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知识点查漏补缺
|
|
|
8.如果条件是通电,很可能是 电解水,要么就根据解题信息来考虑 ;高温的分解反应,可能是 煅烧CaCO3 或木炭还原氧化铜或一氧化碳与铁的氧化物反应 ;
9.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CO2 ;常见的有毒气体 CO
16.加入稀酸,产生气泡,则原固体可能是 活泼金属或碳酸盐 ;
绪言
-
“食盐的用途可多啦!除了可用作调味品外,除了可用作调味品外,食盐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食盐的水溶液可以制造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食盐的水溶液,含有钠元素、氯元素、氢元素、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能够转化成上述物质的。
-
“在翠绿色的孔雀石等铜矿石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也许能够出个实验探究,炼铜炼铁的过程和原理。
-
“这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面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些观点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其本质的基础。”这句话不会直接考,而是会考具体的物质变化。
走进化学世界
-
“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变化变每年中考必考,必须能够区分。
-
“正确连接仪器装置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用得较多的是连接玻璃导管、橡胶寨、胶皮管等的操作,装置连接好后一般要检验其气密性。”一般来说,检查装置气密性这个环节在任何实验中都是必要的,但有些实验即使装置气密性不好,也并不影响实验结果。与装置气密性有关的问题,每年中考几乎都有。
-
“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乙醇可作燃料,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物质的用途,中考会考对应关系。
我们周围的空气
-
“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混合物,顾名思义,就是混合起来的物质,但是各物质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组成这个体系的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
“氮气具有广泛用途,它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氮气是能够转化为硝酸、氮肥的,它们中都含有氮元素。
-
“从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许多实验事实都表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话泼。”这句话极易被忽略。红磷燃烧实验,是能够得出氮气不支持燃烧这个结论的。
-
空气质量指数越小,空气污染越小。
-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要剧烈。”通过硫、碳、铁这些物质燃烧的实验现象,总结出上述结论。
-
“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注意这句话的表述,我们可以模仿这种表达方式来陈述观点。
-
“在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例子很多,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这几个事例经常出现在选择题中。
-
“硫酸铜溶液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20年中考题的实验探究,就是以这句话为基础的。教材确实非常值得研究。
-
“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
-
“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上面实验收集到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物质构成的奥秘
-
“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这几个事例经常出现在能否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的选择题中。
-
“例如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再如,氧气、二氧化碳的组成和性质不同,但它们都含有氧元素。”碳酸钙、氧气、二氧化碳这几种物质是中考重点,由它们来发展元素的概念是非常合适的。
-
“可见,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与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近年中考,原子结构相关知识虽然有所弱化,但是也不能大意。
-
“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如图3-22)”
分类题是历年中考必出题型,这幅图是重要的出题点。
自然界的水
-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也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这两句话常出现在中考的选择题中,尤其是后面一句的集中处理,容易被忽略。
-
“地球上的总水储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
“有时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
“讨论:符号H、2H、H₂、2H₂各具有什么意义。”符号意义通常和化合价一起考。从物质、元素、粒子种类、几个粒子这几个角度来分析即可。另外符号和意义是能够相互对应的,利用这一点也能迅速辨识。
化学方程式
-
“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这是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这句涉及化学变化的本质,要仔细读,仔细体会,仔细理解。
-
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前,“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
碳和碳的氧化物
-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的还要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制糖工业中也利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事例要注意,可能会考到。另外“吸附性”也符合中考出题的套路。
-
“如果用飞机在云层中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了。这就是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奥秘。”整个过程属于干冰和水蒸气的物理变化。
-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二氧化碳本身无毒,所以它不是空气污染物。
-
“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O₃)、甲烷(CH₄)、氟氯代烷(商品名为氟利昂)等。”温室气体的介绍。它们的分子结构很有特点,可以出题。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所谓”低碳”,就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理念,倡导”低碳”生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保护地球尽一份责任。”低碳是什么?一点一滴如何去做?选择题经常出现。
-
“把一支短蜡烛固定在烧杯内,点燃。拿起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向烧杯内缓慢倾倒二氧化碳。”
燃料及其利用
-
“上述实验说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注意这句话的表述。另外这个是由实验得出的结论。
-
“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包括许多种,教材在这里仅列举了目前常见的三种。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无法短时间内合成。
-
