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背后,常常站着这样的父母
e学堂
,赞 3419
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教授曾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将父母比作外科医生。
如果一个外科医生,对病人怀有一腔热情与爱,但是却没有做手术的技巧,那一定是无法医治好病人的。
为人父母也是一样。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光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养育的技巧也很重要。
马伊琍曾发过这样一篇微博:
她在照顾大女儿时信奉“独立育儿法”,早早地让娃儿和自己分床睡。
后来经过学习,才发现原来自己做错了:太早和孩子分床睡,何止不利于孩子独立,还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经过反思,她在陪伴小女儿长大的过程中,就及时安排了自己的养育方式,给孩子更多的爱和依赖。
公众号几乎每篇文章下的留言,都会有家长指出自身哪里哪里做得不好,感到自责、挫败。
平心而论,养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事,有许多知识需求不断学习,对家长来说,的确很难面面俱到。
有些地方没做好,或是无意间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诲方式,几乎是养育路上必经的过程。
因此,家长懂得反思和进修,就显得尤为重要。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那些能够教育出优秀娃儿的,无一不是懂得反思和学习的父母。
父母懂得反思和学习,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愿意做出改变,逐渐掌握丰富的教诲经验和技巧,于是能够引导孩子更好地成长,教育孩子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对父母自己来说,也是人生的二次发展。
当父母在感知和解释某些行为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将它们与自己或娃儿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关联,这就是具有反思性的父母。
比如辅导孩子作业时,教了很多遍,娃儿还是理解不了知识点,做题一直错。
家长这时也很着急,但懂得反思的家长,就会深入思考:如果任由情绪发展,朝娃儿发脾气,对孩子的作业毫无裨益,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对学习的负面情绪。
于是,他便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对娃儿吼叫、批评,重拾耐心,给孩子具体的帮助。
再比如:家长今天工作不顺,心情烦乱,回到家看到娃儿吵闹,情绪快要失控。
懂得反思的家长,就会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思考自己的负面情绪来源本来不在于孩子,于是能够避免朝无辜的孩子发泄情绪,对其造成伤害。
而缺乏自我反思能力的父母,通常只是凭职能对自己的情绪或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
他们往往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简单粗暴地惩罚、逼迫孩子,不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这也是教育最蹩脚的状态。
就像这两年,动不动就爱把孩子送到派出所,安上“小偷”的罪名,让警察管教的家长一样,如果他们懂得思考这几个问题:
为什么孩子想要东西却不敢跟父母说?是否说明亲子关系早已出现问题?
孩子为什么想要那个东西,是不是平时基本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还是出于社交需求,为了得到同龄人的认可?
从这些问题入手,再来引导孩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看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不管孩子年龄大小、事情轻重,往派出所一送,颇有一种“推卸养育责任”的意味,也容易破坏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孩子人格和心理发展。
心理学家塞德兹说:
“人如同瓷器一样,幼儿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孩子身上的问题,几乎都能在父母自身和教育方式上找到答案。
如果孩子学习不自觉、磨蹭拖延,请想想自己是不是对他的催促、包办过多,没有让他学会自我管理;
如果孩子爱撒谎,请想想是不是平时在孩子犯错时反应过度、责罚过重;
如果孩子不爱阅读、痴迷电子产品,请想想自己是不是平时只会看电视、玩手机,做出了坏的榜样······
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自我反思,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走入误区、是不是给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
通过反思和学习,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不断完善自己,孩子也会自然而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生变化。
教育孩子时,父母还会受到自己童年经验、早期经历和创伤的影响。
有位妈妈曾说,每次孩子哭的时候,她就会特别烦躁,恨不得马上离开,不管孩子,或是打孩子一顿,让他立刻停止哭泣。
去做了几次心理咨询,她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原来在她童年时期,家里做生意很忙,妈妈很少有时间耐心地陪伴、关心她。每当她哭的时候,妈妈就会很凶地骂她,“哭什么哭!要哭离远点哭!”
她的感受、情绪、需求,总是被忽视。
于是,当她成为妈妈后,孩子的哭闹,就会勾起她的童年记忆,想起当时那个无助、弱小的自己,内心充满痛苦,因此难以面对。
当孩子的行为,触发了家长童年成长过程中的创伤经历,家长就容易被过去的感受所支配,情绪失控,或是按照自己曾经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很伤人的言行,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并影响了他的成长轨迹。
这个问题,连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傅雷都未能避免。
傅雷四岁丧父,他的二弟一妹因母亲出外奔走,家中无人照顾而死。
母亲只剩长子傅雷,对他管教极其严厉,背书背不出就打。他曾用“只见愁容,不闻笑声”来形容自己的童年。
童年痛苦的经历,母亲严苛的管教,造成他孤僻易怒的性格。做了父亲之后对孩子的教育也极其严格。
当傅雷年岁渐高,回忆自己对孩子童年时期的态度,常常陷入愧疚与自责中。
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自己每天都会因为穿衣吃饭的小事,冲儿子发脾气。
“在你穿衣服上学的时候我责骂你,因为你洗脸时只在脸上抹了一把;你没有擦干净你的鞋时我又对你大发脾气;你把东西不小心掉在地上时我又对你大声怒吼。 ”
“吃早饭的时候,我又找到了你的错处:你把东西放在地上,你吃东西狼吞虎咽;你把手肘放在桌子上,你在面包上涂的奶油太厚。 ”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
一直以来对儿子冰冷严苛的傅雷,反思过后变得无限慈爱和温柔,无微不至地关爱儿子的生活,深情地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做艺术。
这才有了那本充满浓浓父子情的《傅雷家书》。
美国精神医学临床教授丹尼尔‧席格曾说:
“如果无法反思与反映,就常常会重蹈覆辙······研究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去处理并理解这些经验,孩子和我们之间的依附关係,会受到我们童年经验的影响。”
为了避免将童年时期的愤怒、委屈、难过带到新一轮的亲子关系中,家长需要学会反思自己早年的经历和感受,思考情绪来源,疗愈过去的创伤。
比如,从小挑剔长大的家长,那种紧张不安的心理会一直伴随自己长大,为人父母后,大概率也会对自己的孩子挑剔不满,不懂得欣赏、肯定孩子。
家长可以回溯童年经历,好好拥抱内心那个被挑剔的小孩,多给自己爱和肯定。
当心中的恐惧不安越少,爱自己、接纳自己,家长的状态好了,面对孩子时,情绪也会更加平稳,更有能量去给予爱。
曾看过一个网友发的帖子,感触很深:
“孩子自己滑倒了,把他的牛奶麦片泼了一身,地毯上也是。
我没有冲她大喊大叫、怒气冲天。我把她扶了起来,帮她换了一身衣服,然后她帮我一起把这里都收拾干净。
全过程没有泪水,没有羞耻、没有喊叫。
我父母在这情况下会冲我喊叫,会收拾我凑我。我拒绝让自己变成那样。”
当父母懂得反思,学会换位思考,在乎孩子的感受,教育将会变得充满爱和智慧,亲子关系也会更好。
正如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所说,孩子不需要我们完美无缺,他们需要的是愿意成长修复的父母,并在心肠想要硬起来时,懂得开放柔软下来。
家长懂得自我反思和成长,才是教育孩子的终极秘诀。
点个【在看】,与大家共勉!
这套《藏在地图里的成语故事》
包含个成语,200余座城市,100余位名人
覆盖地理、历史、典故、名人、神话知识
只要29.8元,点击图片立刻团购
本文转载于钱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本文转载于钱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4514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