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给考生找个墙根挖
记得有一年高考浙江用卷的一个大阅读用的是guαngmⅰng报上的一篇文章,据说有人拿试题专门找作者试了一下水,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作者竟有一半题无从下手,更谈不上拿分了。 刘绍棠,天才作家,十四岁就写了一篇文章被选录到当时的高中课本里,等他上到高中时,他学的正是自己的文章,老师让他思考并分析的问题让他措手不及,因为他当时写文章时压根儿就没想这么复杂。 鲁迅写《朝花夕拾》时,想过反封建吗?他不过记述一些童年和青年时期遇到的人和事罢了。你到百草园旅游时,见过蜈蚣,见过叫天子,见过像人形的何首乌藤,还有木莲藤吗? 这个世界很复杂,人的思想也很复杂,作家就是要通过文章表现这种种复杂,但直白地客观地表现出来,一是显得作家没水平,比如汉赋,典型铺陈,故意的张扬。”推敲”的故事家喻户晓。二是可能影响某些人,比如《西游记》就是通过唐朝的事儿反映明朝社会现实,清代四大谴责小说、《聊斋志异》也属于这一类,外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也大抵如此。一句话,把本来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人的思想搞得更复杂。 既然文章复杂了,我们就要抽丝拔茧,把复杂搞简单了,于是阅读理解应运而生。下面我以中考记叙文为例,以题的类型为序,逐一分析。 首先是概括文章内容,作者有大量的细节描写,把故事情节也尽量委婉曲折,就像真人秀中的寻宝一样,鸡窝里、台灯下边、牛角上就藏上纸条,让人傻乎乎地问来问去,找来找去,其实有意义吗?无非是让局外人看局中人的笑话罢了。概括文章内容不就是让学生找记叙文的六要素吗?在冗长的文章里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大家一定吃过西瓜,为了让小孩子吃,大人都要把瓜子挖出来,再看赏心悦目的红黑相间变成惨不忍睹的血肉模糊。 笫二,句子赏析,包罗消极修辞、积极修辞、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另外可能还涉及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式(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等。消极修辞就是通俗意义上的遣词造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里为什么用”钻”不用”冒”不用”长”?因为钻有劲儿,表现了春草的生机勃勃。《藤野先生》里有一段”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这里的”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是不是重复累赘,犯了语法错误,是个病句,当然不是,这句话是加标点符号才能正确理解的一一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瞧瞧,这就体现鲁迅先生的厉害了吧。鲁迅先生写文章是很严谨的,为了达到理想要求,他曾把一整页的文字删除过,难道他还没有工夫加几个标点吗? 没人不承认《滕王阁序》的文采斐然,单是用典一条就令人折服,读这篇文章,先弄懂典故,才说眼前,一步走错,全盘皆输。我们可以认为,一切修辞方法都是锦上添花,而我们的赏析就是采花,我们就是采花大盗。 第三,题目的作用。题好一半文,的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就是文章的窗户。《春》这个题目出奇吗?只不过它是朱自清写的罢了;《散步》这个题目新颖吗?只不过它是莫怀戚写的,拿了文学大奖罢了。我认为题目无非两类,一是整体的,二是关键部分的。好像吃葡萄,要么用盆盛着,要么拎着把儿。《水浒传》的一系列题目,都是整体的,基本都是概括本章回内容。插一句,学生作文题目最好用关键部分的,让阅读老师一眼看透就不好玩了,最主要的还得把拿得出手的玩易儿摆出来。 昨天晚上做了一道题,让分析”老木匠”和”我的祖父”哪个题目好,我觉得都行。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2721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