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基础—儿童发热及退热药物相关问题

育儿基础—儿童发热及退热药物有关问题

育儿基础—儿童发热及退热药物有关问题

家里孩子突然发热了,怎么办?发热是潜在疾病的体征,体温高不能评估疾病的轻重程度,发热对退热剂的反响并不能帮助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儿童发热需要明确病因、评估病情、能否需要退烧处理以及后期随诊处理。下面介绍儿童发热及退热药物有关知识。
1、正常体温有哪些特征?
  • 通常认为平均正常体温为37℃(98.6℉)。
  • 正常体温因年龄、一天中的时间、活动量及月经周期所处的阶段等要素而异。
  • 婴儿和幼儿体温通常高于大龄儿童和成人。这与婴儿和幼儿体表面积体重较为大以及代谢率较高相关。
  • 在新生儿期(0~28日龄),平均正常体温(经直肠测量)为37.5℃,畸形上限为38℃(100.4℉)(即平均值以上2个标准差)。
  • 正常体温一日之内是有变化的,清晨最低,下午晚些时辰/傍晚最高,变化的平均幅度为0.5℃(0.9℉)。
2、如何测量体温?
测量的部位:直肠、口腔、腋窝、鼓膜、前额(颞动脉)。
  • 直肠测温–通常认为直肠测温是核心体温的参考标准,病人取侧卧位,将肛门体温计头端涂以润滑剂后,徐徐插入肛门内达体温计长度的一半为止,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5~37.7℃。有中性粒细胞减轻、出血素质(如,血小板减少)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者禁止行直肠测温。
  • 口腔测温–将消毒后的体温计头端置于病人舌下,让其紧闭口唇,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36.3~37.2℃。不能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
  • 腋窝测温–最常用,将体温计头端置于病人腋窝深处,嘱病人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36~37℃。腋窝温度始终低于直肠温度。
  • 接触和非接触型红外线测温–红外鼓膜温度计可测量鼓膜产生的热量。准确性较低。
  • 红外线接触和非接触型前额温度计测量的是由颞动脉产生的热量。准确性较低。
  • 根据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1)低热:37.3~38℃。(2)中等度热:38.1~39℃。(3)高热:39.1~41℃。(4)超高热:41℃以上。

