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往往来自这3种家庭

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往往来自这3种家庭


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文|妈小咪

本文由|家庭治疗研究院(strken)

授权发布


  一个看上去,10岁左右,身体健壮的男孩,对自己的奶奶推拉、踢打,你会怎么样?

  最近,在湖北襄阳有网友拍到,在马路边上,奶孙俩人在路边发生争执。

  先是男孩在推搡奶奶,不时地伸出脚,往奶奶的身上踢去,见奶奶躲开后,又伸手将奶奶推到路边的护栏上。

  不一会儿,奶奶站定之后,也伸出脚,准备去踢男孩。

  视频中,能清楚地听到男孩气愤的怒吼声。

  事情在网上传开后,在对男孩的一片骂声中,有位网友如是说:

  “看他奶奶的动作,也不是第一次对孩子动手了,从小看多了,自然在模仿了。”

  儿童教育专家王人平老师也转发了这条视频,并给出这样的评论:

  “孩子的表现是‘果’,‘因’是抚养人的榜样示范、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

  很显然,孩子的情绪已经愤怒到,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行,只能用“暴力的方式”去对抗。

  孩子的行为,固然有问题,需要父母进行教育。

  作为父母,更需要反思:

  为什么天使般的孩子,会出现这样暴力的行为,连自己最亲的人,也高高地举起了拳头。

1

暴力教育,就像一场无止境的轮回

  如果说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

  看过一条视频:

  一个孩子,正坐在书桌前,一旁的爸爸手里拿着棍子,正在对孩子说着什么的样子。

  没几句,爸爸就一手揪着孩子的外衣,一手拿着棍子,朝孩子的身上狠狠地抽打。

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往往来自这3种家庭

  彼时,旁边站着一个女人,据视频的拍摄者表示,是孩子的奶奶。

  按理说,“隔代疼”,孙子挨打,奶奶一般都是“拖后腿”的。

  没想到,这位奶奶特别“大义灭亲”,见孩子正在躲爸爸的棍棒,便将孩子拉了过去,接儿子手里的棍子,将孩子按在地上打,爸爸则站着用脚踹孩子。

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往往来自这3种家庭

  看完这段视频,心头一紧,这孩子的错再大,也不至于让父亲和奶奶这样毒打。

  有位网友表示:

  这样的关系,是会轮回的。

  儿子打自己的孩子,奶奶在一旁“帮忙”,不难想象,在他们的家庭中,是信奉这样的教育方式的。

  正如许多所说:

  “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

  “一顿不行,就打两顿,打到他服气为目。”

  “我也是这样,被打着长大的,凭什么孩子就不能打。”

  从儿童心理成长的角度分析,孩子的思维方式、一言一行、价值观等,都来源于原生家庭。

  父母打孩子,无非是孩子不服从管教、不听从安排,也就是亲子之间,出现了问题,便采取暴力的方式去解决。

  这样的思维,也会成为孩子的思维。

  “动手”比“动口”更有效。

  打孩子,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却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

  无能的父母,喜欢用以强欺弱的方式,管教孩子。

  聪明的父母,则会用榜样的力量,去引导和感染孩子。

2

每一次被堵住的情绪,都会成为一颗定时炸弹

  有一段时间,儿子特别“暴力”。

  有人拿他的玩具,他伸手就打;

  看着动画片,因网络卡住了,他也会生气到拿玩具砸电视;

  跟小朋友在一起,前一秒笑呵呵,后一秒便可以将人家一掌推倒在地……

  为此,想过许多办法,软硬兼施,就差没有用“武力”解决。

  直到有一次,带他去公园玩,刚下车时,前面对母子边玩边跑,一不小心,孩子摔倒了。

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往往来自这3种家庭

  妈妈立即扶起孩子,拍了拍孩子的膝盖,嘴里念叨着:“宝贝不疼,宝贝不疼”。

  彼时,大概只有4、5岁左右的孩子生气地反驳:“妈妈,我疼,你不要说我不疼”。

  那一刻,莫名地被什么东西感动了。

  明明很疼,父母却说“不疼”。

  回想起之前带孩子时,他玩不好玩具时,生气地将玩具推倒在地,我的第一反应便是:“这孩子,年纪不大,脾气倒不小,将来还得了,赶快把玩具捡起来。”

