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念高中的时候,最缺什么?

你念高中的时候,最缺什么?

🌤




你觉得高中生最缺什么?


这是点赞率5000多的回答:“从来没有人教你友谊破裂、家庭不和睦、情感受挫、亲人离世、宠物生病、被欺凌、抑郁焦虑、孤独孤单、压力大时怎么办。不愁吃穿,满黑板的公式和文字,知道发烧了吃药,成绩差了恶补,唯独没有人把你的情感生存当回事”。


我不知道写出这篇回帖的人当时在高中是怎么熬过来的,现在可还好?但我知道我高中的时候真的尤其受困于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在当时是最珍贵的,那时候啊,连花开都是有声音的。


可当时不乏有声音在告诉我“人生万般皆苦,都需要你一一体会,凡事你得悟。”后来除了学习上的工作,我不再和我最信任的人提起其它任何我更在意的事情,我越来越沉默,走路时头也越来越低。


有人说“因为我的生命被固定了一个意思,因为我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


也有人在说“高中阶段父母经常吵架,每周被圈在学校学习已经足够痛苦了,就回家半天,也没有一点开心的氛围,还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把火药桶给点着了。没有人关心你在学校心情怎么样,和同学、老师相处好不好。他们不知道教育更重要的是心智的培养,他们眼里只有分数。对于教育也只能说出苍白的几个”好好进修”,然后用自己的权威把你固定在书桌上剥夺你仅有的自由。他们不会过问你的生活,仿佛你在他们眼里只是学习的机器。他们自己不会生活却妄想用自己的生活准则指导他们的孩子。一直觉得自己高中阶段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是大人就觉得是你心理太脆弱了,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还有人说“我高三时友谊破裂,跟班主任哭着说肚子疼才准回家”。


总之,很多人,特别是经历过高三的人,对于高中那三年,他们的回顾充满了无助和委屈,好像对于那时候的他们来说,关爱和尊重是奢侈品。


其实关于这个答案和那些不计其数的共鸣,乍一看很有道理,也切实代表着一部分人的经历,但实际上这些东西未必没有教过。


咱们中国教育给人的是厚重的历史,你从书里真实的人物身上可以看到社会的本貌,习得如何化解困难、疏解情绪、面对人生。比如“君子以自强不息”、“忠孝难两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比如“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等等。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中仍旧有余温,历史教材中也有自我意识的引导,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有来自于“管饱之交”和“曾国藩与左宗棠断交两次的故事”中的人际关系引导,还不乏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的“岳家军”中爱国情怀的熏陶,等等。


而父母、老师所能给你的基于自身经历得来的教训,对你来说只是一次又臭又长的说教罢了。“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往来”,像这样的话你早就听腻了。


你看,在我们的教育中,不管是社会、学校还是父母,均有关于心理发展的引导,情绪的关怀,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我们都一头扎进了分数的牢宠里,不再静待花开。


那么,“你觉得高中生最缺什么?”这个问题好像没有了答案,任何一个声音的出现都带着幸存者偏向的味道。有人在高中过着“人间炼狱”的生活,也有人在高中找到了另一种可能。


所以,这个问题它没有答案,或者说每个人的答案不同,很多答案都是需要自己去求解的,而你却想要得到那个标准答案。抑郁、焦虑、孤独、寂寞、压力大都是人生的感受,如果没有这些,那么快乐、幸福、满足、自豪也没有意思。如果你一定要找到一个消解负面情绪的答案,《蜀道难》里有,《将进酒》里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里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有,中小学课本里都有,只是你还没能真的理解。


所以,如果你是高中生,那么你不妨走进你的课本,特别是语文和历史。去探探苏轼的酒量,去尝尝他喜欢的美食;去看看司马迁游过的万里江山有多精彩;去体会朱熹每次去白鹿书院时的心情.;去带入自己“我若是秦昭襄王会不会杀白起?我若是白起,能不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我若是东方列国其中一国君主,我会做什么?”总之,你在书中看到的那些,或许只是冰冷的几个字,可那是或伟人或普通人所经历的一生,失意与精彩,都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当时的他们或许很孤独,但读到这些的你却不孤独,因为他们在用一生来告诉你,你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暂时,都只是人生一部分,而你也正在用你的经历塑造一个后人可解读的历史。


如果你是经历过高中,却并没办法释怀那段黑暗时光的人,怎么办呢?这也是我下一篇文章想报告你的,关于“理解和共鸣”。


以上,是基于主观能动性当事人当下可做的,但这并不代表其他群体毫无责任,无论是价格引导,还是情感关怀,连春夏秋冬都有责任,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2116001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