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第12期 | 控制不住想对孩子发脾气?家长可以这样做

教育文摘·第12期 | 控制不住想对孩子发脾气?家长可以这样做







编者按



很多家长在为人母、为人父之初,是立志成为一个好家长的,只是都败给了现实,随着孩子越长越大,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总免不了情绪失控,对孩子大吼大叫。那么,想做个好家长,就真的不能跟孩子发脾气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   






                 
                   
                   
                   
                 


一直以来,许多亲子教育的书籍和文章都在强调家长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并告诫家长不要轻易地对孩子发脾气,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于是,家长们在生活中努力学习情绪管理,尽力不发脾气,结果发现:真的太难了!很多家长感叹道:脾气本不大,遇娃却易燃易爆炸。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每次冲孩子发完脾气,等孩子睡下,看着他熟睡后天使般的脸庞,又后悔自责,怪自己没压住火气。可下一次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又忍不住分分钟破功,于是陷入发怒与懊悔的循环中。

带着情绪的教育是最无用的教育,那些情商高的父母,都是怎么“发脾气”的呢?


一、与孩子坦诚负面情绪的来源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我们都不陌生:一位妈妈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要带孩子,做家务,身心俱疲。傍晚,孩子还要拉着妈妈出去玩,一直哭闹,妈妈忍不住发火,开始指责孩子:“出去玩什么啊,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一位爸爸白天上班时被领导批评,扣了奖金,想到家庭经济状况,压力很大。下班回家,辅导孩子作业,有一题怎么教孩子都不理解,情绪一下子爆发了,于是骂孩子:“真笨!猪脑子!”

留心观察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家长负面情绪的来源,只是触发情绪的“导火索”,却因为处于弱势地位,而被迫成为“出气筒”,成了最无辜的受害者。作为家长,除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还要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难免会有控制不住情绪、没有精力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刻,这很正常。如果家长能够做到对孩子诚实,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没有控制好情绪、精力有限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对孩子反倒影响不大。孩子会意识到:这是父母自己的问题,不是我的错。比如:“妈妈现在有点累,没有体力再陪你出去玩了。”“爸爸今天工作不太顺心,心情不好。”诚实地告诉孩子真实原因,孩子会逐渐明白:父母也有没做好、做不到的事情,于是学会接受“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的挫败感,触碰到真实的世界。父母的坦诚,可以加深亲子间的关系,孩子也能学会理解父母的感受和不易。

因此,在发脾气这件事上,家长可以不完美,但要学会诚实,懂得思考情绪的来源,不把责任归咎于孩子。

二、学会正确地发脾气

日常生活中,当感觉自己情绪快要失控,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时,可以这样做:

首先,给自己六秒钟的缓冲时间,心理学上的“六秒钟法则”告诉我们:当遇到生气或者愤怒的事情时,等候6秒钟再做决定,可以达到避免情绪影响判断及决策的效果。同样地,当情绪“上头”,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时,先按下暂停键,给自己六秒钟的时间调整,反思一下:我的情绪从何而来?真的是因为眼前的孩子吗?接下来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更好地接受?一般而言,经过这段时间对负面情绪的抽离和觉察,愤怒值会降低很多,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孩子使用语言攻击和暴力行为。

其次,客观描述眼前看到的现实,避免以“你”开头的评判和责骂。家长在愤怒时,很容易指责孩子,并随意下结论、贴标签,如:你怎么这么懒”、“你怎么这么不爱干净”……这些话语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此时,家长只需陈述客观事实,让孩子知晓自己的问题所在,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如:“你的房间还没有整理”“我看到你又跪在地上,把衣服弄脏了”。

再者,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其指责孩子,不如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会慢慢懂得体贴父母,转变自己的行为。比如:“这让我有点生气”“总是要不停收拾客厅,我觉得很累”。这样,孩子可以清楚了解家长的感受。

最后,明确而具体地告诉孩子,希望孩子怎么做。家长可以严肃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期待,给孩子指明方向,让孩子明白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比如:“我希望你以后拿了东西要放回原处”“我希望你能改掉跪在地上这个坏习惯”“记得今天把你的房间打扫干净”。这比贬低的言语和暴力的行为,更能让孩子接受,也会让孩子学着体谅父母。



三、保持情绪稳定,
是家长的一堂必修课

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的不确定……这些内心的恐惧是一个人难以保持情绪稳定的根本原因,家长其实也一样。心怀恐惧的家长会下意识把自身的焦虑和不安投射到最弱小、最能够控制的孩子身上,寄希望于孩子的表现,来消除自身的焦虑和不安。

当孩子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优秀、努力上进时,家长才会感到安心、愉悦,否则就紧张不安、暴躁易怒。于是,我们看到家长们不断“鸡娃”、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生怕孩子落后。本质上,是家长把自己情绪的责任,都压在了孩子身上。这样的压力下,孩子努力学习不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让家长安心,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反而一直被压抑,久而久之,孩子身心都会不堪重负。

《做强大而不强势的父母》书中有一句话:“孩子是独立的人,具有自我意识,他们不一定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也不是我们幸福的保障。”孩子也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去完成。家长应当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期望在孩子身上获得安全感、价值感,这种不合理的“愿望”只会等来失望。


                       
                         
                         
                         
                       


想要做情绪稳定的父母,最重要的是反思自身,找到令自己恐惧不安的问题所在,多从自己身上下功夫,通过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的安全感、价值感。亲子作家蔡颖卿说过一句话:“稳定的情绪应该在一种深切的自我期待和诚恳的自我反省中慢慢学习养成。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期待和反省,我们慢慢就能以平和的情绪去和孩子沟通和互动了。”没有能完美控制情绪的家长,勇敢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愿意虚心学习,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对孩子来说,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