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你需要这篇耐性养成记!
慢父母有偿征稿,详情请在后台回复“投稿”
文|莲子妈
本文由|爱莲子(a13400669010)
授权发布
昨天,大学同学找我聊了许多。
我们从大学时光,聊到伉俪关系,最后落脚到育儿。
当她知道莲子小学一二年级时,成绩垫底,她就说她很羡慕我的性格,娃问题那样,还能做到心不急,气不燥,每天还可以温温和和地讲故事。
而她是绝对做不到的。
只要娃成绩不理想,她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非得数落一下孩子,如果娃还敢拿着书让她讲故事,她会气得把书扔一边。
我们一起探究了当时彼此的心理历程。
她比较在意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差距,而我比较在意莲子的个人阅读量。
因为是瞎聊,零零碎碎地回忆了一些育儿片段,我们还得出一个论断:往往是自己太想孩子赢的时候,最缺乏耐心。
赢的本意其实是顺利,使人获利。
还有孩子的赢,确实能给做父母的,带去极大的情绪满足,而孩子不一定能赢。
想一想我们为教育孩子做出的各种投入,但是得到的结果还不理想,真的会让人挫败。
挫败会无声地击垮耐性。
对于父母来说,要孩子一直赢得漂亮,终极方法都只有一条:对孩子的教育精力投入,要持续性增加耐心。
知道这点的妈妈占比非常高,并且要记住,养娃需要耐心,用时也不过3秒。
但是要真真正正做到这点,有父母需要1年,有父母需要2年,还有父母需要5年10年,但也有父母耗时20年,娃都长大了,还是做不到。
可能正因为父母自己行动起来难,所以才导致育儿问题,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具有普遍急迫性:
学习难度越来越大,学习范围越来越广,题目超越了死记硬背变得越来越有灵活性,对娃的阅读要求也越来越高。
父母的耐心和孩子的成绩并驰,在实际处理中,并不存在两者融合且一劳永逸的方案,只能靠父母自觉自愿地行动,才能起模范作用。
保持耐心,其实就是你在主导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尽力让事情往自己满意和孩子身心保持健康的方向走。
一边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一边不停地灌输正确的学习观。
这样,他才慢慢有能力去克服困难。
为教育好孩子去做这些,对于父母来说,当然辛苦,并且考验智慧与体力,但没办法,这就是能教育好孩子的优质教育。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耐心养成记!
首先固化自己的耐心观。
在创意面前,思维定势是不好的一面;但在观念促进行动面前,思维定势有很强的优势。
说一个常见事实。
有一个孩子,他做作业老是坐不住,一会上厕所,一会咬笔头,一会喝水,一会把脚放在桌上抖一抖。
如果父母不具备耐心,提醒几次,孩子依旧不调整自己行为,父母肯定急得想一巴掌挥过去。
按照实际情况发展,挨揍可以避免,痛骂一顿,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的。
如果父母具备耐心,事情应该怎么发展呢?
父母可能会看看作业内容,或者是找孩子聊聊天。
看作业内容,主要是分析知识点孩子是否完全掌握,如果没有掌握,就想办法化抽象为形象,为孩子铺垫基础。
找孩子聊天,主要是了解内心在想什么,有没有发生不利于他成长的事情,比如被打孩子欺负、被同伴嘲笑等,打开孩子心门,把负面情绪扔出去。
观念决定人的行为,具备耐心的父母和不具备耐心的父母,在处理同一件事情上,肯定会互不认同对方的做法。
其次是学会等一等,告诉孩子慢一点没关系。
回忆一下孩子的成长,好像没有一次突破是急来的。
比如学走路,艰难地跨出第一步以后,还得持续一段时间,才能走得稳妥;
比如学会话,喊出一句“爸爸”或者“妈妈”以后,还得话一年半载,才能一句一句话冒出来;
比如吃饭,从六个月开始接触流食,到真正学会啃咬吞咽,也需要好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
所以,何必在学习这件事上,要求孩子一直快一点呢?
只要每天都在出发,等一等他,也行的呀。
把目标降低到:先促成一个微小的改变,有提升就行。
所有改变都是如此,慢慢的先追求容易做到的,成本低的;当孩子感觉到有效果的时候,行动就会带来正面反馈。
循环一下,又会引发更多行动,最后到达不可思议的高度。
最后一定要关注孩子,走进娃的生活。
关注孩子,才能及时地察觉到,孩子的行为是否处于异常。
对于孩子来,父母的关注就是爱的行动表现。
父母教育孩子,同时也是成长自己。
父母对待孩子的耐心,都得着眼于小行动。
用自己的小改变,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角度思考一下,然后把事情重新分析、定位。
不追求速成教育,孩子学习有效果就要开心。
这样很容易就能发现孩子的优点,包容孩子以后,更容易找到改善孩子坏行为的钥匙。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23154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