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文丨辣麻麻
来源丨了不起的辣妈(lamajiaoshi)
曾看过一个视频,妈妈说我儿子的耳朵好像不见了,我说什么他都听不见。但是问孩子,你的耳朵在哪里,他就指指自己的耳朵在这里。妈妈就有点生气,问那你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呢?
很多家长也问过我,孩子怎么那么皮呢,越不让他做什么越要做什么?怎么才能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呢?
孩子「不听话」并不一定就是孩子的问题,大概你没找到让他「听话」的方法。
在掌握让孩子「听话」的方法前,先要认识打听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哪些?
01
孩子真的没听见
如果留心观察,孩子专注于某个游戏是非常专心的。比如他学会了用玩具铲子搬运塑料球,他会在半个小时以内,反复地搬运。这个时候呢,如果妈妈让他喝杯水,或者去干点别的事情,他就真的听不见。
带孩子外出游玩,遇到有小朋友们一起玩,孩子的注意力就更集中。你喊他说要回家了,或者要去别的地方,他老是不肯走,也是一个专注力的问题。你在出门前,可以跟孩子约定好时间,到点了就要回去了。
还有一个是男孩女孩说话反射神经的不同。
有位妈妈,家有一对龙凤胎,孩子一岁半的时候,女孩已经能唱整首儿歌了,男孩还只会简单的词。有次,两个孩子在跟爸爸专心玩球,她要出去买个东西,就跟两个孩子说,妈妈要进来溜达,你们谁要去呢。那个时候,孩子们在玩搬球,都比较专注。妈妈的话其实很小声,但小女孩就先接收到信息,嘴里念着「出去玩」……就跟她妈妈出去了。女儿的听觉很灵敏。
而小男孩还沉浸在玩搬球的乐趣中,实足没有意识到妈妈跟姐姐走了。
02
父母常失信
昨天看到一个综艺,是关于五位偶像明星当幼教的节目。选了 10 位素人宝宝参与,他们都在正要进入幼儿园的年纪。
节目尾声,要睡觉时有个孩子因为想念妈妈而情绪低落,贴心老师注意了孩子的情绪,并安抚他,许诺他乖乖睡觉,明天就能给妈妈打电话。
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了,乖乖去睡觉了。
老师安慰孩子是对的,但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承诺孩子。因为游戏规则里,孩子跟父母是要暂时分离的。
为了激励孩子完成某件难度高的事情,或者让孩子当前听自己的话,有些父母会用某种物质或者精神奖励来激励孩子。但往往在孩子做到了之后,父母不兑现诺言。受骗几次之后,孩子就学乖了。对父母的这种刺激,不再有兴趣。
父母的经常性失信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导致对父母缺乏信赖感,从而降低孩子的沟通欲望。
03
父母的话和孩子的认知有出入
随着接触的知识面增长,父母的话有时候会和孩子的认知有一定的偏差。这个当孩子长大之后,会更加明显。孩子接触的知识越来越多,对事物的判断有了自己的一套标准。对于父母的话,如果有出入,孩子不会立刻执行,或者干脆充耳不闻。
想要孩子听你的话,父母要试着先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引导,而不是总以命令的方式让孩子执行。孩子也会抗拒,或者无声抗议。
另外,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父母要孩子听的话,自己首先也要做到。
有位妈妈说,每次让孩子吃饭前洗手,她都不听,要吼几次才勉强会听。仔细了解后,发现大人只要求孩子在那个点洗手,其他大人却不用,孩子难免就不理妈妈的话。如果这个时间点,大人和孩子一起洗手,会变成一种乐趣。
04
和孩子说话要讲究技巧
想要孩子听你的话,首先你要先学会跟孩子说话的技巧。
1. 多用事件逻辑顺序,少用因果顺序
秋天要来了,天气也要转凉。我们又要开始老妈子的唠叨:「外面冷了,多穿一件」。等娃大了,估计也会穿上妈妈牌秋裤。孩子不肯穿衣服闹脾气,几乎都有遇到过。
我们设想两种情况情形:
第一种情形:你对孩子说:「来,多穿一件衣服,外面冷!」
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不要穿衣服!」
第二种情形:你说:「宝宝,穿上衣服,我们出发去玩了!」
孩子会爽快地回答:「好!」
年龄小的孩子,对因果关系并不是那么懂,因为他们的思维是不可能逆的,不会倒推回来。
所以,父母多用「一……就……」的句式,就可以引导孩子明白事件的逻辑顺序,孩子也会更易理解和听话。因为用「如果……就……」这种复杂的因果句式,孩子要么听不懂,要么有被威胁的感觉,都会引起逆反效果。
2. 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不满一岁的孩子,还不会完全按家长的指令做事,所以多用温和语气,跟孩子讲讲道理,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发育。但对 1 – 3 岁的孩子,就要用简短清晰的指令,因为这个阶段孩子是单向思维。
1 – 3 岁孩子的认知是非黑即白,对于模棱两可、复杂累赘的答案,并不能完全领会。
3. 多用选择性引导
每个人不同,家长给孩子的指令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可以多给孩子选择性引导。
孩子睡前不肯去刷牙,用选择的句式来引导孩子,给孩子一点缓冲的余地,气氛就不会那么僵。
你可以说你要先刷牙,还是先洗澡?
你要自己刷牙,仍旧妈妈帮你刷牙?
……
希望孩子听自己的话,就不能完全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给孩子发出指令,要了解孩子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3915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