“氧气不充足时,燃料中的碳不能充分燃烧,产生黑烟,并生成CO等物质,使燃料燃烧的利用率降低,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燃料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
“有些反应是放出热量的,如氧化钙与水反应、镁与稀盐酸反应等;有些反应则是吸收热量的,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01
金属和金属材料
-
“钢是含有少量碳及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的铁。”这句话说明了当前人类社会使用的金属,普遍是合金而非纯金属。在初中阶段,纯金属可以理解为是纯净物,仅存在于概念中。合金才是常态。
-
“钛和钛的合金的抗腐蚀性能非常好,即使把它们放在海水中数年,取出后仍光亮如初,其抗腐蚀性能远优于不锈钢。”这句话可以出一个推理题,由“泡在海水数年光亮如初”这个现象,得出其抗腐蚀性较好的结论。
-
“从上述实验事实(镁铝常温与氧气反应,铁铜高温时才能与氧气反应,金即使高温也不与氧气反应)可以看出: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由反应条件与现象,得到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结论。
-
“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铁钉上会有紫红色的铜生成。这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这句话重要性在于,首先它给出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描述置换反应现象的模板,第二它给出了如何写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案,第三它蕴含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逻辑关系。20年中考题出了一道类似的题目,可以预知未来它依然可能出在选择题中。
-
“在高温下,利用炉内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这里准确地描述了,高炉炼铁主要是一氧化碳参与反应。
-
“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这句话准确描述了铁制品生锈的原因,注意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如果用“水”就不太准确。
02
溶液
-
“这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中考题出过,出题方式是由现象得出这个结论,但是不是让学生背现象:A能溶在什么里、不能溶在什么里。这里考的是推理,而非归纳。但是若是蔗糖、食盐溶于水这种现象,属于生活常识,如果不会的话必须得背下来。
-
“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由三种典型物质的溶解(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得出结论。尤其是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和硝酸铵溶解吸热,必须要牢记。
-
“因此,实验9-4加入洗涤剂的试管中的植物油能被水冲洗干净。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也是这个道理。”乳化或者乳化作用这个词,经常出现在考题中,洗涤剂洗去污渍利用的是乳化作用。而汽油洗去污渍,仅是溶解。氢氧化钠清洗油污,则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这句话体现的知识经常出现在选择题中。
-
“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等等。”溶解度曲线出题,必然紧扣课本,这段话就给出了出题的范例。
03
酸和碱
-
“盐酸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
“硫酸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汽车用铅酸蓄电池中含有硫酸。”
-
“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做干燥剂。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考点在于,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用水冲洗是为了稀释和降温,3%碳酸氢钠溶液怎么配制?硫酸和碳酸氢钠这个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怎么写?大量水冲洗之后,残余硫酸已非常少,用碱性较弱的碳酸氢钠稀溶液即可。
-
“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做潮解。因此,氢氧化钠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这里的“某些气体”,一定是无法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物质,也就是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是不行的。氧气、氮气等气体是可以的。
-
“氢氧化钠广泛应用于制取肥皂,以及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常与溶解去污、乳化去污一起考。
-
“可以看到,蒸馏水和乙醇不导电。”这里注意,实验用的是蒸馏水、乙醇,这两种物质都可以看做是纯净物。
-
“建筑上用熟石灰与沙子混合来砌砖,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在树木上涂刷含有硫磺粉的石灰浆保护树木,防止冻伤,并防止害虫生卵;农业上可用石灰乳与硫酸铜等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作为农药使用。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其酸性。”熟石灰是氢氧化钙,利用酸碱中和反应,降低土壤中的酸性。
04
盐、化肥
-
“碳酸钙还可用作补钙剂。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补钙的钙,指的是钙元素。碳酸氢钠的用途、化学式,中考曾经出过填空题,很可能将来出现在推断题里面;碳酸氢钠中和胃酸(盐酸)方程式也可以作为一个考点。
-
“碳酸钠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
“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这里的氮、磷、钾指的是元素。
-
“氮肥中的氨水呈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在经过了系统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已经熟悉了何为“氨味”。有氨味的氮肥,名字都是XX铵这种形式。
硝酸铵,化学式NH₄NO₃,能溶于水,溶于水之后体系温度降低。可用作化肥,在高温或受猛烈撞击时易爆炸。
05
化学与生活
-
“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以及蛋清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许多植物(如大豆、花生)的种子里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6大营养素的存在几乎年年都要考。
-
课本中提到,蛋白质、糖类、油脂完全氧化能放出X千焦的能量。说明它们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
“在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碳、氢、氮。钙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教材还列举了一些人体的必须微量元素:铁、锌、硒、碘、氟,还有一些人体非必须元素:铝、钡、钛。也提到了一些有害元素:汞、铅、镉。一些电子产品的说明书中,往往会有有害元素的含量表。
-
“棉花、羊毛和天然橡胶等都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而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则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棉花、羊毛、蚕丝等属于天然纤维,涤纶、锦纶(尼龙)和腈纶等属于合成纤维。”需要学生能够区分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天然就是自然界本身就有的,合成就是人类利用化学的方法生产出来的。
其实教材传递的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几乎每一段话都可以出许多的题目。有些学生仅依靠阅读、研究教材,再辅以适当的练习,就能够“学会”基本的知识。
另外,在化学学科中,不同的理论适用于不同的物质、体系,如何灵活运用解决问题呢?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