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怎么努力,都不出问题
慢父母有偿征稿,详情请在后台回复“投稿”
文|冰千里
本文由|冰千里(bingqianli520)
授权发布
应试教育背景下,如许的学生最常见:
他们既不是学霸也不是学渣;既不是尖子生也不是背叛生;既不优秀也不堕落;他们就是大多数的“普通孩子”。
他们很努力,很认真,较自律,不过度玩手机,他们会熬夜、偶尔出去打打球,吃点好的动作奖赏。也会经常抱怨,经常喊累,他们很想提升学习成绩,但多数情况成绩一般。
他们容易内疚,总觉得对不起父母的操劳与期待;他们容易委屈,觉得对不起自身的付出;他们很敏感,很在意父母同学说什么,也对自己有诸多评判。
他们羡慕嫉妒天赋异禀的学霸,他们怜悯同情比他们更起劲成绩却更差的学渣,但他们内心暗爽。
正是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落差,让他们一次次从丧气中站起来,继续下一轮努力。
他们就像懒惰的小蚂蚁。
应试教育背景下,如许的家长也最常见:
他们既不很富也不很穷,既没有硕博的高学历也不是文盲,他们往往受过一般的大学教育。他们既不是虎爸虎妈也不听任孩子,也许过去曾经是,现在学会了部分接纳。他们深知在社会上打拼有多难。
他们也容易内疚,吼了孩子打了孩子自责的不得了;他们尽其可能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氛围;他们学会了哑忍,敢怒不敢言;他们换着花样给孩子做好吃的,陪孩子写作业,尽量不守着孩子与伴侣吵架。
他们也很委屈,因为他们的付出也没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他们同样羡慕嫉妒混得好的同龄人,也在不如自身的人面前充满优越感;他们心疼自己的孩子,也眼红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没太多不良嗜好,不过度抽烟喝酒打牌,他们勤俭持家,他们严于律己,他们起劲工作。
他们对自己已不抱有太多期待,但对孩子充满期待:孩子考得好,他们更高兴;考不好,他们除了心疼,更是好几天打不起精神。
他们活得有点压抑,却也不至于抑郁;他们经常觉得美好,但也不至于幸福;他们总是克服一次次挫折,打起精神继续生活。
他们努力的样子,就像辛勤的大蚂蚁。
是的,“小蚂蚁”与“大蚂蚁”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他们、我们,就是努力生活的普通的家长、普通的孩子。
但,他们的迷茫恰恰也来自“普通”,“不甘与攀比”是他们永恒的动力。
他们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那会使自己轻松;但又不想成为那样,那会让自己感觉更差劲。
“不甘与攀比”没有错,进步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发生。如同一个家族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会勉强挤进中上阶层;如同一个显赫的家族也得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会穷困潦倒。
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孩子、普通的父母,他们都在努力,都在攀比,都在奋斗,都在一次次失望中站起来。
然而,“我很普通,所以我才不愿让孩子像我一样普通”——这种投射的代际因果关系,真能发自内心看清并承认的家长,还是少数,他们不愿看见自己的“无能”。
普通不是无能,只是你错把普通当做了无能。
因为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过的人、早年的原生家庭、沉浸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都在让你形成并固化这样的认知:不优秀就是普通,普通就是无能。
而无能会被人瞧不起,会低人一等,会面临生存危机。所以,“证明自己不无能”成了潜意识的动力,也是你对待孩子态度的基石。
于是,认知又告诉你:如何改变对无能的恐惧呢?好像只有努力。
努力本没错,谁又不是在努力或在努力的路上呢?活着本身不就是努力吗?考第一的孩子和考倒数第一的孩子不都是在努力吗?有钱人和穷人不也都在努力吗?生病不能上学和书山题海中的孩子不都是在努力吗?
努力本是中性词,是一个所谓人类文明的自然现象,难道还需要再去标榜或强化吗?“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难道不是一句废话吗?
我们让努力承担了太多额外的负担!