  • 华氏和摄氏之间转换:
华氏温度转换至摄氏温度:(华氏温度-32) x (5/9) =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转换至华氏温度:[(9/5) x 摄氏温度] + 32=华氏温度。
3、体温升高就是发热吗?
  • 体温升高可能是由发热(fever,体温升高同时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上升)或过热(hyperthermia,不伴随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变化的异常体温升高)导致的。
  • 发热—发热是指体温异常升高,是中枢神经系统介导及控制的特定生物反应。体温升高是否会被判为“异常”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和测量的部位。
  • 对于无其他健康问题的3月龄以下婴儿,需关注的发热一般定义为直肠温度≥38.0℃(100.4℉)。
  • 对于3~36月龄儿童,发热一般定义为直肠温度≥38.0℃至39.0℃(100.4℉~102.2℉);当直肠温度≥39.0℃(102.2℉)时,如果没有检查到感染灶,则需关注发热。
  • 对于年龄更大的儿童和成人,发热可能定义为口腔温度≥37.8℃至39.4℃(100.0℉~103.0℉),而需关注的发热是指口腔温度≥39.5℃(103.1℉)。
  • 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儿童,如镰状细胞病和中性粒细胞减少,需关注的体温阈值。
  • 过热—产热超过机体散热能力,原因有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过热患者的体温对退热剂无反应。过热可迅速导致死亡;体温>41℃(105.8℉)时即开始产生不良生理效应。
4、人为什么会发热?
  • 体温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 体温调节中枢平衡产热(主要由肌肉和肝脏代谢活动产生)与散热(通过皮肤和肺)。
  • 在正常温度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能够维持相当稳定的体温。
  • 当环境温度超过约35℃(95℉)时,机体的散热能力受到抑制,核心温度就会上升。
  • 由血液或组织吞噬细胞合成和释放白介素-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α及其他内源性致热性细胞因子,被运送到下丘脑前部,在此处细胞因子诱导前列腺素类的合成快速增加,尤其是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大脑中的前列腺素E2的诱导生成会使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升高,体温调定点升高后,体温调节中枢认为当前体温过低,并启动一系列反应使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这包括增加代谢率及肌张力和活动性增加产热,并通过减少皮肤灌注(表现为四肢皮肤凉、全身皮肤花斑纹)从而使散热减少。在达到调定点升高后的新平衡前,体温会一直上升。发热引起的体温上限似乎为42℃(107.6℉),但如果未合并过热的一些要素,体温超过41℃(106℉)并不常见。
  • 除了引起发热,致热性细胞因子还会增加肝脏合成的急性期蛋白如C反应蛋白、降低血清铁和锌的水平、引起白细胞增多,并会加速骨骼肌蛋白水解。白介素-1还诱导慢波睡眠,这也许可解释发热性疾病常伴发嗜睡。外周前列腺素E2的增加可能是常伴随发热出现的肌痛和关节痛的原因解热镇痛药可以抑制前列腺素E2生产,减轻肌痛、关节痛等症状)。心率增加是对发热的正常生理反应。
5、发热的时相有哪些特点?
  • 体温上升期:发热的开始阶段,此时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导致皮肤温度降低和散热减少,皮肤出现“鸡皮疙瘩”,伴有寒战,物质代谢加快,产热逐渐增加。如果此时给予退热药物,监测体温可以继续上升。
  • 高温持续期(高峰期):有酷热感,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高于正常,皮肤水分蒸发增加,皮肤和口唇干燥
  • 体温下降期大量出汗,严重时有脱水,持续几小时或者一昼夜(骤退),几天(渐退)。此时注意补充水分、盐分及营养物质。
6、发热有哪些益处与危害?
  • 潜在益处–温度适当升高时,发热的潜在益处包括减缓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复制(或许与血清铁降低有关),并增强免疫功能,但部分益处在体温接近40℃(104℉)时会逆转。
  • 潜在的危害–发热会使患者感到不适。这与代谢率、氧消耗、二氧化碳产生增加,以及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要求增加相关。对于休克儿童和肺部或心脏异常的儿童,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要求增加可能是有害的并且可能会抵消发热带来的任何免疫获益。
7、儿童发热都需要治疗吗?
患者、患者父母和其他照料经常在没有咨询医护人员的情况下自行决定治疗发热。许多患者和照料者认为:发热是有害的,无论发热的原因或影响如何,体温升高都需要治疗。发热是重要的临床体征。发热处理的第1步是确定其原因。一旦明确了发热原因,治疗发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儿童的舒适度。
遇到儿童发热,照料者需要掌握下列知识:
  • 发热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生理反应
  • 在其他方面健康的儿童中,如果发热的病因明确且体液丢失已补充,大多数发热是良性、自限性的;发热不会引起脑损伤。如果有严重疾病的征象,应咨询医护人员。
  • 没有证据表明发热会使病情更严重。
  • 降低儿童体温的初始措施包括多补充液体和减少活动。
  • 如果儿童感到不适(例如出现活动水平降低、液体摄入量减少等表现),可能需要使用退热剂治疗发热。
  • 采用退热剂治疗后患儿体温降低并不能帮助确定其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 正在接受发热治疗的儿童,并不需要特意唤醒儿童接受退热剂治疗。
  • 在接受退热药物的儿童不应该再应用咳嗽和感冒复方制剂,这些制剂常包含退热药物;同时给予复方制剂和退热药物可能会导致不慎的药物过量。
  • 退热药物应根据体重来给药,而不是根据年龄。
  • 安全储存退热药物的说明,要查看药物具体含量多少,最大程度地减少退热药物不足或过量的风险。
  • 退热剂治疗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儿童的反应,用药终点是儿童感到舒适。
  • 通常没有必要长时间使用退热剂,因为儿童的大多数发热性疾病是自限性病毒感染。如果儿童的发热和不适持续超过2~3日,则需要再次评估是否存在继发性细菌感染。
  • 治疗反应—退热剂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发热儿童的舒适感。监测儿童的一般状况(有无严重疾病的征象,例如嗜睡、颈僵硬、精神状态改变、瘀点性或紫癜性皮疹等)、活动水平和液体摄入量比监测温度曲线更加重要,若担忧儿童的一般状况,则就医。
  • 无论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还是布洛芬,60分钟内都应能观察到反应,3~4小时达到反应峰值,如果患者持续发热超过4或5日、在病程中最高温度明显升高或者出现新的症状,应考虑其他诊断或细菌二重感染,应由医护人员进行评估。
  • 发热可能是小婴儿严重感染的唯一体征,在开始对症治疗发热之前应排除这种感染。
8、儿童常用解热镇痛药有哪些?
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心使体温调定点恢复至正常来治疗发热。儿童常用解热镇痛药有下列两个。

