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虎爸“走火入魔”鸡娃引发巨大争议:为什么“空芥蒂”的孩子越来越多?

博士虎爸“走火入魔”鸡娃引发巨大争议:为什么“空心病”的孩子越来越多?

来源:微信”号 :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鸡娃鸡到“走火入魔”是什么状况?

 

最近,博士级“虎爸”毛先生就因为太过“加入”,被妻子郑女士告上了法庭。

 

他和郑女士育有一双儿女,儿子小明7岁,刚读小学一年级;女儿小佳5岁,才读幼儿园。

 

这年纪,正是玩泥巴的时辰,离焦虑成绩还有十万八千里。

 

可毛先生不这样想。

 

他大概是觉得自己好歹博士毕业,“基因”不会太差,想让儿子女儿向自身看齐,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

 

他没有任何“缓冲”,一起步,就给尚在幼儿园年事的孩子教中学、大学的知识。

 

一般人都扛不住,何况连字都认不全的几岁孩童?

 



但毛先生不是在跟孩子开玩笑,他是认真的,他以为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教两个儿童绰绰有余,就可以“赢在起跑线上”
 
他的操作非常令人窒息,孩子稍微听不懂,他就对娃儿又打又骂,话语不堪入耳。
 
仿佛不学高数的孩子就是“废品”,就不配当自己的孩子。
 

 
毛先生的极端行为,说好听点,是“恨铁不可钢”。
 
说不好听点,即是神经病。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毛先生的孩子,你还只是读幼儿园的年纪,连班上同学的名字都念不全,连数字都不看法几个,你的父亲就要求你学大学期间的高数。


学不会,就是打骂、苛责和语言羞辱,而且不准睡眠,一直到“丧心病狂”的父亲满意为止。
 
这样的环境,想想就让人害怕。
 
可怜了两个孩子,很难想象这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多么深的阴影。
 
后来,好在他们的妈妈郑女士比较清醒,看事情发展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就请公安民警、妇联工作人员、学校老师三方介入协调。
 
然而,毛先生还是执迷不悟,觉得自己管教孩子是家务事。
 
言外之意就是,“外人”没资格插手。
 
这简直是不可理喻!
 
郑女士恐怕也没想到,丈夫会如此偏执,夫妻关系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无奈之下,她只能向法院申请保护令,终止丈夫的魔怔行为。
 
最后法院作出的判决毫不含糊:
 
“禁止被申请人毛某对郑某、小明、小佳及其相关近亲属实施家庭暴力。”
 

 
法院的理由很充足:
 
1、毛某的“教育”中,存在辱骂、贬低孩子的精神侵害行为,属于家庭暴力的一种。
 
2、毛某以自以为是的方式,超前教授孩子理解不了的知识,属于揠苗助长,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
 
就整个事件看来,或许会显得有点滑稽,但这个事件背后折射的社会现象,却值得我们深思并且严肃对待。
 
从鸡娃到虐娃,只有一念之差。
 
其实我很怀疑毛先生的精神是否正常,对他来说,他是博士,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情我能够理解。
 
可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提前“抢跑”,就应该这样去逼迫孩子吗?
 
他读到了博士,却连基本的教育常识都不懂,动辄要求孩子会这会那,就差直接让孩子本硕博连读了。
 
他的孩子长期处在严苛、贬低和不断谩骂的环境中,很难想象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连网友们也愤怒了,纷纷说:
 
“这应该去做一下精神鉴定吧?”
 
博士虎爸“走火入魔”鸡娃引发巨大争议:为什么“空心病”的孩子越来越多?

“还好有妈妈,这爸爸是魔障了吗?还是对自身基因太过自信了?”
 
博士虎爸“走火入魔”鸡娃引发巨大争议:为什么“空心病”的孩子越来越多?

这个父亲,太过于有优越感,也太过于焦虑。
 
他以为自己读过博士,孩子就得是神童,未来的博士后。
 
然后自顾自设计一条所谓的“康庄大道”逼着孩子走,自己则拿条鞭子在后边赶。
 
全然不管孩子做不做得到。
 
恕我直言,这不是在养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这类父母不会疼惜孩子,也看不到孩子在自己辱骂之下瑟瑟发抖,他们只顾孩子有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有没有在“起跑线”上抢跑。
 
我看真正需要去医院看病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父亲。
 


前段时间有篇关于鸡娃的文章《卧底10个鸡娃群后,没娃的我都想鸡自己了》火了,刷爆朋友圈。
 
看完文章,我只能无奈地叹息一声。
 

记者卧底的鸡娃群,从6点开始就变得很活跃。
 

图源:《每日人物》
 
家长们早早把自家孩子每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时间精确到分钟。
 

图源:《每日人物》
 
看到这张时间表,打工人都要陷入久久的沉默里。
 
在鸡娃大军里,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一位家长在群里分享了鸡娃的计划表,这密密麻麻的项目,是要培养神童的节奏。
 

图源:《每日人物》
 
有人问: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
 
一个高赞回答说:在美国肯定是够了,但在海淀区肯定不够。
 

 
如此榨干孩子的潜能,其实就为了满足自己膨胀的欲望,这种行为变得越来越畸形。
 
现在我们的父母无比焦虑,他们对孩子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别人都能考100分,为什么你只考了90分? 


