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篇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毁娃儿的这句话可别再说了……

育儿篇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毁孩子的这句话可别再说了……



作者 | Ms懂
来源 | 育儿女神蜜丝懂(id: baogaomama)



有位家长求助说:


4岁的孩子上幼儿园中班了,见到老师扭扭捏捏,不敢向老师求助,乃至穿着尿湿的裤子回来,都不让老师帮忙换一下!


你说这跟我经常对孩子说的“自身的事情自己做”有关系吗?
在我们的传统中,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那即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句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本来很多情况下都讲不通。


比如: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遇到艰巨要不要求助周围的人?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别人遇到困难时,娃儿是袖手旁观,还是出手相助?
可见,独立的重点并不在“独”,而是像上头定义里提到的,重在“主动”与“积极”:愿意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对自己负责,对方圆的人事物也有一定的责任感。
只是简单的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把娃儿推向很无助很绝望的境地。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说:“自己能做的工作自己做!”
我爱我的孩子。我希望他成为一个自力的人。但是,我更希望他成为一个能够寻求帮助、也能够帮助他人的有温度的人。

前段时间,下楼散步。刚好遇到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他要推着小自行车回家。
他没有走坡道,而是推着自行车上了单元楼前的台阶。


但是他的体型不足以举起自行车,也不可能把自行车推上台阶。所以他回头看,向身后的爸爸投去求助的眼神。
爸爸快步上前准备帮忙,后面的妈妈却立刻拦住他说:“让他自己动手吧!”


然后妈妈小声对孩子们说:“这是你的车,你要负责把它推回家。”
听完之后,小朋友又努力尝试了一下。不但没有抬上去,还因为扶不住导致后轮摆动撞到了小男孩的腿。


小朋友一气之下,把自行车推倒在地,放声大哭。
但妈妈还是坚持原则,对孩子们说:“虽然你哭了,但是爸爸妈妈还是帮不了你,需要你自己把车推上去。”
这种观念没有错,但不得不说,有些家长在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强迫孩子自立,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严重破坏亲子感情,甚至让孩子感受到自卑。
育儿篇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毁孩子的这句话可别再说了……
我们鼓励孩子独立,但是当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却不能片面地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定要记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前提条件,是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真正的独立是,有能力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要勇于去求助。
如果父母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把他推了出去,一味地向孩子灌输「自己做」,那破坏的将是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让他长大后成为一个不懂合作、不会寻求帮助的「孤胆英雄」。

作为家长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懂得求助。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到及时响应,且做好示范工作,这个年龄段孩子好奇心比较强,示范无疑是很好的老师。
比如孩子想拿玩具拿不到,嚎啕大哭时,父母可以这样示范:
“宝宝是不是想要找个玩具?想要就要和妈妈(爸爸)说‘能帮我拿一下玩具吗?’”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们用简单的言语来描述自己的困难,当孩子描述不清时,父母可做相应引导。


比如:“你是不是打不开门?那你要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呢?”
通过引导,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要主动向其他人求助。
育儿篇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毁孩子的这句话可别再说了……
或者可以给孩子提供鼓励和支持,帮孩子打气:“我觉得你可以,试试看!”
做好可能需要帮助的心理预设:


告诉孩子:“如果你需要帮忙,妈妈随时都在!”
前者让他无惧——“我觉得我能行”;
后者让他无畏——“真失败了也没那么可怕”。

孩子在叫「妈妈,帮帮我」的时候,有的大人会极端地回答「自己做」。


家长的断然拒绝,时间久了孩子就会经历反复失败,导致「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受惩罚,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孩子做事情经常失败,会造成他们遇到类似情境,害怕失败、产生负面情绪,不再积极主动,长此以往还会形成自我评价低、悲观的性格。
因此我建议,对孩子的求助要及时反馈。
我们应该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念:
力所能及的事情,请自己做;


当你需要帮助和支持时,请大胆说出来,勇敢地向亲人、朋友,甚至社会寻求帮助。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2919014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