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学课文出自佛经,99%的人读了其一,却不知其二
对事物一知半解,然后仓促下定论,这是人情的弱点。
佛教经典早已看透人性,所以反复地以极为局面的寓言故事,在各种经典中告诫人们。
“盲人摸象”这个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出现过的故事,虽然被广泛知晓,但却极少有人了解最早出自于佛经,甚至是在各种佛经中被反复提及。
太多人觉得幼稚,但几乎是每时每刻,现实生活中都活生生表演着各种“盲人摸象”的行为。
特别是对待新生事物,很多人轻易决断,单方面决策,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当然,从修行者的角度,“盲人摸象”的寓言有着更为深入的寄义,深入解读,也许你更为耳目一新,若有所悟。
《起世经卷第五·诸龙金翅鸟品第五》中便以“盲人摸象”典故来比方万物的“一体多面”性。
《大般涅槃经》中记载,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
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
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什么类?
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三慧经》中也讲了这个故事,昔有国王征国中诸瞽者,令于象廐中观象。
中有持象足者,中有持象鼻者,中有持象耳者,中有持象尾者。
去后共相问:象何等类?持象足者言:象大如柱。持象鼻者言:象如绳子。持象耳者言:象如簸箕。持象尾者言:象如大杖。
皆共诤之,盲人各自信其意。譬如人各见少所经,不了其法,自谓大解,亦如是。”
从表面上看,这些经文意思都是说,盲人们在摸大象时,每个人因为触摸到的是象的差别部位,因此,感觉不同,所以他们对大象的认知不同。
小学课文收录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表达的意思正如佛陀所说的那样,任何事物都有差别的一面,不同的盲人“触摸”时,他的感觉是不同的。
所以,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光要停留在一面,就草草了事。要驾驭事物的全貌,这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以此才不会以偏概全。
作为小学生,能把握这个对事物认知的基本层面,已经够深的了。
《涅槃经》里总结这个故事说:“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佛陀以象来比喻佛性,以盲人来比喻一切未了悟菩提的众生。
以此看,佛陀所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觉悟的人,看到的事物、看到的世界,是全面的、不偏不倚的,而执迷的众生所看到的世界,就好像是盲人去摸象一样,因为只重其中一方面,难免会失之偏颇。
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听——那才是避免“盲人摸象”的不二法门!
但从修行来看,这个寓言其实还有另外一点。
事物存在着可以被“触摸”的“一面”,这些可以被“触摸”的一面恰好构成了它们可以进行科学观测验证的基石。
盲人们的表现绝非一无是处,而我们却看到盲人恰有一处。
佛经以“盲人摸象”为典故是想表达佛陀的这个看法,任何事物其实是“可以摸”的,当然,尽管只能摸到 “一面”,但如果因此而忌惮于探索可能面临片面,而停止了脚步,那这一面我们也很难了解。
换一句话,任何一个未知的事物,我们都可通过观测验证的来实现对它的认知,不能极端地认为,盲人不能完全认识新鲜事物,他们就是愚蠢的。
承认我们有局限,但要勇于面对这种局限,同时打破这个局限,这才不会走向另一种极端。
要有强烈的分别心和探索欲,勇于去“摸”一把。
佛从各个角度讲解无为法身——大象,其目的就是,
怕众生只悟一点点就自以为是;怕我们迷于法身的不可思议变化的神通;怕我们瞎修瞎练。
“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
这句经典是在说,众多修行人,像盲人,所说所证的不是象体法体法身,但也不能说他们全是错的,因为离开他们说的之外,也是找不到法身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43213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