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交融,打造高效课堂——草堰小学基于“融讲堂”模式下的语文教研活动花絮

情理交融,打造高效课堂——草堰小学基于“融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研活动花絮







情理交融,打造高效讲堂





基于“融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研活动花絮





-草堰小学-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最新理念,在全区深度推进“融课堂”建设的浪潮中,草堰小学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进课堂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深度改革,以讲堂为主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构建高品质课堂,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并不断总结,内化沉淀,打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融课堂”教学新样态。


情理交融,打造高效课堂——草堰小学基于“融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研活动花絮
01
教学花絮:“融”学于教 异彩纷呈

“融课堂”要突出课堂教学关键要素的革命性变革。教学理念必须外化为教学行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目标体现层次,按照不同学情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以融学单辅助教学,探索多元化、自主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式学习来体现,真正呈现自主、竞争、探究的学习状态,达到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草堰小学全体语文教师积极投身“融课堂”建设行动,认真学习、实践、反思、内化,践行“融课堂”的理念,探索“融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张旭娣老师在执教《卖洋火的小女孩》一课中)

情理交融,打造高效课堂——草堰小学基于“融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研活动花絮
(杨梅香老师在执教《在牛肚子里游览》一课中)

情理交融,打造高效课堂——草堰小学基于“融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研活动花絮
(荀亚琪老师在执教《盘古开天地》一课中)

情理交融,打造高效课堂——草堰小学基于“融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研活动花絮
(季丽干老师在执教《麻雀》一课中)


(许晶晶老师在执教《松鼠》一课中)


(袁卫华老师在执教《太阳》一课中)


(季小林老师在执教《语文场地六》一课中)

情理交融,打造高效课堂——草堰小学基于“融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研活动花絮
(王璇老师在执教《伯牙鼓琴》一课中)

情理交融,打造高效课堂——草堰小学基于“融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研活动花絮
(倪春凤老师在执教《我和雨来共发展》一课中)

情理交融,打造高效课堂——草堰小学基于“融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研活动花絮
(杨素霞老师在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


情理交融,打造高效课堂——草堰小学基于“融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研活动花絮
02
评课花絮:“融”教于评 相得益彰

只教不评,难有长进。教研组规定每周三上午第二节课集中评课,所有语文老师均积极参与,并将个人的所学所得与大家分享,同时中肯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设想。评课现场偶尔鸦雀无声,有时掌声雷动,有时笑语飞扬……每次评课后,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有种意犹未尽之感,关于融课堂的话题似乎永远也说不完。不信,请看精彩瞬间!














03
反思花絮:“融”思于课晋升“教”养

有教无思,难成大器。草堰小学的语文教师一直在教学中坚持写教学反思,不仅是教研课如此,平时教学也是云云,在日积月累的反思中不断锤炼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业务素养。这里选摘部分老师的教学反思,请为他们点赞吧!

01
张旭娣老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围绕童话世界编排的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通过教学,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童话世界的神奇和丰富的想象,从而让学生爱上童话,爱上阅读。我进行的是该文本第二课时的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着重通过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而看到的幻象,切实关注小女孩的命运,感受她现实生活的残酷以及作者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二是由文中美妙的幻象,感受童话故事的神奇和丰富的想象;三是体会作者虚实结合、对比鲜明的表达方法及其这样表达的效果;四是通过文本,使学生能走进安徒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中,我以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朗读感受想象的神奇。因此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如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读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并且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除了读,我还重点训练了学生的说,小组讨论说,全班交流说等形式,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表达活起来。

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课前没有充分关注到刚进入中年段的三年级学生在对于较长课文的朗读水平、书写的速度、课堂注意力的持久度等等方面的学情实际,一些教学环节的设计于他们而言略有难度,比如小组合作完成融学单上表格时时间明显不充裕,结果为了完成课时教学而没有让学生全部写完。二、忽视了三年级学生关注问题广度不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时表述不够简要,这就出现了在学生活动时要补充要求的情况。三、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以及专注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听课习惯,这从他们在课堂上朗读课文的准确流利程度、参与课堂活动的活跃度就可以看出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深入钻研教材,细心研究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参与融课堂教学实践,扬长避短,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02
王璇老师执教《伯牙鼓琴》一课的教学反思:

