无成就注定不幸福吗?
除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之外,还有一个影响我们幸福感的更大危机,就是事业无成。
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崇尚成功的民族,《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无一不在讲述着如何获得成功,如何避免失败;《孙子兵法》通篇在告诉你如何在军事上取得成就,最终获得政治上的成功;
还有影响我们千百年的孔孟儒家思想,“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还是在说成功;四大名著如何论机谋的成功,《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三本书,可谓古今中外无出其右,所以,我们这个民族本身就是崇尚成功。
此外,还有很多成语:出人头地、衣锦还乡、功成名就、拜相入将、封疆裂土等,无一不是在述说成功。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到今天,四十多年的经济大发展,把成功变得相对狭隘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你赚了钱了就成功;你名气大了就成功;你官做的大了就成功。事实上,这是成功一元论导致的,这都是狭隘的。
也许你很有钱,但是你不快乐;也许你名气很大,但你不是个好爸爸;也许你很有权势,但是你的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成功它不是一元的,成功是多元的。
就像《人世间》的作者梁晓声老师说的“好的生活应该是稳定而自适的,就是要使自己的心性安稳下来,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种生活,就是成功。”
放在当下,假如我们认为自己事业无成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当我们的事业无成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幸福感的时候,要如何面对呢?
网图,侵删
总有一些人,的成就感、幸福感是建立在跟他人比较,然后胜出获得优越感来建立的。那么这样比较下去的话,即使胜出了,你的快乐也是虚假的;如果你没有胜出,又会生出我不如人的失落,这里掺杂着嫉妒、羡慕及失望等诸多的情感在里面,最终的结果就是让你感受不到幸福。
所以,那种攀比的家庭聚会可以不参加,那种攀比的同学聚会可以直接拉黑。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看到自己的价值,参照个人的标准,进步自己,提升自己,关照好家人,照顾好自己的事业就够了。
这个也是柯维博士提倡过的:你要扩大你的影响圈,缩小你的关注圈。
作者的一位朋友,当他获得心理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后,作者问他这件事让你的快乐持续了多久?他说 “一天”,我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答案。
大家可以想想我们自己的切身经历,当你第一次获得一个自己中意的公司Offer的时候,高兴了多久?你第一次买车,高兴了多久?你第一次买房,高兴了多久?第一次加薪、第一次升职、第一次去旅行等,这些都让你高兴了多久?
也许这些事让你高兴的不是一天,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一定也不会太长,这说明一件事的目标达成,虽然能带给我们激动和快乐,但是紧随其后的就是平淡、期望值的提高,甚至还有可能是莫名的失落和空虚。
因此作者说,目标的实现并非是获得幸福的秘方,奋斗的过程才是关键。换句话说,能够享受过程的人会更快乐,为了奋斗而奋斗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梦想,也都有过梦想难以实现的时候。当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难以实现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感到难过、失落以及遗憾,遗憾似乎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当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遗憾,或是不愿接受自己的遗憾的时候,我们会变得躁动、敏感并且脆弱。
比如你的青梅竹马,你们彼此喜欢,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走到一起,甚是遗憾;比如你和自己的爱人彼此相爱,但是由于一点小事儿,早上他出门的时候,你们起了争执,下午因为一场车祸,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给你留下说声“对不起”的机会,为此你遗憾不已。这是我的一位师母的亲身经历。
面对这些遗憾,我们要选择逃避吗?作者说:如果你选择逃避,你也仅仅是自欺欺人,只有选择面对,选择接受这个遗憾,你才会重获新生,才会重燃面向未来的希望,才有再次出发的机会。下一次成功的机会,就在你接受自己的遗憾当中。
因此,不管你事业成功与否,都不要仅仅把你的目光定睛在工作和事业上,这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获得成功的要素,获得幸福的维度应该是多元多方的。
有钱就真的幸福吗?
最后,我们说说财富的幸福。有钱就幸福,没钱就不幸福,真的是这样吗?估计有人已经听出门道了,肯定不是嘛。客观一点说,没有钱肯定是不行的,但钱也不是万能的,金钱也不能帮助你获得持久的幸福。
往往认为有钱就幸福,没钱就不幸福的人,是把幸福与金钱的相关性放大了。
有一个叫做“富人综合症”现象,就是当你享用过一次奢华,就很难再适应简朴,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你出门就是豪车,偶尔让你去挤地铁,你可能就会极其不适应;你出差就是五星级酒店,偶尔让你住个农家大院,你可能就不适应,就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的钱越多,我们就会把这些变得习以为常,为了能够一直享用这样的待遇,我们会不断地渴望获得更多的财富,最终欲壑难填,成为了一个物质至上的人。
你会发现你的钱越多,你的幸福感就越少,这个时候你的幸福感是极其脆弱的,你的反脆弱能力极低。那么要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幸福感提高,反脆弱能力变强呢?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颜回,是孔子最为器重,也最为喜欢的学生。孔子评价颜回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什么意思?孔子说颜回是个贤能之人啊!一碗饭、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屋子里,这样的贫困,其他人都受不了,但颜回却可以乐在其中。
这个就是颜回的幸福感和他的反脆弱能力。颜回毕竟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首,我们该怎样做呢,这里作者给了我们三点建议:
第一,要把钱用在满足内心需求上,而不是过度追求物质的享受。这个我们不多说了,很容易理解。
第二,为节省时间花钱。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时间比金钱更宝贵。如果我们能用财富买到更多的闲暇,这个钱就变得非常有意义,我们可以把这些省下来的时间,用在更多的获得幸福的事情上去。
第三,延迟享受。研究人员曾经对旅行者和度假者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旅行者预期旅行带来的快乐明显超过了实际的旅行体验:同样,度假者最大的幸福感来自盼望假期的到来,而不是度假本身带来的快乐。
从这些研究可见,延迟假期的到来,延迟度假的到来,更能让我们获得快乐的满足和幸福感。
上面说的是有钱人的幸福感,如果我们是普通的工薪阶级,或是我们本身就是生活拮据的人,我们要如何找到幸福呢?
在西方的文化传承里,节俭这个词等同于勤勉克己,追求有意义的事儿。其实很多道理东西方是相通的,节俭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它也有着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意思。作者说,如果我们的经济是拮据的,就要在节俭的美德中,用较少的钱,获得最大的幸福。
第二个,作者说让我们感到幸福的是体验,而不是物质。
当我们获得物质以后,会很快就适应它,并觉得它带来的快乐是理所当然的,而体验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深刻的回忆,让我们回味无穷,这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第三个,作者建议我们要把钱用在更多的小快乐上,而不是少数大快乐上。
一位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那些能够经常给自己或是家人创造一些小快乐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比如你周末从来不和孩子玩儿,然后一年带孩子出趟国去度假;比如你平日里从来不给妻子送花,一定要等到妻子的生日送上999朵玫瑰。
这些都不如每个周末你带着一家人去郊野公园野餐,或是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给妻子带一朵小花,给孩子带些吃的等,这些小小的快乐,要远比你一次送一个大快乐,更容易让人获得幸福感。这些小小的幸福最终会对我们的长期幸福产生巨大的影响。
即使我们的钱很有限,但是如果把它分成若干份,每次花一点,我们也会获得很多的快乐与幸福。由此可见,我们的幸福与钱的多少没有太大的关系,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花钱、把钱花在什么样的地方。
说到这里,《幸福的神话》这本书就讲完了,祝愿大家都能找到幸福,获得幸福,拥有幸福的人生。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45176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