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实现了目标,而有的孩子加入了“问题世界”呢?

为什么有的孩子实现了目标,而有的孩子进入了“问题世界”呢?






ONE

爬山的感悟



和朋友曾一起爬过几次山,在登山的过程中,心中略过一丝觉察:
看着高耸入云的台阶,看着山顶那个目标,感觉好遥远啊,果然有种迈不动腿的感觉,很想放弃。
但同时也不断告诉自己:“ 努力一把下来后,再也不体验这种痛苦了!”
于是,我低着头,耐受着疲倦,继续往上爬。
在爬上山顶后,一缕主意从头脑中滑过:
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就不断地被定标的,不断地被激励,不断被“高压”政策对待,
那么,一路“爬”过来的那些娃儿,会不会在中途就倒下呢?
当然,孩子倒下的方式或许有很多种,或躯体施展阐发出来或心理表现出来:
比如,头晕头疼、拉肚子、呕吐;撒谎、偷窃、尿床、不上学;发急、强迫、恐惧、抑郁等等。
严重的还可能背上各类心理诊断标签: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强迫症、躯体情势障碍,甚至伴随自残、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等等。
总之,倒下的方式很像是加入了一个“问题世界”


可能也有人质疑:等爬到了山顶,实现了标的,不是也有成功的喜悦吗?
有,但,仅仅一瞬间的体验。


如果这份目标实现是超出了个体能力获得的,是这个人不断体验着“使出吃奶的气力”实现的,如果这个目标刚实现又一个目标无缝对接摆到面前,
那么随之而来的害怕和痛苦,很大大概会让个体退缩和回避。
置换到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在高压的养育期待和过卷的社会环境中,假如孩子只有不断望着高耸入云的目标前进而没有退路,且已痛苦不堪,
那么孩子大概率会退入到“问题世界”里去松一口气,回避那压得喘不过气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




TWO

心理解析

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实现了目标,而有的孩子就走进了“问题世界”呢?
这可能和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养育环境、人格基础不同等有关系。
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中有一个关于人格结构的描述,他将人格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
包含人类原始的欲望或者不被社会规则和文化所接受的欲望,比如性欲、攻击性、自我保存需求等。
如果本我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体验到各种负面感觉,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动。
自我
来源于本我,负责和权衡本我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更好得到满足,比如买东西要给钱,上学要遵守规则、要懂礼貌等,遵循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
主要内化父母(养育者)的禁止、规则、惩罚、期望等,包括道德要求、遵守社会规则、自我理想等,遵循道德原则行事,不遵守就要受到躯体或者精神惩罚。


为什么有的孩子实现了目标,而有的孩子进入了“问题世界”呢?
据此,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拐进“问题世界”的孩子心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我们主要从人格结构维度来看一下 :
1. 
对于青春期前的孩子来说,如果孩子的本我力量过强,自我的力量弱小,他们会耐受不了来自现实的要求以及父母的压制,思想又不具有抽象思考能力,
那么,这类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完成不了目标。
于是,他们就会通过撒谎、焦虑、不上学、身体各种问题等各种形式展示出自己超负荷运转,告诉大家他适应不了目前的现实生活了。
2.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有和成人一样的脑容量了,具备逻辑思考认知能力,合并青春期性心理的发育,精神和身体有双重独立自主的需求。
那么,这个时期孩子出现的问题就可能更严重了。
他们可能背上心理疾病的各种诊断,因为他们清楚感受到自己原始欲望和需求,又在早期成长和养育环境中没有学会恰当的应对方式适应现实的要求。
尤其是如果孩子早年都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到了青春期又没有学会适应年龄的应对方式,加上自我意识的觉醒、道德的约束,内心会有各种矛盾冲突的观念翻滚,
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还继续采用“指哪打哪”的养育方式,孩子必然被逼入问题世界。
3. 
另外,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他们充分内化父母的要求、期望,形成很高的自我理想和要求,那么即便他们有独立的意识和行为,
也容易因为内在严苛的自我要求和驱动力,而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困扰,
比如成绩波动、同学冲突等都会导致个体自我怀疑和自我攻击,进而呈现情绪和行为问题。
4.
还有一些极端严重的心理发育情况,孩子人格结构缺陷严重,
本我十分强大,各种“撒泼打滚”、不分场合和年龄去满足自我的原始需求;
自我非常弱小,或几乎没有力量去适应现实,胆小懦弱、病病殃殃、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等;
超我过强,导致攻击指向外界而破坏行为明显,指向内部而抑郁倾向明显;
或者超我过弱甚至缺失,导致反社会人格特点,没有良心,没有同情心,缺乏自我理想,一直游离在社会边缘生存。
5. 
反之,在成长过程实现人生目标的孩子,其人格结构发展相对比较完善。
他们在成长中习得了适应现实要求的应对技能,自我比较有力量,能调控情绪和欲望,且内化的超我具有弹性也不严苛,能基于现实的要求允许本我的欲望得到一定的满足。
他们人格的三个部分冲突较少,且有冲突时能较快解决冲突,避免滑入“问题世界”。
回到目标实现和人格结构的关系上,如果人格结构脆弱,甚至有缺陷,合并严苛的外部世界,那么,实现目标的道路上,都可能处处是陷阱,充满挫折感。
偶尔实现一个小目标,带来的愉悦感,是无法填满个体的内心世界,内心主要被不断驱使着去实现目标的痛苦感填满。
所以,心理咨询的目标之一:
扩展本我(更多意识化内心深层的无意识的愿望等),强化自我(自我的力量部分来源于本我),弱化超我,也就是要完善人格结构。







THREE

相关建议


那么,依据个体人格发育水平,怎么实现各种人生目标呢?
接下来,我想重点从养育和亲子关系维度谈谈。
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温暖的环境,以及与孩子建立充满同理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孩子体验到自己的需求,发展自己的自主性,内化恰当的现实世界规则和要求。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让实现目标的过程伴随着快乐和愉悦,既有帮助又有引导,避免为了让孩子绝对受控制而不去帮助孩子。
另外,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要有一定的弹性,避免过度压制孩子愿望的满足和个人主观思想和意志表达。
父母需要不断地觉察自己的情绪,避免被焦虑驱使着而极端化的要求孩子,因为这样很大可能会导致孩子生不如死的体验,激发孩子自残和自杀意念。
最后,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信号时,父母要及时寻求支持。
父母获得来自友情、亲情、爱情等方面的资源支持,可以缓解自己和孩子的压力。
严重或者必要时,父母也可以寻求专业协助,避免个人的“病耻感”导致孩子痛苦加重。
当孩子的问题严重到符合精神科的诊断标签,此时再去寻求改善,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3821616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