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5834 字
阅 读 需 要
17min
1、aabb:开高兴心、兢兢业业、熙熙攘攘
2、abab:鲜红鲜红、进修学习、哗啦哗啦
3、abac:一朝一夕、一茶一饭、人山人海
4、aabc:津津乐道、昏昏欲睡、落落大方
5、abcc:兴致勃勃、波澜滚滚、乾坤朗朗
6、abb:黄澄澄、绿油油、红彤彤、黑黝黝
有多少人小时候特别讨厌叠字题,因为有些难写的字,连着写上两次具体能让人疯掉。
长大之后才发现,叠字不仅仅是一道大家都会做的小学语文题。
她是汉语言文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系着粽子的五彩线,少了哪一种色彩都不行。
她可以很美,美得心酸;她不妨很萌,萌得肝颤。
舌尖与唇齿摩擦,呼出两个同样的音节;笔尖在纸面上舞动,把相同的姿势重复两次,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笔墨当中,叠字的存在都是很显眼的。就如同一模一样的双生子,走在路上总是拥有更高的回头率。
《诗经》开篇的那一声鸟鸣就是叠字,这两个字和淑女的窈窕身影一块儿,装饰了君子的梦境。
《诗经》一共305篇,其中有二百多篇用到了叠字,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在叠字上如此操作,浪漫主义之源《楚辞》也不遑多让,比如说“袅袅”这个词,就是屈原最先用在《九歌·湘夫人》当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除此之外,屈原还给后世贡献了包括但不限于“冉冉”“暧暧”“飒飒”等诗词高频叠字,可以说,他是无数叠字高手的灵感来源。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周邦彦《兰陵王·柳》)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
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赋”,叠字可以说是文人们在赋中炫技必备的技能之一。比如说司马相如替陈皇后写的“宫斗争宠软文”——《长门赋》,统共七百来字,就用了十多组叠字;再比如说没有被文科耽误的理科生张衡(没错就是发明地动仪的那个),他写的赋里用过将近一百种叠字词。
但是汉赋这种文体,在当代的普及率实在太低,光靠作者和数字说话没什么说服力,所以还得看诗。
“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一共用了31次叠字词,读起来,有的轻快,有的缠绵,有的无奈,有的悲伤。
更厉害的是汉乐府,“青青园中葵”“莲叶何田田”就不说了,《孔雀东南飞》里也用了二十多组叠字,兰芝被休时把嫁妆留给仲卿,并说:“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送别时候的两个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兰芝被迫改嫁,在“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之时自尽;二人双双殉情之后,合葬之墓周围的树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说到唐诗里的叠字,首先就要想起杜甫那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若是没有“萧萧”“滚滚”这两个词,《登高》这首诗的成就大概是要打折的。
作为杜甫的偶像,李白玩叠字也很“六”。“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但是讲道理,李白的诗虽然用过不少叠字,他笔下“一线名句”里边叠字却是比较少的,倒是江湖传闻被他说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黄鹤楼》里有三组叠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还记得我们前边说过,小学生必背叠字“公式”之ABB吗?这里边的“A”有很多都是颜色,在这一点上,李贺可能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不过很遗憾,他的“红洒洒”“白泱泱”“黑离离”“青袅袅”之类,都不能用于现代汉语呢!
