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后不幸福?因为小时候父母没有给足这5样东西

作者:蒙粉
来源:每日蒙台梭利(ID:montessori-daily)
作者:蒙粉
孩子的幸福感,孕育在父母日常点滴的陪伴和付出上。
如果你能做到以下这5点,孩子一定幸福感满满。
幸福是什么?说起幸福,很多人都会想到著名诗人海子的一首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中写道: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海子所描绘的幸福,也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幸运,即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时间自由、财务自由。
这样才是幸福的人生!
所以,很多父母都在努力将孩子培养好,让他们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有能力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但是,很多人会发现,包括我们自己,在父母期待中长大的孩子,为什么一点都不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长大后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想让孩子长大以后具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小时候父母就要给足这5样东西,你都做到了吗?
01
第一样东西:安全感
安全感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幸福,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会发出温煦的光芒,既温暖自己,又照亮他人。
一个孩子只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够开心、自由的健康成长。
孩子安全感缺失,一生也很难弥补回来。
孩子安全感的形成有三个要素:时间、人物、关系。
第一要素:时间。
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曾提出,0-3岁这个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必须要达到和谐的第一个时期;
因为往后整个生命的发展,都是由第一个发展阶段的质量而定。
这段时期父母能否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决定了他一生与外界的情感链接模式。
孩子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
第二要素:人物。
孩子出生后,第一照料人是妈妈,母亲自然也就成为了孩子最重要的依恋对象。
抚养刚出生的孩子本身就是妈妈的神圣职责,谁都替代不了。
婴幼儿时期母亲被替代了,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缺乏安全感。
第三要素:关系。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实验:
研究人员将刚出生的小猴子与母亲分离,然后同两个人造“母亲”关在一起。
一个是铁丝妈妈,胸前挂着奶瓶;另一个是布料妈妈,没有奶,但却有柔软的绒布。
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当小猴子饿的受不了的时候,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吸吮乳汁,其他时候都会跑去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随后多年的科学研究证实,母亲与婴幼儿存在依恋关系。
不仅仅是哺乳这么简单,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环节,比如身体接触、抚摸、及时回应孩子的互动等等。
不论因为什么因素,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里,第一照料人最好是妈妈。
因为这段时间,孩子和母亲彼此需要、相互依赖地一起生活;
让双方都顺利渡过这个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经历着巨大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共生期”。

02
第二样东西:用心陪伴
在孩子的眼里,家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父母的用心陪伴,莫过于全家人快乐地在一起。
你也许会说,我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可是工作这么忙,事情那么多,哪里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
父母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一旦你不珍惜,错过了这个有效期,就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间,也就是生命最初的那几年。
等他慢慢长大了,就开始独立了。
如果没有在他小的时候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他的独立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父母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孩子的幸福感,孕育在父母日常点滴的陪伴和付出上。
如果你能做到以下这5点,孩子一定幸福感满满。
幸福是什么?说起幸福,很多人都会想到著名诗人海子的一首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中写道: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海子所描绘的幸福,也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幸运,即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时间自由、财务自由。
这样才是幸福的人生!
所以,很多父母都在努力将孩子培养好,让他们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有能力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但是,很多人会发现,包括我们自己,在父母期待中长大的孩子,为什么一点都不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长大后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想让孩子长大以后具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小时候父母就要给足这5样东西,你都做到了吗?
01
第一样东西:安全感
安全感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幸福,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会发出温煦的光芒,既温暖自己,又照亮他人。
一个孩子只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够开心、自由的健康成长。
孩子安全感缺失,一生也很难弥补回来。
孩子安全感的形成有三个要素:时间、人物、关系。
第一要素:时间。
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曾提出,0-3岁这个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必须要达到和谐的第一个时期;
因为往后整个生命的发展,都是由第一个发展阶段的质量而定。
这段时期父母能否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决定了他一生与外界的情感链接模式。
孩子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
第二要素:人物。
孩子出生后,第一照料人是妈妈,母亲自然也就成为了孩子最重要的依恋对象。
抚养刚出生的孩子本身就是妈妈的神圣职责,谁都替代不了。
婴幼儿时期母亲被替代了,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缺乏安全感。
第三要素:关系。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实验:
研究人员将刚出生的小猴子与母亲分离,然后同两个人造“母亲”关在一起。
一个是铁丝妈妈,胸前挂着奶瓶;另一个是布料妈妈,没有奶,但却有柔软的绒布。
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当小猴子饿的受不了的时候,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吸吮乳汁,其他时候都会跑去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随后多年的科学研究证实,母亲与婴幼儿存在依恋关系。
不仅仅是哺乳这么简单,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环节,比如身体接触、抚摸、及时回应孩子的互动等等。
不论因为什么因素,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里,第一照料人最好是妈妈。
因为这段时间,孩子和母亲彼此需要、相互依赖地一起生活;
让双方都顺利渡过这个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经历着巨大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共生期”。

02
第二样东西:用心陪伴
在孩子的眼里,家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父母的用心陪伴,莫过于全家人快乐地在一起。
你也许会说,我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可是工作这么忙,事情那么多,哪里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
父母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一旦你不珍惜,错过了这个有效期,就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间,也就是生命最初的那几年。
等他慢慢长大了,就开始独立了。
如果没有在他小的时候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他的独立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父母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海子所描绘的幸福,也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幸运,即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时间自由、财务自由。
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01

02
第二样东西:用心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