别人一点就通,而你同样一个题讲四遍五遍都不会,你是不是智商有问题? 


别人的孩子表现出各种天分,捧回一大堆证书,你怎么半点特长也没有? 


这一切的一切,都会轻易击溃父母的防线,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无法接受孩子不出众。 


于是,他们卯足了劲把孩子塞进一个个补习班,宁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孩子学习一项项技能,成为神童。
 
孩子就在父母这样的逼迫、攀比和焦虑中,如履薄冰,岌岌可危,也产生了很多的悲剧。
 
1月27日,福州一小区有个五年级男孩被母亲错手杀死,接着母亲也跳楼自杀。
 


 
而导火线,仅仅是孩子期末没考好。
 
之后母子吵架,母亲情绪失控,做了无可挽回的事。
 
4月,江苏一位母亲逼迫12岁的女儿学习大学英语,拿出烧热的锅铲把孩子浑身烫伤。
 

 
最终,法院不得不撤销她的监护权。
 
还有很多的家长另辟蹊径,通过自残的方式去道德绑架孩子,从而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父母把所有的期望都压到孩子身上,压得孩子喘不过气。
 
他们无法接受孩子失败,更无法接受自己的投资失败。
 
可是他们忘了,孩子瘦弱的身体,根本承担不起这些。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写过一篇文章《北大精神科医生:你们用焦虑鸡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我这里了》,非常震撼人心。
 
他说,自己接待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但都患了“空心病”。
 
得了这种“病”是什么感觉呢?一位来访者的描述很形象: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而“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就是“病症”。
 
“患者”们普遍觉得,如果学习、工作不够好,就活不下去。
 
他们必须逼迫自己,要变得优秀、优秀,再优秀。
 
因为这是父母赋予他们唯一的价值感。
 
至于当个“普通人”,享受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简单的幸福生活,他们连想都不敢想。
 

之前张一得的悲剧历历在目。
 
对于张一得来说,父亲为他做得越多,对他要求越多,他就必须不断逼迫自己,不然就对不起父亲的种种付出。
 
后来张一得果然不负期望,优秀得“一塌糊涂”:


托福考试差2分就满分,被誉为“美国南部哈佛”的埃默里大学录取……
 


 
但他父亲只看见了孩子的优秀,却看不见他背后的抑郁和挣扎。
 
3月5日,张一得自杀,年龄永远停在了20岁。




从小到大,他都在按父亲的期待活着。
 
唯一的一次“反叛”,是在父亲给他拍视频时,他说了句“能不能给我点隐私,不要对着我的脸”。
 
之后,他把不满隐藏心底,直到被负面情绪完全吞噬殆尽……
 
这就是“畸形鸡娃”教育的一个弊病,拒绝“平庸”。
 
父母们自己优不优秀不重要,但孩子一定要卓越,要成为“人上人”。
 
似乎变得平庸,孩子就失去了所有的价值。
 
这种逻辑很可怕。
 
可即便是天才,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更何况是“普通人”的我们呢?
 
储殷说过一段让人深思的话:
 
“平庸之辈又怎么了?平庸就那么不能接受吗?我胸无大志又怎么了?我不求进取又怎么了?
 
我老老实实地过日子,我没有伤害过谁。我养老的、养小的,我没有远大志向又怎么了?怎么就不能接受呢?”
 


储殷当然不是要鼓励我们“躺平”,而是在阐述一个道理:
 
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并没有任何过错,不必心怀愧疚。
 
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无非三件事,接受父母的平庸,接受孩子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
 
而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事是接受孩子的平庸。
 
不要让鸡娃的焦虑,毁了孩子的一生。
 
正如刘瑜教授所说: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却没有失败学。我们只催促着孩子去当一个成功的人,却没告诉他们,成为一个普通人,也是可以的。


北大教授丁延庆一开始也觉得,自己小时候就是神童,女儿也不能太差。
 
但经过一番无用的努力,他叹气妥协了,“这就是天道没办法。”
 


孩子是“学渣”,还是“学神”,父母很难干预,无法扭转事实。
 
唯一能做的,仅仅是全盘接受,并给予足够的爱。
 
对孩子来说,只要有爱就足够了。
 
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时区里,你的孩子并没有落后于别人。
 
我很喜欢《你好,李焕英》里那句:我的女儿,不必太优秀,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



如果健康、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又何妨?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22136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