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构成与垂直分层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笔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78%)和氧气(21%)。
氧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资,并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空中起着保温作用。
臭氧能强烈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损伤;而到达地面的少量紫外线又具有杀菌作用。
杂质降低大气能见度,作为凝结核,又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自1861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波动上升。(约0.4~0.6°C)
危害: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③农业:中高纬度热量条件改善,中低纬度因蒸发增加而导致干旱加剧,总体有害。
措施:①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如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森林砍伐等植被破坏;
②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如植树造林;采用工业新技术固定二氧化碳;
(2)南极臭氧层空洞(9、10月份南极上空臭氧含量减少)
措施:国际合作,1995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后与一次污染物混合所形成的有害浅蓝色烟雾。
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水平能见度低于2千米是气象学上称为雾。
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霾是大气污染。
|
|
|
1.位置:最底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赤道地区约17~18千米,极地地 区约8~9千米。
3.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C/100米
|
|
3.臭氧层(约22~28千米)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照射,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
|
|
|
对流层大气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幅度小于0.6°C/100米的现象。
a.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辐射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b.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下层迅速降温(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上层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c.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逆温现象。
d.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31149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