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本小书,它就像河底的一粒砂石,小而坚,这本篇幅不足两千字的作品,却对两汉以来的古代中国头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至国家之主,下至平民百姓,在古代,它不但尽人皆知,而且把它当作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部经典作品即《孝经》。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孝”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孝道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对稳定社会和弘扬先进的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深刻悠远的影响。而中国“孝”文化之所以在中国深入人心,是与《孝经》的传播密不可分的。
范明公先生在《帝王管理学与孝道文化》中如许介绍《孝经》:
《孝经》是儒学十三经中最短的一部经典,整部《孝经》一共十八篇,不足两千字。如此简短的一部经典为何最重要?就因为《孝经》是儒学的起修处。人在宇宙当中是最大的,即所谓”天地人中,人为最大”。所以,为人之本是最重要的,亦即《孝经》才真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最根本。
掌握孝的真谛,学会运用,这就是个人管理、家庭管理、企业管理、国家治理的至德要道。管理学、帝王学中,这是最高的,以孝道治国。真正理解了孝,才能够理解帝王学的本色,才能真正懂得管理和统治的精髓,才能真正知道其中的至德要道。而后那一套完整成体系的规矩、规律,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设定原则和规律,都是从此延伸出去的。
我们可以把孝道理解为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读完孝经则有更宏观的理解,比如我们经常听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只是孝的开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代”才是孝的终点,很多人只知上半句,不知道下半句。而下半句的意思是:人生在世,遵守纪律,懂得仁义道德,有所建树,从而让父母显赫欣慰才是孝道。
《孝经》中提倡对母亲以爱为主,对父亲以敬为主。“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意思是: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怙恃的心去对待周围人,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现如今,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同于古代,母亲不仅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衣食住行,而且也有自己的职业。在现代提倡孩子对父母同样的敬爱之情。
《孝经》中对父母的爱和尊重是可以推己及人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义是,最基本的爱自己和尊重自己的家人,就也一定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孝经》中倡导人们对自己要有明确的认知,这样才能将孝道延续下去。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意思是:认清自己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以此来孝养父母,上至天子,下至庶人,不论尊卑高下,这样的孝义永恒存在。
《孝经》中倡导人们要严于律己,克己修身。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意思是: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
《孝经》提倡勤俭节约。“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指的是,即使在众人之上也不能骄傲,即使再有钱,也要慎行法度,生活节俭,这样,才能长长久久的保有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文中呈现了孝敬第一章到第九章的九幅视觉笔记,第十章到第十八章的视觉笔记以及笔者的读后感悟在下一篇文章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