“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震撼、最为感动的绝响。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伯牙与锺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本文在教材编排中,处于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单元导语是“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单元阅读策略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因此,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通过反复聆听《高山流水》古琴曲,想象画面,理解锺子期所言,感受音乐之美,感受语言之美。创设情景,增加文言文的古典阅读体验,感受这篇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内核;依托语言,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地感知情与志相通的“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知音”难得的情感,与伯牙产生共鸣,达成,熟读成诵的目的。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愿意成为别人的知音而努力理解他人,愿意提升自己综合修养,寻觅自己的知音,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作为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学生已经从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开始,逐步学习并掌握了很多学习文言文的技巧。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积累,自主预习后是完全能够明白文意和故事梗概的。所以本课的重点我觉得应该是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着学生自己“读”懂,而不是老师“讲”懂。不同层次的读,想象着画面读,欣赏着音乐读,熟读成诵是核心。放手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突出重难点,深化情感体验,理解知音难觅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但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各个读的层次的体现不够充分,我个人的临场的应变能力不足,音乐的播放,打乱了所有,以至于到结束我和孩子都没能很好的把情感融入到课堂,理解知音难觅是文章的内核,这一内核最后理解得特别牵强。对于课中的其他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03
许晶晶老师执教《松鼠》一课的教学反思:

《松鼠》这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非常适合学生阅读与理解。这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描写及准确简练的说明,向我们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型、驯良的性格和乖巧的行为,突出表现了松鼠讨人喜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做如下反思:

《松鼠》的信息比较多而且杂,梳理信息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点难度。课前备课时我就在想用怎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梳理信息时能一目了然。我想到了思维导图和表格,用它来梳理松鼠的信息。所以课前我先跟孩子们说什么是思维导图,并提出用思维导图或者表格对本课进行预习,整理松鼠的信息。通过学生自学自画,到全班小组讨论时,学生对松鼠的信息一目了然。最后加以总结,得出写了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这也是班级学生第一次使用这种方法,在讨论交流环节还需多加指导。之前是一直听说过思维导图,看见别的老师用过,但是自己一直没有去钻研,这次用了思维导图去学习说明文发现真是事半功倍。我由此想到本单元习作写一篇说明文的时候也可以让孩子去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树立信息,理清思路。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主要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一是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点;二是借助修饰性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三是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层次非常清晰。由于在教学过程当中,我的语言表达不到位导致整个环节混乱。

第四自然段的过度较为生硬,当时应该多请几位同学说说自己认为松鼠讨人喜欢是地方还在哪里。接下来我用“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松鼠”的句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精准的动词,条例清晰的给我们呈现松鼠搭窝的过程。

最后通过课前观察小动物的活动,进行第四自然段的仿写,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并没有写完,也没有进行适时评价。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还希望各位前辈老师能够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04
杨梅香老师执教《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教学反思: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使学生懂得一些科学小知识。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抓住青头语言及行动,理解青头奋不顾身帮助朋友的精神,并且运用所获知识救出朋友。而情意目标的达成并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它需要教师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陶。语文教学需要文道有机结合,需要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涵。因此,在了解了红头的遭遇后,教师让学生仔细品读描写青头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的特点,并深入体会文字传达的情感。这既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体验,又培养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

在教学的结尾,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红头遭遇困难时,是青头给予了帮助与鼓励,那青头凭借什么才能做到这些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感受青头的临危不惧和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它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能够灵活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陶,自然而然地课文的情感价值观就水到渠成了。当学生读到:红头高兴得流下来眼泪:谢谢你……”我问学生:它还会说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本篇课文对话较多,语气、神态、情感等在朗读时需要细细感悟,课堂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不够细致到位,教师引导性的语言不够生动,无法彰显童话的特点。课堂上还忽视了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做到完整表述。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43147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