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作文要有生活休会,可孩子没有怎么办


去年寒假,我带孩子们读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时,很多孩子被书中的几句话深深吸引——
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得来,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坏话上学来。
——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总而言之,这样玩一次,就只一次,也似乎比读半年书还有益处。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仅我检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沈从文《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本大书》
于是,一些孩子像找到了证据一样,开玩笑地说:
“丁丁老师,您看,我没有沈从文先生那样的经历,所以写不好作文,这是必然的。”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较为合理地理解生活休会和沈从文先生的话呢?
1.有不一样的生活休会当然好
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的沱江边,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15年来始终跟这条河这条街这座山牢牢绑在一起。
因为调皮,一次次逃学,一次次私自下河游泳,一次次欺骗船主。但在逃学之外,他到底干了些什么呢?
总是上半天学,钓半天鱼。我学会了采笋子,摘蕨菜,后山上到春天各处是野兰花,各处是可以充饥解渴的刺莓,在竹篁里且有无数雀鸟,我便跟他们认识了许多雀鸟,且看法许多野果树。去后山约一里左右,又有一个制瓷器的大窑,我们便常常过那里去看工人制造一切瓷器,看一块白泥在各样手续下如何就变成为一个饭碗,或一件别种用具的生产过程。
他在用心观察大自然和社会,学到了更多的常识,这些知识的获得是鲜活的,又是一代人一代人经验的累积。
所以,他在文章中写道——
我们用各种官能吃了那么多东西,即使不再用口来吃喝也很够了。
这些确实很独特,但我们这一代就没有半点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吗?
晚上的时候,到小区里转转;周末的时候,到公园或郊区里转转,有心的你还是会有各种不同的发现。
又或者,在厨房里跟着妈妈做一顿晚饭,杀一条鱼,或者做一个端午粽腌一块腊肉,不也是鲜活的体验吗?
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关键是要用心,记下每个环节,然后动手去操作,懂得区别不同的物和事,这样就能“用各种官能吃了那么多东西”。当我们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素材了。
在一次绘本启蒙写作课程中,我们欣赏生病的绘本,其中一个孩子说:
“我没有生病,我也不了解生病是怎样的?”
这样的话一出口,就能明白孩子不是没有生活体验,而是不留意窥察,甚至总以没有为借口。哪个孩子在生长过程中不生病?
一问孩子的妈妈,她滔滔不绝说了起来,当时怎么生病的,娃儿怎么难受,然后想了哪些办法治病,等等。
沈从文不喜欢读的是学校死板的八股文,他很喜欢看书,并且四岁左右,“认完六百生字”,识字量惊人。
他所说的“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我们要正确理解,生活这本大书确实无比丰厚,他那个年代又经历了那么多,这些教给他足够的智慧,让他有丰富的题材可以写作。但他并不否定读有用的书,只是不读死板的书。
2.没有不一般的生活体验怎么办
比起沈从文的经历,孩子的经历确实不如他。他的童年是那么自由,在辽阔天地驰骋。对于现在的孩子,该怎么积累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呢?
阅读!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经由过程阅读,可以达到!
读书,是让自己变得更空阔的过程!
没有一个人可以拥有各种人生体验,但阅读可以让我们拥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特别是经典小说的阅读。
作家比一般人更敏感,能捕捉到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然后放大,再震撼地表达出来,触动更多人的思考。同时,每个作家都在构造一个自己的王国,在那里面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故事那么集中地展示出来,让人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比如,我们在阅读沈从文偷偷摸摸下河洗澡的故事,就会想起自己偷偷摸摸做某件事的经历。有的孩子想起的是自己偷看电视,然后妈妈怎么去摸电视机的后背,怎么去调台来确定偷看了。虽然不是下河洗澡的事情,但斗智斗勇的经历是类似的。
再比如,我们读《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到外公为“我”做“查巴欧”的故事,会为里面的亲情感动。你可能会想起爷爷或奶奶为你准备某道美食,做美食的过程,用心的细节,等等。这些都是暖暖的亲情,都是让我们懂得感恩的瞬间,是我们总能勇往直前生活最重要的力量。
阅读,能让我们的生活范围无限扩大,能激起我们对自己生活的点滴回忆,这些又终将成为写作素材,最后呈现到你的文章里,成为你的一部分。
请传2-3篇孩子的写人写事文章到下方二维码,或者传给下方任务一位老师,丁丁老师会根据孩子文章水平给出合适的班型建议。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3922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