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找到目标和动力
“目的影响人生的快乐和满足。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的学习为抵达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但老师、父母不能直接赋予孩子一个人生的目的;而必须用引导、用身教和对话,帮忙孩子迈向目的之路。“
是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和性格教育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心急于这一代年轻人普遍面临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诺的现象,透过长期、大规模的 研讨访谈,发现他们生命的缺乏,「是动机的来源,是目的感」。
戴蒙认为,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但大部分成人谈论的念头,通常是通过考试、考上某个大学等短期动机。但是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更大的「目的」存在,短期目标和念头通常会徒劳无功,而且很快就在毫无方向的活动中消耗殆尽。
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不竭强调:「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举动背后的一个动机。」而目的的厘清,在于能清楚回答「为什么我正在做这件事?」「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为什么它对我和我之外的世界都很重要?」
戴蒙看到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的进修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
目的影响人生的快乐和满足。但老师、父母不能直接给予孩子一个人生的目的;而必须用引导、用身教和对话,帮助孩子迈向目的之路。
1、目的、目标和动机这三者有何关联?
2、目的可以改变吗?何时可以改变?
3、对青少年说人生目的该用怎样的方式?
很重要的一点,不要跟他们「说」什么,而是要「问问题」。大人常喜欢对孩子说教,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但其实无效。
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并不是父母告诉他们的。但父母可以做一件很关键的事,就是问「对的问题」,有三个帮助孩子发展目的感的重要问题:
什么会让我发光(trigger the spot in life)?音乐、文学、数学、体育?
年轻人要够了解自己天生的才能,若是先天聋哑,可能就不适合当音乐家。
世界有哪些问题、机会,可以发展成我帮助别人的所在?
这些是孩子一定要问自己的问题,三个缺一不可。所以,在青少年阶段发展出自己的目的感,很花时间,数个月甚至数年,因为你要去尝试不同事物。父母可以做的, 就是跟孩子展开对话,刺激他们去思考。一旦孩子提出一个小小开始,父母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去帮助他继续发展,要去哪种特别学校?有哪些链接、书籍或网络资源?
寻找目的没有一个立即答案,不是用热门或冷门来衡量。所谓「实际的理想主义」,是你经过长期观察、真心信服一个目的,但也要能够检验现实。
例如,现在拍电影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职业,热门到每一所美国高中,都有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计划未来拍电影。他们可能进电影学校,搬到好莱坞或纽约,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临,但只有极少数(不到1%)的确可以做到。
年轻人当然有去尝试的权利,但他们不能二、三十年都处在那样等待、尝试的状态。从实际生活角度看,他们应该培养或发展第二专长或能力,可以转移热情、换档。
很重要的是,父母要教他们负责任,做事要有真正的结果。要对孩子有高期待,让他们了解,承担任何一种任务时,不要半吊子,要真正完成某件事,即使那件事很微小。
例如,小孩有宠物,他要去喂食、带宠物去散步,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去做。孩子该照顾小狗,但是朋友有新玩具想去一起玩,父母要告诉他:「照顾小狗是你的第一任务,做完了仍旧可以跟朋友出去玩,这是你的责任。」要让孩子看到不负责任的结果,养一盆植物不浇水就会枯干、会受苦、会死,这些都是在家中可以教导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26137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