不过,唐代最牛的叠字诗,属于一个和尚。这位和尚写诗是比较“白”的,比白居易还白。他的名字就是诗中的两个字——寒山,与“姑苏城外寒山寺”里的那座著名寺庙同名。
每一句都有叠字,就像唱歌的时候,每一段起头都有重复的旋律,听起来特别洗脑。
寒山的叠字诗很冷,但还是冷不过数百年后的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连用,勾勒出的是一个凄凉而无望的不朽境界。
话说,除了李清照小姐姐,宋朝叠字高手还挺多的,就比如说数字,能给你从一叠到万——
五朝寿俊,算生平占得、淳熙四四。(刘辰翁《念奴娇》)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苏轼《浣溪沙》)
易卦占新,八八周轮又再轮。(程大昌《减字木兰花》)
金坑违头看韶石,十十五五不整齐。(杨万里《题望韶亭》)
六朝留寄多多恨,一士来歌百百诗。(苏滨《题金陵杂兴诗后》)
闲庭院,梅花落尽千千片。(欧阳修《渔家傲·十一月》)
比如说,有个杂剧作家叫乔吉,据说他长得很帅,但是怀才不遇,一生穷困潦倒,他的杂剧,写过韩翃和“章台柳”,写过杜牧和张好好,但就算他把这些唐代IP写出花来,也都不如他的散曲出名:
这首《天净沙》,直接用了十四组叠字,一下子在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基础上翻了一倍。当然早在唐朝韩愈就在《南山诗》里干过连用十四组叠字这种事,但是很可惜,他用的字实在是太“奇葩”了,所以流传度完全比不上乔吉这首小令。(当然也有人说这首小令是白朴写的。)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也是叠字的资深爱好者,他有一首“带过曲”,连用遥山隐隐、远水粼粼、飞锦滚滚、醉脸醺醺、香风阵阵、暮雨纷纷六个ABCC式叠字词,令人大开眼界。
王实甫还在《西厢记》让莺莺唱了一首《叨叨令》,里边连用五个AABB:“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元曲里边大量使用叠字,有的时候很有效果,但有的时候很有“笑果”。
比如说有一部无名氏所作的杂剧《货郎旦》,里边的一段唱词:“我只见黑黯黯天涯云布,更那堪湿淋淋倾盆骤雨,早是那窄窄狭狭沟沟堑堑路崎岖。知奔向何方所。犹喜的消消洒洒、断断续续、出出律律、忽忽噜噜阴云开处,我只见霍霍闪闪电光星炷。怎禁那萧萧瑟瑟风,点点滴滴雨,送的来高高下下、凹凹凸凸一搭模糊,早做了扑扑簌簌、湿湿渌渌疏林人物。倒与他妆就了一幅昏昏惨惨潇湘水墨图。”
这段唱词是不是有点像相声贯口?其实它是套曲《九转货郎儿》里的一段(六转),本身是由货郎的叫卖词发展而来的,当真跟相声一样都是曲艺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清代洪昇《长生殿》里头也有同款:“恰正好呕呕哑哑霓裳歌舞,不提防扑扑突突渔阳战鼓。刬地里出出律律纷纷攘攘奏边书,急得个上上下下都无措。早则是喧喧嗾嗾、惊惊遽遽、仓仓卒卒、挨挨拶拶出延秋西路,銮舆后携着个娇娇滴滴贵妃同去。又只见密密匝匝的兵,恶恶狠狠的语,闹闹炒炒、轰轰剨剨四下喳呼,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霎时间画就了这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
咱们来看《西游记》第十三回,唐僧还没收队友,一个人在取经路上举步维艰,吴承恩是这么写的:“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麂。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
还有第五十一回,孙悟空跑到天宫找河伯借了盛满黄河水的白玉盂,河伯把水往出一倒:“冷冷如漱玉,滚滚似鸣弦。触石沧沧喷碎玉,回湍渺渺漩窝圆。低低凹凹随流荡,满涧平沟上下连。”
《西游记》里到底用了多少种叠字词?这个真的不好统计,据说仅仅是AABB这个格式就有二百多种,其中很多词都可以在现代汉语里继续使用,简直是一本“叠字大辞典”有没有?!
既然说到了《西游记》,不妨再说说《红楼梦》。《红楼梦》里运用叠字,最集中、也最有名的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一首曲子。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首《聪明累》唱的是王熙凤,用现代比较流行的说法来讲,是王熙凤的“角色歌”。除了这一首之外,李纨的“角色歌”也使用了气昂昂、光灿灿、威赫赫、昏惨惨四组叠字。
不过,比起咏唱金陵十二钗的这几首曲子,清代另一首以叠字出名的词也很不错。
很抱歉,作者不是纳兰,而是一个名叫贺双卿的女子,她被称为“清代李清照”,但她的命运更像朱淑真——所嫁非人。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据说,这首词是双卿用素粉写在竹叶上,送给闺蜜韩西的,粉易脱落,叶易腐朽,唯有双卿一颗清丽的词心,随着作品一起,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从《诗经》到清词,匆匆过了一遍,所罗列出的叠字案例,连“管中窥豹”都称不上。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这些诗啊词啊的用叠字没啥违和感,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你开头说的小学语文题,谁会大量使用叠字词啊?
