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育儿,背后都是经济学启动的
低不平等和低教育回报率的国家,父母往往更加宽容,在高不平等和高教育回报率的国家,父母可能会更专断,并更倾向于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
-《爱、金钱和娃儿:育儿经济学》
[文]Rambo王波
第47篇原创读书笔记
全文约字,大概需要10分钟
自从有了小孩到了3岁以后,愈发地关注教育方式,以及各种教育资源的投入,小到买的玩具、绘本,大到挑选幼儿园、报兴趣班、买学区房,虽然是想让孩子走快乐教育的路线,但仿佛不知不觉有点走上了“鸡娃”的路线。
全球各地,不同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在社会上有所成就,但是方式却大不一样,不同的教育方式,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驱动的?如果你也有疑问,不妨看看这本由经济学老师撰写的《爱、金钱和孩子》:不同育儿方式的背后,都是经济学,今天的父母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仅仅对日益疯狂的环境做出了反响而已。
“经济环境会影响父母的决策,和与子女互动的方式。”
全球大致有三种首要的教养方式:专断型(Authoritarian)、放任型(Permissive)和权威型(Authoritative)。
专断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并且对孩子施加严格控制。这一类父母会经常使用体罚,他们的规则不需要被解释,不需要被商定,也不需要被理解,它们只需要被遵守。
放任型:专断型的对立面。这一类父母遵循了一种自由放任的方式,让孩子们自主决策,鼓励他们独立。父母不会强迫自己的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而是要听从兴趣。
权威型:介于专断与放任之间的折中状态。这一类父母试图影响孩子的选择,但不是通过命令和约束,而是通过说理和努力塑造孩子的价值观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从而达到目标。
美国和中国的父母正逐渐走向权威、专断方式,越来越鸡娃;而北欧的父母相比之下更为宽容,没有绝对的对错,和政治、经济环境以及父母本身的层次都有关系。书中的一些研究数据可供大家参考(仅供参考,样本的背后可能还有社会因素的差异):
看起来:①母亲的参与更重要;②权威性型父母的子女的教育成就更高。
经济激励塑造了父母的育儿方式,当不平等程度上升使得教育的重要性上升时,父母更倾向通过选择权威型育儿方式以帮助孩子取得成功。
育儿经济学可以很好地解释过去30年里育儿的总体变化。在收入分布更加平均的社会中,比如北欧国家,父母表现得更为从容,更倾向于选择放任型;而在收入不平等程度上升较快的社会,父母更倾向于密集型育儿方式(包括权威型和专断型),“虎妈虎爸”、“直升机育儿”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书中对各个国家“父母认为孩子哪个价值观更重要”的数据,颇有意思:
在高不平等国家,许多父母会强调“勤奋”是孩子需要学习的重要价值观,而在低不平等国家,父母则更重视独立性和想象力(不平等vs勤奋具有极强的正相关性,而独立性、想象力与不平等之间存在极强的负相关性)
没错,我们中国在勤奋的顶点,同样几乎处于想象力的底部。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30169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