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比较
变      量
布洛芬
Ibuprofen
乙酰氨基
Acetaminophen
化学结构分类
丙酸衍生物
乙酰苯胺类
药理作用特点
解热,镇痛,抗炎
解热,镇痛,微弱抗炎
作用位点
环氧酶-1,环氧酶-2
环氧酶-3
起效时间
30~60分钟
30~60分钟
达峰时间
3~4 小时
3~4 小时
持续时间
6~8小时
4~6小时
消除半衰期
1.5~1.8小时
1.5~4.4 小时
蛋白结合率
99%
10%~25%
食物影响
延迟吸收1.34~1.96小时
不影响吸收,延迟达峰
推荐使用年龄
6月龄及以上
2月龄及以上
单 次 剂 量
5~10mg/kg,
降低温度降低1℃~2℃
10~15mg/kg,
降低温度降低1℃~2℃
每次最大剂量
400mg或
10mg/(kg·次)
600mg或
15mg/(kg·次)
每日最大剂量
2.4g/d或
40mg/(kg.d)
2.0g/d或
75mg/(kg.d)
给药间隔
两次服药之间
至少间隔6-8小时以上,
24小时不超过4次
两次服药之间
至少间隔4小时,
24小时不超过4次
注意:无论是单次或者总剂量,优先选择其中较低剂量。

9、如何确定对乙就氨基酚、布洛芬用药剂量?

  • 需要根据年龄、体质量(体重)调整剂量。
  • 年龄和体质量的推荐剂量出现矛盾时,优先按照体质量计算给药剂量。
  • 药物剂型、规格、含量多样,用法用量有所差别,因此具体制剂的用法用量应参照其说明书
  • 日剂量,每日用量不能超过最大限制剂量(具体参照上面表格内容)超剂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出血等
  • 常见复方感冒药(包括某些中西药复方制剂)中多含有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与单一成分的解热镇痛药联合使用时,存在药物过量中毒风险,故应避免这两类药物联用。如1例1岁,12kg患儿若同时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和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32mg/mL),根据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两药的用量分别为1袋/次和3mL/次,单次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剂量达到221mg,其单位体质量剂量将超过15mg/kg。
  • 未咨询医护人员之前,一般不推荐<3月龄婴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因为发热可能是其严重感染的唯一体征
  • 因为<6月龄婴儿使用布洛芬的肾毒性风险可能增加。不同地区对3-6月龄婴儿的布洛芬使用推荐不同,有些国家批准≥3月龄且体重≥5kg的婴儿使用。
  • 对于小于3个月的婴儿,严重感染被排除后,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10、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间隔多久可以给第2次药?
  • 对乙酰氨基酚最短间隔时间为4小时,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
  • 布洛芬最短间隔6~8小时,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
11、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以交替使用吗?
  • 不推荐两药联合或交替用于退热治疗:两药联合或交替使用有可能导致剂量错误或混淆给药间隔时间,导致药物过量或中毒;
  • 交替使用退热药还会加强患儿的发热恐惧;
  • 特殊情况:如果患儿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后3-4小时,体温仍较高,且不适感未改善,则可将对乙酰氨基酚更换为布洛芬,反之亦然。
12、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有禁忌症吗?
  • 对乙酰氨基酚应禁用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或失代偿的活动性肝病患儿。
  • 布洛芬对以下患儿应禁用:
  1. 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诱发哮喘、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儿;
  2. 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儿;
  3. 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儿;
  4. 重度心力衰竭患儿;
  5. 心脏围术期患儿。
13、国内目前有哪些解热镇痛药不推荐用于儿童?
  • 阿司匹林在儿科不用于发热的处理,只用于一些特殊的疾病如川崎病等的治疗儿童病毒感染合并发热时服用阿司匹林会引发瑞氏综合征,机理是线粒体损伤导致脑病和肝脏脂肪变性。
  • 赖氨匹林是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的复盐,同样有引发儿童瑞氏综合征的风险,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16岁以下儿童慎用。
  • 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只作为12岁以上抗炎镇痛的二线用药,疗程不超过15天,最大单次剂量不超过100mg。
  • 安乃近:由于存在严重过敏反应、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安乃近片剂18岁以下儿童禁用
  • 贝诺酯(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酯化产物)、氨基比林等药物均不推荐用于儿童发热的治疗。
14、29-90日龄婴儿如何判断发热?
  • 直肠温度(核心体温)是检测小于3月龄婴儿发热的标准方法,≤90日龄的婴儿直肠温度≥38℃(100.4℉)则视为发热。
  • 当环境条件能够正常散热时,用衣物或毯子包裹婴儿通常会导致皮肤温度升高,而不会使直肠温度升高。
  • 腋窝温度最常作为小婴儿直肠温度的替代指标。腋窝温度始终低于直肠温度。
15、29-90日龄婴儿发热如何处理?
  • 29~90日龄小婴儿的发热,应根据年龄和初始辅助检查结果评估侵袭性细菌感染(invasive bacterial infection,IBI:指菌血症或脑膜炎)的风险级别,并判断如何处理。若侵袭性细菌感染风险高,则应全面评估脓毒症。
  • 一般状况好—小婴儿“一般状况好”的发热尚无一致定义。“好”与“差”的区别不一定明显,且婴儿的一般状况可能会迅速变化。
  • 29~60日龄婴儿若有严重合并症(如,先天性疾病、早产、依赖设备才能存活)、脑脊液细胞增多,或者胸片示细菌性肺炎,则侵袭性细菌感染风险较高,需要住院
  • 一般状况好的29~90日龄婴儿如果回家后必须在24小时内复诊。只要出现如下任意情况,都需要继续评估并住院接受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临床状态恶化,例如一般状况变差,或热度较之前升高,排除污染后,血培养结果呈阳性,仍发热的婴儿尿液培养呈阳性。
16、对乙酰氨基酚会中毒吗?
  • 儿童和青少年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发生中毒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暴露情况。
  • 急性摄入的最小中毒剂量:儿童150mg/kg;成人7.5~10g。
  • 如果6岁以下儿童急性摄入200mg/kg以上,年龄更大者急性摄入200mg/kg以上或10g以上(以较低者为准)。
  • 如不治疗,几乎所有摄入剂量超过350mg/kg的患者都会出现重度肝毒性,定义为AST或ALT峰值水平高于1000IU/L。
  • 长期过量用药时(如,多次超治疗剂量口服或直肠给药),儿童的最低中毒阈值似乎为每日150~175mg/kg、持续2~4日,尤其是有发热性疾病和经口摄食减少时。
  • 48小时内,每24小时摄入150mg/kg或6g(以较低值为准);
  • 对于6岁以下儿童,在之前的72小时或更长时间里,每24小时摄入至少100mg/kg;
  • 存在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易感因素(例如,禁食、肝脏疾病)的儿童每24小时摄入100mg/kg或4g(以较低值为准)。
  • 对于摄入的剂量可能会引起中毒(>150mg/kg),且在暴露后4小时内就诊的儿童,予以活性炭(1g/kg,最大剂量50g);血清药物水平提示可能中毒的儿童,给予解毒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NAC)。
  • 对于摄入剂量可能会引起中毒的儿童,我们推荐不要予以洗胃或吐根糖浆来进行胃排空,会有吸入的危险。
要点总结:
  1. 儿童发热明确病因是最重的。明确病因后,使用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的目的是提高患儿的舒适度,而不是把体温降至正常范围。用药1小时左右体温可以降低1℃~2℃属于治疗有效。
  2. 频繁呕吐,不能口服,可使用栓剂药物塞肛。
  3. 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儿童的一般状况(有无严重疾病的征象,例如嗜睡、颈僵硬、精神状态改变、瘀点性或紫癜性皮疹等)、活动水平和液体摄入量。