叠字的小名很常见吧?基本款的有宝宝、贝贝、平平、安安、洋洋、明明、亮亮之类;活泼可爱款的有闹闹、跳跳、萌萌、笑笑之类;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款的有蕾蕾、木木、果果、牛牛、龙龙、鹏鹏之类;不走寻常路之明星同款有哈哈、等等、顶顶之类……
就像在那种独属于小孩子的语言中,奶声奶气地说着“吃肉肉”“痛痛飞走”“玩举高高”“狗狗好乖”什么的,让人萌得心都化了。
当然,取名字这种事怎么少得了诗经楚辞款?呦呦、蓁蓁、猗猗、燕燕、央央、潇潇、曼曼、磊磊……百十来款选项,就算当大名也是极好的。
如果你要看实用案例,沈从文笔下的女孩子,常常有一个千回百转的叠字名,比如翠翠、夭夭、三三、萧萧;古龙也喜欢给自己的“闺女们”取叠字名,像是朱七七、白飞飞、上官怜怜、苏蓉蓉、张洁洁(还有音同字不同的花双霜、花灵铃)。
嗯,确实,取叠字作为大名的话,还是女孩子比较多一点,但是男的也有,比如《倚天屠龙记》里赵敏她哥王保保(划重点: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人)。
在四川方言里,一只带盖的茶杯,可以拆分成“杯杯”和“盖盖”;吃“串串”,老板会问你要不要“葱葱”,吃完了还要数“签签”;生气了想骂人,“哈戳戳”“瓜兮兮”“仙人板板”“铲铲”“渣渣”什么的轮着用吧……
讲真,自从听说四川人称昆虫类为“虫虫儿”,怕虫的人对虫子的接受度又高了一个台阶呢!像“领如蝤蛴”“螓首蛾眉”这样用虫子来形容美女的词,简直就是为川妹子准备的嘛!
如果说四川方言里的叠字是麻辣味儿的爽萌,那苏州方言的叠字大约就是清甜的软萌。
讲颜色,是喧喧红、腊腊黄、碧碧绿、雪雪白、墨墨黑;讲动物,是鸭哩哩、鸡咕咕、猪噜噜、羊咩咩;讲味道,是酸叽叽、甜津津、苦硬硬、辣蓬蓬、咸溜溜;
听过一个段子,说苏州人吵架要动手时,还会预先提醒:“阿要拨侬两记耳光嗒嗒(要不要给你两个耳光打打)?”让北方人叹为观止。
但是,如果你以为叠字只能营造出这种萌萌的感觉,那么东北方言就要给你上一课了。
来,跟我读:杠(gáng)杠的、哐(kuáng)哐的、梆(báng)梆的……
以上三个词,可以分别用来形容关系铁、质量好,巨大的撞击声,和物品的硬度。
据说一个合格的东北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不要在床上委委,写作业的时候不要拧拧身子、歪歪脑袋,不要抽抽鼻子、皱皱眉头、佝佝腰,不要祸祸东西……
孩子要是被说烦了,就会跟小伙伴抱怨:“我妈一天到晚就知道叨叨我。”
这样AA式的叠字动词,配上东北特有的发音方式,好像趁热浇在锅包肉上的那一勺糖醋汁儿,“滋啦”一声,透着一股子甜蜜的酸爽。
小时候被这样“叨叨”过的内容,许多年后依然记忆深刻。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山丹丹的那个花开哟红艳艳”,想知道陕北方言的叠字有多少,就去听听“信天游”吧。
口花花、眼甘甘、晕坨坨、脆卜卜、心慌慌、凉浸浸……这些听起来略微奇怪的词来源于粤语,因为还算比较好理解,所以在普通话里也有一定的普及度,至于静嘤嘤、奀支支、淡茂茂、齐葺葺这样连字都未必认得全的说法,大概只能去问广东的朋友啦!
叠字,在独属于汉语的修辞里,只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除它之外尚有双声、叠韵、连绵、顶针、互文……如一朵朵晶莹的浪花,由涓涓细流至浩浩长江,最终汇成一片汪洋恣肆。
知乎曾经有个著名的问题:“小时候背那么多古诗词有什么用”,答案金句频出:我一直在这里等着你,直到你感受到我的存在。
我们在田字格里写下相同的两个字,它们手牵着手,一眼万年;
我们用乡音读出两个相同的音调,也许外人如听天书,而我们自己如听天籁;
经公众号“诗词中国所”(微信ID:shicizg)授权转载。
果粒历史 , 交易担保 , 放心买 , 新刊推荐 | 永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