  有小朋友拿了他的东西,他想伸手去拿回来,可是人家孩子“先发制人地”大哭起来,儿子不依不饶,我始终是强行“镇压”,一个玩具而已,人家玩一下,不至于大哭大闹。

  每想起一段类似的事时,脑海便浮现儿子敢怒不敢言的表情,紧握的拳头,冒火的眼神……

  后来,通过阅读大量育儿书籍、了解儿童心理,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

  自己的东西被抢,会生气;驾驭不了玩具,会沮丧;受伤了会疼;失望了会委屈……

  这些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轻则,孩子会抑郁,重则,孩子会产生暴力倾向,要么折磨自己,要么毁坏他人。

  一位心理学家这样说:

  如果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不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这种童年期情感忽视(简称CEN )会造成孩子的低自尊与自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郁。

  处理情绪最好的办法,不是压制,而是疏通。

  我们每个父母都不是专业的儿童心理专家,而我们与孩子心连着心,流着同样的血液,但应该学会去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允许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教会他们既不伤人、又不害已的情绪发泄方法。

  为孩子的心灵,找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安放之处。

3

语言暴力下,孩子的心早已“亡命天涯”

  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刀子嘴,毁了我的家庭。

  父母与孩子之间,语言暴力最无形,杀伤力也最强。

  国内有名的教育短片《语言能造成多大的伤害》中,12岁的少年犯张强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之路:

  “爸妈离婚了,我妈每天骂我,经常让我去死。

  说我没用,说我是废物。

  从来就没夸过我。

  记得她骂的最多的就是:猪脑子,猪脑子,猪脑子。”

  铁窗里,孩子讲述这些时,特别平静,仿佛在讲别人家的事,讲完之后,抑制不住地抬起手,掩盖自己的泪水。

  像张强这样的孩子,并不是特例,张强的妈妈,也不是个别现象。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笨的孩子;

  你应该投胎做猪;

  让你干点活都不会,养你有什么用;

  有你这样的孩子,八辈子的人都丢够了……

  这样的话,仿佛传诵地经典那样,耳熟能详。

  打骂孩子时,父母时而会因那些看得见的伤痕,产生恻隐之心。

  而极少有人能意识到,语言也会产生暴力,那些看不见的伤痕,在孩子心里,一次次覆盖,一次次翻新,直到孩子每每听到类似的话语时,心里的火苗便熊熊燃烧起来。

  创伤心理学的研究显示:

  “言语上的虐待无异于灵魂的谋杀。

  不断地批评、辱骂、轻视、不合理的期待等等,会像身体伤害和性伤害一样,给人带去创伤和羞耻感。这种情感上的无形伤害,甚至远比其他形式的伤害更为持久、深远。”

  人生仿佛在储蓄,往里存储阳光,收获的便是温暖,往里存储仇恨,得到的便是悔恨。

  语言暴力,看似无形,却伤人更深。

  每一句侵蚀孩子心灵的话语,就会在孩子心里,种下仇恨的种子,只等有朝一日,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后悔莫及。

  孩子的心灵,就像他们的身体一样,十分脆弱,尤其是来自他们最信任的人的评价,哪怕一句小小的无心之言,也会在他们心里砸出一个大坑,久久不能释怀。

  父母爱子女,应该呵护他们的心灵。

  用温暖、有力的语言,告诉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为自己。

4

孩子是天使,需要细心呵护

  在“星座学”中,有一种“星”叫“守护星”。

  父母于子女,不仅是身体的养育者,更应该是心灵上的“守护星”。

  为人父母,最大的功德,亦是善教子女。

  地产大亨潘石屹曾这样奉劝年轻人:

  “如果你们没有做好准备,我劝你们先不要急于生养一个孩子。

  要知道,生养一个孩子比带领一个团队还要困难,我创业的时候还没这么艰难过。”

  深以为然。

  一个孩子的成长,的确需要消耗父母许多时间、精力,以及很多钱,常常让我们心力交瘁、焦虑不安,但是,孩子的生命,是因爱而来,也应该因爱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