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城市不配普及更好育儿观吗?李玫瑾育儿视频不克不及被批评吗?

前天发布的文章引来了不少认同,也有很多异议。
有说我不配给李教授提鞋的,也有说文章过于偏激的,有说李教授这是沿袭了正面管教的方法,仅仅有一点细节上的差别,还有的说用李教授方法教出来的孩子现在非常听话非常乖,从来不哭不闹……
啊,细思极恐。我更加觉得虽然这两天被背景留言骂到爆炸,但那篇文章一定有写出来的意义。
我不知道我育儿水平怎么样,因为我也不是啥专家,我也在学习过程中啦,最多把一些育儿阅历和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但我肯定不会想帮谁提鞋就是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1.为什么不克不及批评?
其实这个视频我忍很久了,作为差不多20年前的育儿理念,我怀疑现在仍活跃在大屏幕的李教授自己,都不一定持这样的看法了,结果还有大量家长在听信和传播这种过时又有害的育儿理念。
有朋友说,你不能为了批判而批评,不能攻击李教授。
错误的育儿观念,我为什么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呀?这个视频误导了几许老一辈,甚至多少年轻一辈的父母?
在我想象中,最好是李教授自己哪天能出来谈一谈,你们别传播了,那是很久以前的老黄历,是我的黑履历,我自己当时也受到了时代局限,现在已经改进啦,大家看我新的育儿理念吧~
这样大家才可能更服气吧?
2.三线城市家长不配学?
还有朋友说,该文简直是“何不食肉糜”!你知道三四线城市农村的妈妈根本接触不到循证医学正面管教吗?你知道他们接触的都是抖音快手等收费视频吗?谁花几千块付费阅读啊?这就跟农村教育资源和城市教育资源一个道理,农村老师初中毕业,那要学校何用,拆了去城市上学去!
另一位朋友说,我所在的三线城市八线县城里,坐月子不许洗头还是主流,小孩子把屎把尿还随处可见,父母无限制的娇惯孩子,到了青春期束手无策的大有人在,李玫瑾的方法不适用于所有人,对许多知识落后地区的长辈家长来说却是很简单易懂有可操作性的,你给他们说尊重天性,他们觉得让孩子随地大小便就是尊重天性。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对的,不那么好的却比最差的要好。
这两位朋友的谈论非常有代表性。
其实ta们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潜台词是什么——三四线城市只配看李玫瑾这个视频来育儿,其余他们根本没有理解的能力,只有大城市素质配学循证医学和科学育儿方式。
可是可是,大家明明都有手机,同样都能接触到社群和公众号,他们能看抖音快手也意味着互联网差不多完全打通了地域局限,你看的抖音人家也能看,那末怎么会认为或想象三四线城市的家长或初中毕业的老师,就接触不到,或理解不了你能看到、能理解的这些知识了呢?
而且这跟科普的意思很像。大环境越糟糕,越需要科普,越需要每一个人尽份自己的力量去传播、去呐喊、去发声。
有朋友在微博留言,说自己科学育儿很孤独,朋友,不会的,你永远不孤独——只要你学的是更先辈更优秀的方法,只要你愿意为宣传它们做出努力,总会有人与你同行。
我四年前开始玩社群的时候,科学育儿社群真的只有零星几个,现在多少了?循证医生发布一个考卷,两三天以内,竟有过万哺育者尝试去回答这些育儿知识,尝试加入社群,医生的微信号都因为添加好友拉人入群的操作过于频繁,被微信系统限制了……
所以科普是啥?
科普不是只向能理解的人去普及这些知识,科普应该是向所有大众去普及这些知识。打击坏的,普及好的,这应该很好理解。心理方面的育儿知识显然同理。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对的,不那么好的却比最差的要好”,这句话看似有道理,其实仔细一想,这就相当于说,吃鱼腥草有毒,但比饿死强;用偏方不好,但比不治疗强;李玫瑾这个视频育儿虽然不太合理,但是比溺爱孩子强。
说这话就基本在默认,三线城市不按李玫瑾这个6词方针的育儿法做,就只能溺爱了,他们没有更好选择了。唉,可是山里的孩子也值得尊重啊,也应该获得来自养育者的好的对待啊。这种想法与其说是同情不同地域的孩子,我感觉更像是无意识的歧视……
大家不能把自己以外的养育者的理解能力,想象得那么固化。他们今天不理解,以后也不会理解,说了等于没说,我还是别废话了——这肯定不是人们愿意推广科普的初衷。
3.大环境越差,越值得科普
像我上一篇文章后就有自述三线城市的妈妈留言,她说,孩子爸爸说,就因为我们在三线城市,资源匮乏,我们更需要好好学好的育儿知识。
也有爷爷辈在我的微博留言:这位教授教的是让孩子怎么服从,符合这国的普国价值观。俺从小教育孩子普世价值人格平等,一家人可以使劲辩论,一家人都是好朋友,对内没有什么谁“管”谁。服从家庭规矩,个人自由第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小就普及法律意识,18岁个人独立,彼此权利义务解除,成为“互相帮助”的一家人。
怎么样,如果你是三线城市的孩子,你想不想要这样的爸爸妈妈、这样的爷爷作为你的养育者?还是想要天天转发学习李玫瑾教授育儿经的家长作为养育者?