  4. 支持治疗非常重要:注意休息,维持舒适的环境温度、补充充足的水分及营养,可以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及食物。
  5. 如果儿童的发热和不适持续超过2~3日,则需要再次评估是否存在继发性细菌感染。
  6. 注意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及复方感冒药的说明书,看明白每一种药物具体含量。
  • 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泰诺林),规格:100ml:3.2g,意思是1ml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32mg,每次药物剂量10-15mg,可以使用0.3-0.5ml。10kg孩子,1次可以用3-5ml。
  • 例如布洛芬口服混悬液(美林),规格为60ml:1.2g,意思是1ml布洛芬口服混悬液,含布洛芬20mg,每次每公斤体重5-10mg,可以使用0.25-0.5ml。10kg孩子,1次可以用2.5-5ml。

    参考资料:
  1. 刘小会,季兴,胡利华,等.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处方审核建议[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9):653-659.
  2. 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17号.

  3. 29-90日龄婴儿发热的处理.翻译: 潘玲丽,文献评审有效期至:2022-11.

  4. 婴儿及儿童发热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翻译: 詹学.文献评审有效期至:2022-11.

如果家有小baby,

阅读下面新生儿科亲子圈文章学习更多新生儿照护知识。



罗湖区人民医院儿科嘉宾门诊部地址:
深圳市罗湖区友谊路47号 罗湖区人民医院1号楼 二楼儿科门诊;
咨询服务电话:0755-25650005转2209

注:文中部分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修改或者删除(邮箱szlhyy@qq.com)。医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处方及治病就医依据。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3317627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