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孩子?谁小时候没被爸妈打过!”

“虐待孩子?谁小时候没被爸妈打过!”
实用心理学
每天晚上21点,用专业和温暖伴你一起成长

【 蘑菇心理 第771天 】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自渡 音乐: 陈粒 – 小梦泰半

◆ ◆ ◆

文 | 适用菌

01

昨天,一段父母虐待孩子的视频让人看了无限的心疼

视频中,一女童在家写作业、吃饭的时候,经常会遭到父母的连续殴打,比如被打耳光、被拉扯头发,被脚踹,被用棍状物抽打等等。爆料者称:“两个小人物好像回到家,就负责打小朋友一样,虐待小朋友。”

说实话,我是快进着看完那段视频的,由于它太触目惊心了。

有时候我们经常想,天底下怎么有这样恶毒的地方官,他们的人性去哪里了?

我并不想说人性就是恶的,因为这不是全部的事实。究竟是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一个人会表现出善的一面,还是恶的一面,取决于得多因素,比如其本人的素质,比如其所处的情境等等。

我们经常说,家是温暖的港湾,最能为我们够提供情感能量的处所。这是好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家也是滋生恶最严重的地方。

02

首先,在家庭当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力量悬殊的不对等关系。怙恃拥有绝对掌控和支配的权力,而孩子只能服从和被支配。

这样的一种大背景极易形成踢猫效应。

所谓踢猫效应指的是,人们容易对弱于自己或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并产生连锁反应。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被老板训斥,他的内心会有不满和恨意,但是这样的不满并不敢对老板表露进去,于是回到家后,他就可能对自己的孩子发火,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孩子身上。

于是在家庭当中,孩子就很轻易父母情绪的垃圾桶。

他们会找各种理由来挑孩子的毛病,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合理化行为。目的是在说,这不是在打儿童,更不是虐待,这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

通过这样一种合理化,暴行就被洗白成为了“爱的教育”。

今天是平安夜,写了一句祝福的话送给亲爱的你,记得背景回复“平安”看看哦^_^

03

其次,面对家庭内部的虐待行为,我们的心田的偏见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在现实当中,很多明确无疑的暴行,一旦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就仿佛变得没那么严重了,甚至是很正常的事情。

比如对很多人来说,回忆到小时候的时光时经常会被父母揍的情景,很多时候大家也是笑着去诉说和调换的。尤其是对70后和80后的人来说,这样的记忆会更多一些。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有些事情大家都知道不对,但是一旦很多人都如许做的时候,似乎这种不对就没有那么不对了。

这是一种其实很恐怖的想法,因为每一个虐待孩子的家长在背靠背别人的指责时,都会理直气壮地说:

“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你有甚么关系,你没有打过你家小孩吗?”

在很多人的意识当中是没有是非观念的,他们更信念存在即合理。

既然大家都打过孩子,那么我打孩子也即是对的。虐待?不存在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研究人的攻击行为时,提出过一个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当看到集体中别人表现出攻击行为而没有受到惩罚时,他们也会尝试这种攻击。

这就是虐童在家庭当中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人感触自己的暴行是错的,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既然自己都不觉得是问题,那就更不可能去反思自我了。一个人一旦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像汗下、羞愧等自我控制的内在力量被削弱,就很容易变得冲动,并在一些情况下做出过激的行为来。

04

要想真正地改变这种情况,最紧张的就是给予约束的力量

沉默是对恶最好的激励。

但现实是,面对家庭里的暴行,咱们更习惯沉默。

被虐待的那个女孩是沉默的,每次被凶狠地暴打,摔倒在地时,她都置若罔闻地回到座位上,似乎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麻木的让人心痛。

但是,她的沉默不是她的错,因为面对这样的怙恃,或许沉默和麻木才是活下去的唯一途径。

但是,我们的社会,咱们的法律不能沉默。

在我上小学的那个年代,老师体罚学生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我曾亲眼见过老师用竹竿打学生的脑袋,乃至严重到把竹竿打折的程度,我也见过老师罚学生跪在地上,或者把学生踹出教室的情况。

在那个年代,这似乎是再畸形不过的情况。

但是好在现在,这样恶劣的情况已经少了好多,这就是约束力的作用。

当大家不再把那些不正常的现象视作理所当然,不再沉默和熟视无睹,那末人性当中的恶才会畏惧,才会不变得那么肆无忌惮。

老师如此,父母也是这么。

要想遏制家庭当中的此类虐童现象,真正重要的是构建一种能够持续的,在日常运行层面能够扬善惩恶的良性机制。

当那些不负责任的父母意识到,虐待孩子不仅是错的,还会遭到他们承受不了的惩罚时,才有可能还给孩子一个安全一点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