确实啊,千百个孩子,千百种个性,但真的没有孩子不想要自尊心的,也没有孩子不想获得养育者的尊重和理解,包括你们口中一个个所谓的熊孩子。
任何情况下,任何城市的孩子,任何年龄段,任何现状,都值得你现在就去了解更好的育儿理念,值得你去探究孩子的真心,值得你耐心有爱的引导。
4.一起发声,我们能改变!
突然发现,我前面打了不少比方都跟科普有关嘛!因为这对我来说,跟谈科普太类似了:无论你写了多少科普文章,谈了多少次中医概念根本不存在,总还是会有人问你,你讲这么多干嘛?你就告诉我上火了不吃中药该怎么办嘛?
比对一下这种提问:你讲这么多干嘛?你就告诉我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怎么办?是不是很相似!!
一口87年的老血喷了出来:敢情我前面全都白说了。
根本没有上火/无理取闹这种事情啊!孩子哭了是因为什么,我曾经做了一个思维导图,没有一个箭头是指向“无理取闹”的。因为每次哭泣都可以找到原因……只是有人愿意找,有人懒得找而已。
真的要记得: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最需要你的爱。
注意!是爱,不是溺爱! 不是“一爱就溺”的……
我当然也明白,突然要理解根本没有上火这件事,确实得费点劲。可一旦你看多了科普,总有一天你就不会问这种问题了。
同样的,要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也需要点耐心,找多了,你会更了解孩子的个性、想法,更理解孩子的言行、表达方式,下次,以后,你的引导和处理会更顺利,跟孩子的沟通会更顺畅,你跟孩子的关系也会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变得更好,这是很长远的效用和意义。
在跟孩子的沟通问题上,你会一次比一次轻松,一次比一次接近孩子的心。等孩子大了,别人在愁“青春期叛逆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根本没有叛逆的阶段。一个家庭里明明有好的沟通机制,孩子也有基本是非对错的辨认意识,因为家长尊重自己,于是也尊重家长的想法——那有什么叛逆的必要?
已经觉得跟孩子沟通不了了?从现在开始学习育儿永远都还来得及。毕竟任何一个主流心理学专家都不会像李教授那样告诉你,必须3岁开始做克制任性等等的训练,12岁前必须做完,否则上学就可能出问题,以后还可能要拿生命来挟你,甚至会自杀……
如何让更多人接触主流的心理学呢?
我初步是这么想的:如果所有尝试发声的人的表达,能描述更清晰、态度更柔和,更愿意琢磨打动人心的、触达内心的、普及大众的说法,那么整个社会的育儿理念上的进步会一点一点发生。
你可以说我完全是在幻想——我期待着微博、抖音、朋友圈经过我们每个人的发声和努力,少一点李玫瑾6词方针育儿法,多一点陈忻、徐桂凤这种主流育儿专家/医生的言论合集,然后媒体也能把眼睛睁大,把孩子赤裸罚站街头,不是“硬核妈妈”,是一位需要更了解孩子的养育者,也希望少一点在下面叫嚣“罚得好”的键盘侠……
如果,我们的孩子所面对的未来的世界、和未来的小伙伴相处时,能少看到一点充满戾气和失控的人,在社交中多感受到正常的理解、包容和彼此尊重的氛围,那该多好啊!
一起发声啊,我们总能改变点什么!
————看到文末辛苦了的彩蛋————
有感于李教授视频中对孩子情绪的毫不在意,我今天在微博发出了一个小问题答案的征集:
小时候哭泣,你们的父母会表现出厌恶嫌弃和抵触吗?不许哭,一点小事情哭什么哭,哭了有什么用——说过这些话吗?回忆一下,这些要求对你现在有没有影响?
看到很多朋友的留言,我真想抱抱大家……
如果你能抽空去看看大家的回复,也许会有更深的体会和感受吧。
最后我只再问一句,如果李玫瑾是你妈,她3岁起开始给你这些训练,你喜欢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