比如,努力的单一属性:
你太瞧不起努力的多样性了。你看不到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多努力。譬如男孩子对足球的狂热、女孩子对手工的执着、你对心理学的兴趣。
是的,你从来就没把这当做是“应该努力”的东西,而是唯有考试成绩才是应该要去努力的。
忽略努力的多样性,就是在扼杀生命的多样性。这世界正是有太多不同的声音,太多迥异的性格,太多缤纷的生活方式,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也是这个人本来的样子。
看清这一点,就会对孩子多些欣赏,因为没有谁规定他必须按照多数人的既定线路去走,还要走的毫无偏差。
如果看不到这点,就会认为孩子无论多拼都不够,如同看见了自己。你有没有认可过孩子那些与成绩无关的努力呢?有没有认可过你不以赚钱为目的的那些努力呢?难道它们都不配存在吗?
看见、认可、允许、欣赏努力的多样性,会缓冲孩子对成绩单一的压力,就有可能真让孩子在成绩方面有所突破。因为被当做一个全面的人性被认可,成绩的提升就不会那么艰苦。
比如,努力的目标属性:
如果一旦把努力当做了达成目标的手段,努力就会变成负担,负担越重的时候,努力的弦就会绷断。
我们肯定努力本身,而不是努力必须成功,多数情况下,努力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你对成功也会同样苛刻,只有越成功,没有最成功。
当努力成为了某种证明成功与优秀的标杆,努力会变得越来越不情愿,倒不是孩子不愿成功,而是他看不到希望。
不断否定此时此刻的自己,不断打击不停努力的这个自己,努力就变成了牢笼。
努力不是绳索,它应该成为一股动力,不是努力一定有结果,而是努力本身就很美。
比如,努力的孤立属性:
当努力的结果必须是成功和优秀,不努力就意味着失败和平庸,你就把孩子和自己孤立了起来。
我们没法改变世人的眼光和评判,他们会带着有色眼镜把看见的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自古以来人类的劣根性。文明程度越高,这种劣根性则越明显,因为被细分的标签会越来越多。
允许孩子有的时候可以不努力,允许孩子努力得不到回报——这就是把孩子当人看的最基本态度,也是对待努力的基本态度,更是你对待自己的基本态度。
比如,努力的攀比属性:
曾几何时,努力不再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而是变成了“比赛”。无论你多努力,总有人比你更努力,这成了一个魔咒,让每个人都变成了努力的奴隶。
有位来访称自己高三那年拼到了要赴死的感觉,但父亲总觉得他还不够努力。因为每次熄灯父亲都警告他,对面楼他的同学还没熄灯还在复习。多年以后,同学聚会聊起来,那个同学说喜欢开着灯睡,我的来访顿时泪流满面……
——是啊,一个人连自己是不是努力都说了不算,请问我们还在坚守什么?
努力一旦与攀比挂上钩,必死无疑。因为总有个人在你前面,轻蔑地告诉你:你不行!
努力一旦与攀比挂上钩,就不再是真实的努力。而是一种证明、一种装模作样、一种刻板的执念、一种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诅咒。
如果家长实在忍不住攀比,千万别说出来,在你心里偷偷比较就好,因为你家孩子也正在暗中与别人比着呢。
“你若用上孩子这些努力,你的工作也不止于此吧?看看你的同事、同学,人家赚钱比你多、比你有品味、还比你努力,你却在与一个小孩子较劲,你丢不丢人呀!”
当我这么对你说,你作何感想?
多数要求孩子的努力,都是因为你自己不够努力,又不敢正视这一点,只能潜意识投射给孩子,让他替你努力。
同样,要求孩子优秀恰恰也是你不敢正视自己的无能,你对现在的、过去的自己很不满,潜意识投射给孩子,让他替你优秀。也许你的不满不仅仅是工作成就,更多的是亲密关系幸福指数很低。
请不要自责。我不是要你有多么成功和努力,恰恰相反,我要你看见自己的心路历程,即便很难,即便不出色,即便没成功,即便扛了很多辛苦,你不也是一直在努力着吗?
宽恕过去的自己,那些你认为犯的错事、干的蠢事,都是当时你内在小孩的无奈之举。
他为了避开更大的危险才会那样做的,你能说自己不努力吗?你能不原谅那个无助的自己吗?当没有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的时候,你除了咬牙高飞,又能做什么呢?
这就是普通人最优的生存哲学:努力地活着,努力地普通着,却不用努力地去彰显努力与普通。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3315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