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被救的孩子是谁,为什么教师从来不说?

司马光砸缸,被救的孩子是谁,为什么老师从来不说?


小学语文课本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堪称是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

为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喝彩的同时,小时候的我心中就一直有一个疑问: 司马光砸破那口重大的“缸”,被救的孩子到底是谁?老师为什么从来都不说。

后来有了互联网,发现很多专家、学者也和我有一样的疑惑。

司马光砸缸是不是真的?

甚至有人怀疑“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比如某著名的收藏家马老爷子,就曾专门论证过:7岁大人砸不了那么大的缸,而且以北宋当时的技术手段,烧不出那么大的缸。

那么,马老爷子的说法能否站得住脚呢?

我以为,这件事该当追本溯源。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然后再来研究司马光砸的是不是“缸”,和7岁的司马光有没有可能砸破那么大的一口缸,最后再来分析被救的孩子到底是谁,为什么老师从来不说。

翻阅史籍,我们发现关于这个故事最早的记载是元末阿鲁图编辑的《宋史》,原文记载如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过河抽板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上面这段文字所记载的,司马光砸的是“瓮”,而不是“缸”。

按现在的理解,“瓮”与“缸”都是陶制的容器,看上去未将什么区别。

是不是我在这里锐意咬文嚼字呢?

并不是。

按照马老爷子所说,北宋的陶艺水平烧制不出能够淹死人的大水缸,以是他认为“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就是在扯淡。

但是,《宋史》作为“二十四史”之一,是属于历代官方认可的,拥有极高可信度的史书,其作者完全没有必要凭空捏造这样的一件小事。

可是,马老爷子对古代文物的熟悉水准,我们应该相信他的专业水准。

他说北宋烧制不出那么大的水缸,极有大概是真的。

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了,司马光砸的能够不是“缸”,而是“瓮”。

那么如果是“瓮”,北宋有不这样的技术水平呢?

很显然是对症下药。

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成语“请君入瓮”,说的即是唐代的一个典故。

请君入瓮

武则天统治时期,酷吏周兴向另一位酷吏来俊臣就教,如何让不愿开口的囚犯认罪。

来俊臣很大方地告诉他,找一个大瓮放到火上烤,再把囚犯放到瓮里,保准他启齿。来俊臣一边说,还一边让下人抬了一口大瓮来,并在四周烧上大火。

然后,来俊臣宣布自己奉了武则天的密令核办他,周兴一看这架势只好乖乖认罪。

这个故事收录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唐代大臣张鷟的《朝野佥载·周兴》中,应当是确有其事的。

由此可见,唐代的时候已经能够烧制能装得下一个成年人的“瓮”,能装下精打细算大人的瓮,盛满水,淹死一个小孩显然不在话下。

而这种手艺,在北宋时期明显不太可能已经失传了。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司马光小时候确实是具有这种大号的“瓮”的。

古时候大户人家为了防止“走水”,一般都会在院子里用这种瓮装水,以备时时之需(其实在南方某些地区现在依然存在类似的物件,被叫做“海”)。

小孩子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掉落上来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由于“瓮”的造型是小口大腹,小孩子掉出来之后很难自己爬上来。

司马光他们站在外面,也不方便施救,以是急中生智选择了砸破水瓮。

至于7岁的孩子能不能砸破这么大的一个“瓮”,学过初中物理,晓得“压强”这个概念的朋友应该都不会质疑。

如果实在不相信,大可以找精打细算7岁的孩子去试一试。

被救的小孩是谁

那么,关于“司马光砸缸”就还剩下最初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要问题:

被救的小孩子到底是谁?教员为什么从来不说。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司马光小时候的萧墙之祸情况和生存环境,他会跟什么人一块玩。

上面引自《宋史》的资料记载,司马光是陕州夏县涑水乡,但传扬“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却是汴京、洛阳的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古人说的籍贯一样指的是祖籍。

陕州夏县就是司马光的祖籍,但是他的出生地在河南光山县,他的父亲司马池当时肩负光山县令,司马光的“光”字也是得名于此。

司马光少年时期都居住在光山,“司马光砸缸”也是发作在光山。

所以,被救的那个小孩子,过后应该也是住在光山的。

他到底是谁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被救的小孩子是上官尚光,其凭借是光山县上官家族的族谱。

据说当年,上官氏是光山县的王谢望族,大富之家。

在古代,县令治理地方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这些地方豪族,所以上官家的儿童与县令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在道理上是说得通的。

当地传说,上官尚光后来成为了北宋的宰相,还在家乡特地修建了报恩亭,以纪念司马光对他的救命之恩。

可是,在正史中却找不到对于上官尚光的明确记载。

因此,这种说法并未将被广泛采信。

而且,按照这种说法,上官尚光与司马光是儿时玩伴,应该年龄相仿,这样的人如果做到了宰相的位置,正史中不应该没有相关的记载。

所以,极大可能是被司马光所救的孩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官宦子弟,其家世和个人能力都不足以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也正是由于史书中没有关于“司马光砸缸”被救的小孩子到底是谁的记载,老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从来都不会提及这个小孩子是谁。

网上有个笑话,说这个被救的小孩子很有可能是“王安石”,因为后来他与司马光成了政敌,所以写了一篇《伤仲永》来讽刺司马光在政治上毫无建树,早已经没有了小时候“砸缸”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